03.05 您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什麼?

西北工程人


《平凡的世界》,這是我唯一讀過兩次的書。

記得最初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是上初中(90年代)時,大哥有一天帶回來幾本書,那時候,在西南農村山區,能看到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之前,只看過《水滸傳》全集。看到書,就如同看到精神食糧,偷偷拿走一本,在烤煙、放牛過程中,如痴如醉地看,被裡面的人物奮鬥故事和命運所吸引,後來跟大哥說,寄借又了其他幾本書,一起看完了。

實話說,能走到今天,這本書有很大的功勞,我想,在中國,估計還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受這本書影響,而改變了命運。看完這本書後,才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命運,跟孫少安、孫少平何其相似啊,只是,他們身處陝西黃土高原,我們身處西南大山,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是必須讀書、考大學,走出去,走出有座大山。


老家跟前是一條小河,房子對面、後面是兩座大山,當初最簡單地想法,是考上高中,到縣城去上學(我們班60個人,第一年,考上高中的只有3個),受這本書的激勵,奮發圖強、努力學習,順利考上了高中,走過了三個人通過的獨木橋,很多人沒有考上的,就出去打工了,還有極少數復讀,後來命運如何,不得而知。


上高中時,兄弟多,三兄弟都在縣城上學,每次,一人5角的菜票,只給打一碗清湯水,上面飄著幾片菜葉子和一點點油,要吃肉,只有逢年過節,回家才能吃上,那種情景,和孫少平上高中的情景何等的相似啊。

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們都走出了那座大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跟這本書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去年,再繼續拿起這本書,繼續讀,感覺又不一樣,如果以前這本書成了我前進的精神動力的話,現在年近40,20年後,再讀,則更多的是對人生、命運的思考,生活體驗的感想,人生經歷了很多後,再來看這本書,、再來讀這本書,依然收穫很多,只是,心境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每一個人去看的好書,只是,農村的孩子,也許,對這本書有更加刻骨銘心地體會,有時候,甚至要讀到讓你流淚,因為,路遙雖然寫的是孫少安、孫少平等兄弟故事,何其又不是寫跟他們相似經歷的一些人的故事呢?

這幾年在放王雷、袁弘、佟麗婭演的《平凡的世界》電視劇,也很好看,電視和書的感覺有點不一樣,電視有視覺衝擊力、有動感,尤其是聽到王雷唱的那首《神仙擋不住人想人》歌曲時,有一種落淚感覺,百聽不厭。


感謝路遙先生,給我們一本這麼好的書,有了它,讓我們的世界、生活變的更加多彩,讓我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說到最喜歡的一本書,我想我應該是有好多本書印象都特別深刻。他們在我人生不同的階段,都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

首先第一本書,名字叫《月亮和六便士》。記得那是我大二的時候,也就是去年,騰訊視頻上線了一款綜藝節目,名字叫一本好書,首期,就是關於這本《月亮和六便士》的介紹。我很認真的看完了,同時也對劇中所體現出來的斯特里克蘭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好奇,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我又去看了這本書的紙質版,書中所體現出來的含義,比起那個舞臺劇來說,只多不少。畢竟,一個半小時的表演,又怎麼能夠完美的把這本書的內涵全部展現出來呢?

作者毛姆,描繪了一個倫敦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先生,人到中年迷上了藝術,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不惜拋妻棄子。隻身前往巴黎,去尋找夢想的腳步。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主人公最終流落小島,在一個小島上度過了殘年。

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性格怪異,有時表現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蘭畫家妻子私通,導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說的那樣: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讀者也很可能不喜歡這個畫家,但卻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與才能,不能不為他的執著的追求精神所折服。

而我在其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忽然間發現原來世界還有這樣一種力量,他渺小而偉大,重若千鈞。讓我,從此走上了思考,閱讀,與文學相伴的道路。


天才小貓咪care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讀書,不誇張的說,我基本每天都會讀書,暑假和寒假讀書看的更多,而且那個時候我的生日禮物也是書籍。後來學業忙,每天都是卷子、背書,都是和教科書打交道。到了大學自由自在,反而沒讀書了。幸運的是工作後我又重拾自己童年的愛好,開始讀書。不知道題主喜歡什麼類型的書籍,說說我自己的體會。

一、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同

說到讀書,我總喜歡說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因為我覺得讀書的目的不同,對一本書是否值得閱讀的評判標準也就不一樣。

1、學習——獲取知識

大家都知道讀書是增長見識、獲取知識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徑之一。一本正規的工具書在出版前會經過作者的反覆修改、潤色,到達出版社後編輯首先會審核,然後會有校對工作,真正到達讀者手中後已經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優質品,權威性也就不用擔心。

如果我想閱讀一本工具書,首先我會看這個領域的大V的推薦書單,然後從中找出自己想要閱讀的書目、再去豆瓣看看熱門書評、最後決定是否閱讀。

2、消遣——打發時間

讀書不僅能獲取知識,也能讓人適當放鬆,內心平靜。純粹為打發時間我對閱讀的書不會太挑剔,不過還是偏愛治癒系和小甜文,當然懸疑類小說也是我打發時間的選擇,好看的懸疑小說在打發時間的同時也能引發讀者的思考。

我個人為消遣時讀書會去論壇或者要朋友推薦。

二、不同時期對一本書的閱讀體驗不一樣

以很火的《全職高手》來說,蝴蝶藍在起點連載時我就開始看這本書,因為是打發時間,所以就斷斷續續的翻閱,耗時比較長。現在《全職高手》有廣播劇、電視劇、動漫(除了原著首推看動漫),我也推薦給了老公看,兩人有時會談論,對於這本書的體驗也有所改變。

讀大學看的時候,我腦子裡對於《全職高手》的印象其實就是很燃、人物個性鮮明,沒有多大的想法,就覺得這本小說挺不錯的,會讓人們對電競選手有所改觀。

當媽後現在偶爾讀一些片段,回味總體情節會有更多的想法。

比如葉修不出席也不接商業活動,是因為家庭的緣故。關於這一點我會考慮如果孩子喜歡的事物不是大眾所能接受的我應該怎麼做。我是不是能不憑主觀判斷而是願意去了解這項事物,儘自己最大程度的給予支持。

比如喬一帆換職業後才展現出職業選手的實力。關於這一點我會思考怎樣才能全面的看待孩子的能力或是發展。在孩子遇到瓶頸時我是不是能幫助他,是不是能發現他在其它領域的閃光點。

三、我認為值得讀的書

1、你對我將道理,我對你講邏輯

作者孟雲劍是暢銷書作家,新華社、央視特約撰稿人,孟北京大學邏輯學研究生,北京市邏輯學會會員,知名知識分享平臺“有書”金牌領讀人(思維認知訓練)。

《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的內容涵蓋;邏輯思維的特性、基本類型、運用方式、思維過程,由淺入深的進行講解,並配了思維導圖幫助讀者理清邏輯學的系統。

邏輯思維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項,這本書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讀起來也不枯燥無味,是我認為值得一讀的好書。

2、孩子,別玩手機了

數字時代的來臨,如何才能不讓孩子沉迷於玩手機是令父母苦惱的一大問題,本書中提到的概念不是單純的限制孩子讀屏時間,而是告訴父母如何教孩子使用電子設備駕馭數字時代。

作者德沃拉•海特納是美國知名教育專家;養育數字土著公司創始人和主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育兒方面的研究,是探索數字時代育兒方法的領銜者。她的工作室裡有一群年齡各不相同的孩子,他們甚至會告訴海特納一些連自己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針對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駕馭數字化世界提供了諸多良策,讓許多深陷當下育兒壓力的父母重拾信心。

3、大J所著系列書

作者大J成為全職媽媽前是知名高管,有公號大J小D,擁有百萬粉絲,所著系列育兒書籍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個人認為《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更適合孩子是1歲內的父母閱讀,後三本書更適合孩子是1歲以上的父母閱讀。

4、全職高手

蝴蝶藍所著的關於電競的網絡小說,現在已出版實體書,有繁體版、日語版,是個大IP,有動漫版,也被改編成了電視劇。之前有討論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我是職場寶媽,喜歡看書、寫書評、彈琴,心裡藏著詩和遠方,歡迎喜歡我的朋友來公眾號、頭條號抹茶人生隨想錄和我交流

抹茶人生隨想錄


我出生於五十年代,小時候很喜歡看書。但家窮無書。有一次,找別人借了一本《雷鋒之歌》。我一個晚上,把這首賀敬之的長詩抄了下來。以後的日子裡,經常拿出來讀,愛不釋手。此作充滿激情,充滿藝術感染力,充滿正能量。。。。。。說起來,此詩還給了我改變工作崗位的機會:我下鄉返城進工廠,原分配在燒窯崗位。有一次,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的紀念日,我寫了一篇短文,發表於本地的《宜昌日報》。報社給我的工作單位打來電話,核實作者。於是單位領導注意了我,不久後進入管理崗位。至於學雷鋒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那就不提了。


三峽辣魚兒2017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活著》在文中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後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妻子家珍被老丈人接走產下一名男嬰後,回到鄉下和富貴生活在一起,而後父親死在家裡的茅坑裡。母親因父親去世後也生病了,福貴在母親生病後前去求醫,藥沒求來反而被國民黨部隊抓去當了壯丁,到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才有機會回到家鄉,這時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但是真正的悲劇才開始上演。家珍卻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看到這裡我已經哭的不行。餘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五更梧桐更佳音


我喜歡看的一本書是魯迅的《吶喊》,因為這本書裡面有一些是初高中時候語文課本里面的課文,例如:《社戲》、《孔乙己》、《故鄉》。

當時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讀過這幾篇課文,現在讀《吶喊》,再重溫一下往日的學生時光。

《社戲》,去回味魯迅小時候和同鄉去看戲,這一天時光,經歷了種種,像是看戲之前父親讓背書,看戲回來後去偷羅漢豆煮著吃等一些童年趣事。也不由讓我想起小時候去偷瓜,掏鳥,冬天裡追野雞的一些場景。還是小時候的時光美好啊!

《孔乙己》,一個被封建迷信社會壓榨的窮書生,在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錢,溫了兩碗酒,要了一碟茴香豆,對著十二歲的魯迅賣弄著自己的文采,還說回字有四種寫法,硬是說不是偷,是竊,也可謂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了。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

《故鄉》,魯迅回去的時候是嚴冬,天氣陰晦,遠近橫著蕭條的荒村,最主要的還是閏土吧,回憶著和閏土兒時的點點滴滴,那個頸上帶著銀晃晃的銀項圈的少年,在那皎潔的月光下手持鋼叉,奮力刺向那狡猾的猹。然而長大成人之後卻物是人非了,這也許就是社會等級不同的緣故吧!


書有朋


這麼多年也斷斷續續讀了不少書,雖然也有很多好書,其中包過各類獲獎作品,但是提起最喜歡的一本書,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來的就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2003年第一次閱讀是借閱的同學的,然後看過一次電子版的,在大學圖書館又看過一次,畢業之後買過一本,朋友借走了沒有歸還,上次出差去重慶逛書店時,不知道買啥書,結果又買了一本。

目前為止這麼書最低閱讀不下5次,每隔一段時間就想拿起來再閱讀一次,顯然這本書不是靠情節取勝,它沒有離奇曲折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整本書流淌這青春的感傷,瀰漫著作者自己獨特的個人氣息,在個人傳記與現實主義的交叉下,作者在感傷與孤獨氣氛的包圍中一邊回憶已逝的青春一邊書寫這青春的輓歌。

《挪威的森林》文本通俗,文筆流暢屬於成長類小說,在青春、愛情的故事框架下,故事有條不紊,娓娓道來,讓人有一種閱讀的快感。美國有一位學者這樣評價該書,說它是一氣呵成的長篇,故事的推進與跨越競如抹了油的鋼軌一樣光滑流暢。翻開書頁,我們就像坐在下坡時的噴氣式過山車一般體味到一種風馳電掣般的速度感。閱讀過程中沒有沒有一絲摩擦,而且如木匠推刨子一般將表面削得平滑如鏡,同時小說的主題又是那麼的豐滿充實,這個青春物語主題包過了連帶與孤獨,開朗與感傷,追求與失落,堅定與彷徨,充實與寂寞,純情與放蕩,時尚與鄉愁,奔走與守望,無奈與救贖,懺悔與迷惘,基本所有的成長類、青春戀愛小說的元素都涵蓋在內。讀起來既有閱讀的快感,又有這自己的影子閃現其中,耐人尋味。



範磊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這本書影響我的一生。作品中高加林從農村走向城市,成了一名新聞工作者,做了一名攝像師。他在大庭廣眾下他扛著攝像機,拍攝新聞。當時我讀這個作品的時候才十三四歲,對我觸動很大。因此我也愛上了這個職業,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成為一名廣播電視編導。不但能攝像,而且寫作,製作,包裝我樣樣精通。目前,還做廣播電視編導的老師,培養有同樣夢想的孩子們!


豫之風華




我喜歡看餘華寫的《活著》這本書。看了第一遍沒啥感覺,當我昨天又翻開看了一下,當我看了不到20篇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覺得活著真的不容易,感觸很深。



《活著》在文中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後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妻子家珍被老丈人接走產下一名男嬰後,回到鄉下和富貴生活在一起,而後父親死在家裡的茅坑裡。母親因父親去世後也生病了,福貴在母親生病後前去求醫,藥沒求來反而被國民黨部隊抓去當了壯丁,到後來被解放軍俘虜,才有機會回到家鄉,這時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但是真正的悲劇才開始上演。家珍卻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看到這裡我已經哭的不行。餘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十佳


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這部書篇幅其實算是比較長的,但是高中的時候,因為愛看雜書,也有大把的零碎時間,竟然把這部小說給看完了,內容現在也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了,但是對於書裡面描述的那種質樸和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度讓自己動容。我還記得有一次和大學同學出去農家樂,順著一條小路去到一家80年代的工廠的心情。那是一種小說中的場景被搬到現實中的激動和震撼,因為那場景跟書中所說的主角所在的那個礦上的情況很像。同樣是順勢而建的工人的民居,一樣是黑色煤灰隨處可見的廠房,窗戶上的黃色木漆快要脫落完了,那個年代特有的標語還在牆上,廢棄的工人籃球場已經從石頭縫裡長出了雜草~

當時我眼睛一熱,幾乎就要哭出來,那種一種從心裡湧出的溫熱,現在還能回憶起,並且有種感慨工業時代的意味。

希望有機會大家都能看看這部優秀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