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傳統武術裡哪個拳種是最接近實戰的呢?

繘乄夨筽


所有的傳統武術都是從實戰中產生的,經幾代人發幽闡微,逐步演化發展而來,只有技術風格上的差異,不存在誰離實戰近,誰離實戰遠的問題。




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兩百多個拳種,其中煢煢大者,普及最廣者,大概為太極、形意、八卦、詠春四門,而傳統有把太極、形意、八卦稱為上三門的說法,認為這三門人才最盛,名頭最大,技法最全最有效。實際上三門的說法,有些過了,其它拳種未必就等而下之。

流傳最廣的幾門拳術中,形意拳勇猛剛健,出功夫快,被認為最具實戰性。其實,究竟能不能打,最終還是看個人修為。

個人以為,初學傳統武術的人,都不適合學形意、太極、八卦、甚至詠春這類拳術。就形意拳來說,步法以三七步為主,手臂似屈非屈,不利於體能的開發。初學拳術,還是應該做到橫平豎直,大弓大馬,把基本功練紮實。有學多年形意的人,連一個直拳都不會打,還妄想“半步崩拳打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初學入門,可以從彈腿,長拳等武術發矇,這些拳種大弓大馬,功架紮實,對於開發體能,養成正確的拳術習慣非常有利。




至於太極和八卦,更要在已經具有足夠的武術基礎再去練,因為這兩門,都強調武術“反”的一面,巧的一面,但沒有“正”何來“反”,沒有“拙”何來“巧”。說得更露骨一點,就今天的武術水平,絕大多數人沒資格練八卦、太極,甚至練形意、八極都不夠格。

當然,練就比不練好,單純從健身來說,練什麼都可以,但如果想真正入門,在拳術上有點成就,還是要從基本功入手,從武術“正”“拙”的方面入手。步步紮實,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去鍛鍊,最終收穫,又豈是簡單的“實戰”。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中國最大一次武林大會:全籤生死狀,北方人獲大勝,南方人慘敗

有網友問:傳統武術裡哪個拳種是最接近實戰的呢?在1929年曾經舉辦過一次國術大會。孫祿堂、劉崇峻、楊澄甫、杜心武、吳鑑泉、劉百川、蔣馨山、張兆東、王淵生、張紹賢等武術大師擔任評委。

擂臺比賽一共109人參加,代表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拳種。以打倒或封住對方手腳令彼失去失去繼續比賽比試能力為勝,各種技藝均可用上,比試如遇重創概不負其他責任。

所以這也是真正的放開手腳,以命相搏的大比武。經過11天對決,第一名是河北人,國家國術館的王子慶,第二名是河北人,朱國祿,江蘇警官學校。前30名,有13人來自國術館,1個是警察,1個是來自軍隊,還有來自當地推薦的15人。也多是鏢行,體育行業出身。

前30名,其中北方人25人,尤其山東人居多。第一名王子慶,精擅少林拳,尤精摔角,第二名朱國祿,善於西洋拳和戰場格鬥拳,早年學過形意拳,少林拳。第三名,章殿卿,學形意拳,同時精通翻子和摔角。

第4名,曹宴海善於通臂、劈掛、苗刀,腿法出眾。後面的還有金鏢馬承智,西北軍“抗日大刀隊”武術教官,後來還被安徽體委錄用,任武術、摔跤教練。韓慶堂師承家傳,擅長鐵砂掌、六路短打。兼習摔跤。張孝才和宛長勝則是師兄弟,都是學查拳。

趙道新是練游泳舉重出身,後來學習形意拳。韓慶堂是北派少林傳人,善於擒拿術和摔跤。

整個比武下來冠軍王文慶不招不架,反擊兇猛,身強力壯,以力服人。朱國祿是避實擊虛,,曹宴海完全靠腿法,擊敗眾多好手。後來他的學生張文廣等人在北京和武漢體院實驗性研究現代散打的時候,就借鑑了曹宴海的腿法。而且,前30名,大部分都精通摔跤擒拿。


深度軍事


武術,也叫舞術,用於表演的套路。武術一般有兩種,一種用於表演交流,含基本功強身。一種用於防身和營生,接近實戰,主要是保鏢和護院。

真正用於搏擊散打的各門派紛雜,因為傳統的傳承思想使實戰手近乎失傳,當然其中也有點穴,鎖死,致殘的招式不易流傳,靠這個為營生的逐步消失。

有報道武術人與拳擊手對打,結果不敵對手,原因有二,一是找的人是隻會皮毛的武術人,二是都處於自由搏擊散打狀態兩拳種才好較量,簡稱隨便踢,而這又是拳擊手辦不到的。

霍元甲:天津精武館教頭,嚇跑俄國大力士,很多實戰事蹟和套路,格鬥技藝流失。

杜心武:孫中山保鏢,曾飛腿踢倒日本相撲選手,1953年打坐中去世。

王子平:查拳和太極,是當時的陸軍武術教頭,打敗過俄國大力士和日本柔道手。

蔡龍雲:15歲打敗俄國拳師,是武協副主席,2015年去世。

萬籟聲:培養徒弟三千多人,1992年去世,實戰訓練因為無固定套路,加之徒弟學會了以後個別會危害社會,因此他老人家只傳了一個人,具體名字不祥。



最近我到浙江見到一位武館館長,他的學生都成為富商老闆的保鏢,只在危急情況下將對方打昏打殘,也叫擒拿格鬥,你說這樣的一招制敵的招式能拿到舞臺上交手用嗎?所以實戰不表演,表演不實戰!


黃蜂二師兄


南拳北腿乃中華武術中的兩個不同流派的矯矯者。

南拳:以福建嚴詠春為代表的南少林,以及由她本人所發明創造的“詠春拳”。她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的女兒,從小隨父習武,在一次偶然的時候,她看到蛇鶴相爭,打鬥十分激烈,受其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術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

而霍元甲卻是無門無派,在繼承父輩武功的基礎上,經過摸索鍛鍊,發明了蓋世武學的“迷蹤拳”。也稱霍家拳。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風迷全球,說到它的實戰性,那可是無與倫比的。在當時,不知有多少武林高手,全都敗下陣來!就連兇猛高大的俄羅斯拳壇巨無霸,也倒在了他的腳下!要說武術的實戰性非“詠春拳”不可!

在中國武林界高手雲集,如:黃飛鴻,等都是當時的具有極高武功造旨的奇材!

北少林:在中國幾千年的武術文化中,曾經出現過無數的英雄豪傑。他們在發揚中華武術的傳承上,起著決定性作用。電影《少林寺》所講述的故事,現在已經家喻戶曉了,甚至已經被世人所稱道。在世界各國,只要一所說是中國功夫,他們便談虎變色。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名揚世界的香港功夫王者李小龍,讓國際上的拳壇巨星們聞風散膽,他的一招一勢,化有形為無形,讓對手還未來得急反映就被制服了。使無數的歐洲大力士們都栽倒在他的腳下!

另有曾多次獲得全國武術冠軍的少林拳高手一一李連杰。他同樣廣受世界武壇人士敬佩,他的功夫也讓世人折服,他在中國的電影界以武功著稱,同時還在美國好萊塢聲名遠揚,被美國民眾所稱道!

要說中華武術誰最貼近實戰。這麼說嗎!“南拳北腿”都適合實戰對抗。他們之間是不分伯仲的,都是中華武術的矯矯者。

當然中華武術博大精深,還有武當的太極拳,以及南拳中的象形拳等,都是不可小詡的,其實戰意味都很強烈。


漁友王政秋


中國傳統武術中 拳種出現的越晚的越接近實戰。但是因為各個拳種對武術的理解不同產生的效果就不同。太極拳理解為健身 形意拳理解為防身。所以太極拳健身不錯 形意拳防身也不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形意拳的出拳和其他拳種不一樣,它是拳眼向上和現代拳擊出拳一樣。 形意拳三體式也符合現代博擊前手護頭後手護體(現代拳擊不用腳所以雙手全部上移護頭),和他的母拳心意拳相比更注重了防護。看到一篇嘲笑心意拳是長槍演變的評論 說句心裡話真的很無知。長槍沒有那些花拉胡哨的東西就是扎撥直接要命。記得形意拳老師傅說過不要管姿勢好看,只要能打倒對手就好,拳練不好槍裡找。形意拳也是沒有花拉胡哨的東西就哪幾下子,如果這五個招式你用心練一年 當然出手不離 打人必倒。五行 十二形加個四把簡短易練,沒有花拉胡哨的套路。後來搞出來的神馬(綜合形意拳)就是為了中國形式的比賽。形意拳的歷史就是在押鏢的實戰中積累而成的 當然是最接近實戰。


普通人7128


"傳統武術"的稱謂是現代才出現的,我還是習慣沿用舊稱謂叫“XX拳"。現在說"武術"一詞,往往容易與競賽套路混為一談,將拳術用“傳統"與”現代"來區分也不科學。練現代散打或搏擊的許多人譏諷"傳統武術"是花架子套路,其實散打搏擊的組合練習也是一種套路,不過形式不同而已。沒有過去的拳術何來現在的拳術?任何拳術能流傳下來必有其實用的一面,那種拳術實戰行與不行就不好說了。你是為了強身健體並用以防衛,還是要上現在各類擂臺揚名,抑或在江湖謀生騙兩餐。各人出於目的的不同,就會對拳術的追求及體驗不同,所演繹出來的差異也很大。其他"傳統武術"拳種,本人瞭解不深,不好妄議。就我們蔡李佛拳而言,絕無僅有的一點是在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戰場上大規模運用。“鴉片戰爭"的廣州水勇;太平天國的軍隊以及國民十九路軍等粵桂軍隊都有實戰檢驗。近代廣東諸多拳種唯獨蔡李佛有史料可證在擂臺上多次戰勝外國拳手:一、清未,祖師爺陳享在金山大埠為維護華僑利益,戰勝外國惡霸基利士。二、第二代的黃玉聲隻身往日本大阪攻擂,大獲全勝而歸。三、民初,第三代的劉忠在香港跑馬地英國人設的擂臺上戰勝洋拳手。四、民國時,第四代的胡云綽在佛山戰勝白俄羅斯拳手。其實港臺《黃飛鴻》等許多影視劇情是採用了蔡李佛人的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的武術隊、散打隊全是蔡李佛人擔任教練。我認為,過去的拳術實用在於冷兵器戰場的上行兵佈陣,現在的拳術實用在於擂臺和體育競技。清末民初至金、梁等人的武俠小說模糊了武術史,港臺的影視作品誤導了不少人,如今擂臺上的功利貶得傳統武術面目全非,社會上的"傳武大師們"吹得又太過玄虛。武術的神臺上沒有“傳統"與"現代"之分,只有"中華武術"四個字!



choyleefut


沒經歷過實戰,所有都是扯蛋。技法有高低,我們在習練一門武術之前必須明白其技法適用於赤手搏擊還是持械格鬥,適用於擂臺還是街鬥,但不管何種格鬥方式,最終還是取決於人本身。武技只是一種技能,要如何使用,敢不敢使用就看你怎樣的心了。可以說所有的傳統武術都有其實戰的技能,但如今的傳承更多都練成了“舞”,更多武術愛好者除了健健身之外就沉浸在小說影視神功或對前人的膜拜鼓吹中,從來不敢參與真正的實踐,

一膽、二力、三功夫,無論練習任何武術最難練的便是“膽”。習武“狠”字當頭,武術、武德是相互矛盾的,但又必須整合為一。在練習技法格鬥時要強調(肯、忍、快、穩、準、狠、謹),要有笑裡藏刀的陰險,殺人不見血的無情、聲東擊西的狡詐、無所畏懼的膽略、無堅不摧的信心、超越生死的勇氣。但習武者又必須修心養德,要不然必對社會造成危害。

無論任何一種格鬥與苦練、敢拼、經驗是息息相關的,同樣一幫師兄弟肯練肯拼、有膽、夠狠的絕對比那些偷懶、懦弱的強。經驗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的。過去第一次上擂臺時緊張到都忘了一切,只是猛衝猛撞,最終敗陣。第一次街鬥時,看著黑壓壓的抬棍拿刀人群,瞬間心都涼的手腳不聽使喚,還好清醒後跑得快,隨著經驗膽識技能的增強,慢慢的才得心應手。

別神話武術,應腳踏實地。別執迷不悟,應海納百川,與時俱進。沒有不好的武術,只有最好的人。


還能陪你走多遠


理論上講,“傳統武術”都是基於實戰需要設計的。所以體校的“武術套路”都是為表演設計的。而公園裡的所謂的“傳統武術”魚龍混雜,難以考證其淵源,因此不好說。

至於提問說“形意拳”是最實戰的問題,我以為只是一家之言,缺乏印證和科學實證。

昨天和一個朋友談到傳武不妨守頭部的問題,其實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是實戰的需要。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槍法使用是最好的證明,瞭解槍法的人都知道中平槍是槍法的核心,幾乎所有技術都生髮於此,也是於此而展開。但是卻沒有專門攻擊頭部的技術訓練,原因是什麼呢?戰略目的決定了技術。戰場對敵不同於現在的擂臺要求,擂臺擊打頭部第一,的分高,第二ko需要,第三頭部是人體最薄弱的部位。但是戰陣之中,由於是大集團對抗,人多,頭部目標過小。加之士兵水平參差不齊,攻擊頭部會影響效率。因此攻擊大面積的軀幹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傳武的槍法沒有專門攻擊頭部的技術也就沒有專門防守頭部的技術,它把防守軀幹和頭部看成一個技術。

這就是影響了後來拳法發展的根本原因,戰爭從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以後,人們普遍認為肉搏已經不需要了,但中國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傳統武術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壯大了。這就為今天絕大多數人的困惑埋下了伏筆,尤其是擂臺上,很多傳武選手和人對戰的時候,都是一個回合就直挺挺的被打倒。原因就在於船塢訓練和教學中嚴重缺乏頭部防守的訓練,同時所有練傳武的人都應該清楚,無論你的老師是誰,無論你的訓練方法是什麼,總之在你的訓練中肯定沒有老師要求專門攻擊頭部,和防守頭部的訓練。

即使是提問者本身所喜歡的形意拳,也嚴重缺乏對頭部的防守和進攻的訓練。其中劈崩鑽炮橫,也都是瞄準了對手的身體的。

這說明今天的傳統武術不適合現代擂臺的根本原因。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街頭搏鬥可能不需要擂臺規則。還是我開頭的那句話,理論上講所有的傳統武術都是基於實戰而設計的,因此都可以實戰,只不過是你會還是不會的問題。會了和會用是兩碼事希望大家謹記。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加關注


姚宇時代頻道


個人認為中國武術源於實戰,哪個門派的武功都可以用於實戰,關鍵在於有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做後盾。

比如說練八卦掌的不練鐵砂掌之類的基本功,那麼練出來的無非是花架子。這就是拳諺中所謂的“練拳不練功,到死一場空。”

而目前國內的武術就是典型的練拳不練功。

個人從小在部隊上長大,曾經學過以武術為基礎的格鬥。高中的時候在外面打架,結果傷人了。從此放棄了習武,改打羽毛球。

很有意思得是我學羽毛球很快。為什麼?有武術的底子在。

比如羽毛球的高吊殺,別人練起來要很長時間,我用了幾天就會了。為什麼?因為羽毛球的發力和武術是一樣的。羽毛球揮拍要求有鞭打或者鞭擊,前臂要外旋。武術呢要求是“掌似刀斧臂似鞭”,衝拳要螺旋出拳。

羽毛球要練習腿部力量有靜蹲,這個無非是靠著牆的馬步樁。還有關鍵的柔韌性練習,這些武術裡都有。

羽毛球的步法,說白了和武術中最基本的“向前一丈,後退八尺”的基本步法沒有區別。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中國武術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競技體育系統。現代競技體育的很多先進的理念和訓練方式在武術的基本功裡都能找到相應的方法。

所以不是武術缺乏實用性,而是我們放棄了很多武術當中的核心部分,這才造成了武術現在尷尬的境地。

說句難聽的,現在很多所謂的“武林高手”知道武術當中有哪些基本步法麼?會用麼?

看了不少這個拳派那個拳派挑戰各種現代格鬥術被打得屁滾尿流的視頻,很懷疑這是這些現代格鬥術機構故意拍的假視頻。原因很簡單,那些上擂臺的所謂武術高手,連最基本的馬步樁都沒有站過,下盤浮得發飄。這樣的人敢上擂臺和別人比拳?不知道是腦子進水了還是吹牛吹得連自己都信了。總之換作是我,我是不敢打。很明顯人家天天練基本功,靠這玩意吃飯的,我們根本沒經過這樣的訓練,打毛線。

有的人問了,那些教拳的“武術高手”不也是靠這個吃飯的?您別開玩笑了,這些教拳的“武術高手”不是靠拳頭吃飯的,他們的本質是靠騙術吃飯的。兩回事。

說到這裡,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是我練拳的原因。

家父是空軍在唐山的。原來哪裡曾經有兩個飛行團,家父是其中一個團的團長。當時每個機場都是由一個陸軍的警衛連駐守。

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那個警衛連的兵在外面打架被公安抓起來了。電話打到場站,場站再通知警衛連。正趕上我們團在飛行訓練,警衛連長帶隊在外場執勤。他得信之後找到我家老爺子,雖然互不統屬畢竟我家老爺子級別高,平時和地方也有聯繫,處理起來比較方便。最主要的:按理部隊上的兵惹了禍地方不會先抓再通知,不然這禍肯定闖得不小。

當時我家老爺子讓參謀回司令部向師裡彙報,他自己要了一輛吉普車去市裡要人。

到了派出所,一問,那個兵一個打五個,五個小痞子全給揍到醫院去了。人家之所以抓他,是因為這老鐵身上一點兒事都沒有,不抓不太交代的過去。

瞭解完大致經過,我家老爺子當場劈頭蓋臉的把那個兵熊了一頓,還跟人家說要關那個兵一個禮拜的禁閉。

車子開回機場老爺子把那個兵表揚了一路,還給他吃了一頓空勤灶。還傳授經驗:下次自己弄點兒花,別讓人家公安下不了臺。吃完了送回警衛連,連長問要不要關禁閉,老爺子一揮手說:關個p呀,這個禮拜不準外出休假!

所以警衛連的人特別感謝我家老爺子。我們這幫小屁孩經常在警衛連打靶的時候去撿子彈殼,一來二去和他們混的很熟。那個兵說起吃空勤灶來樂的不行,說沒吃過那麼好的伙食。我們笑話他沒出息:想吃空勤灶還不簡單,出去打一架不就行了,反正我們打贏了就有的吃。

他們問:打輸了呢?打輸了關壁櫥。。。。。。其實我們最怕的就是關壁櫥了。黑咕隆咚的,家裡還沒人,總覺得瞬間會跳出個妖魔鬼怪來。

那個兵的排長就主動教我們擒拿格鬥,知道我是我家老爺子的兒子,他還特別多教了幾手。後來才知道這個排長出身武術世家,他是有真功夫的。

冬天團裡有條家屬養的狗很兇,我們一幫人就把它吊在樹上,不知道為什麼一晚上都沒勒死。剛放下來就追著我們咬,還是排長一拳就把它打死了。我們把狗送到地勤灶去燒,據炊事員說狗頭都被打碎了。不過當時也沒不懂,沒感覺。只是覺得那頓狗肉特別香,我們和地勤灶的炊事員半條,給警衛連送了半條。


我的團


當然練舞一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架,但是可以用來防身,正當防衛,還是可以的!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