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養魚的魚友都知道,魚缸過濾大致也就分為上濾,側濾,底濾這麼幾種,接下來,就跟著小編深度簡析一下底濾吧,看看你的底濾有木有什麼問題呢~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很多魚友都認為底濾是所有過濾當中最強大的,其實這種觀點有些片面,為什麼這麼說呢。只要瞭解過濾的人都知道,過濾效果強弱取決於硝化細菌的的數量,而影響硝化細菌數量的是濾材數量和質量。所以底濾正好佔了個大便宜。如果把與底濾缸同樣大小的過濾放在魚缸上面,就會變成一個強大的上濾。當然了底濾有更好的收藏性,既能兼顧美觀又能實用,只要我們充分利用空間和濾材,就能達到我們理想的效果。

底 濾


一、底濾概述和優缺點

底濾需要一個濾缸,將濾缸放在魚缸的下方,也就是底櫃中。

底濾的優點:


底濾為濾材提供的空間最大,所以處理能力是最強的(注意不是效率),有利於硝化細菌的培養。

一般來說底濾有3格或者4格,濾材的擺放順序為:


第一格:白棉、藤棉;

第二格:細菌屋、陶瓷環、玻璃環、濾球等(可以選一種,也可以搭配使用);

第三格:如果是最後一格,則可以放泵和加熱棒,如果不是,也可以放細菌屋等或是麥飯石;但是最後需要留一格放泵和加熱棒。

底濾的缺點:


體積巨大一般得佔用魚缸底櫃空間,並且對水泵要求比較高,功耗比較大,水泵必須和溢流配合妥當,否則有可能水漫金山或水泵乾燒!所以,對技術水平要求略高。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過濾的觀點:


很多人和魚都認為底濾是所有過濾當中最強大的。這是世界真理來的呀!!

但這種觀點太過主觀了,為什麼?只要瞭解過濾的人都知道,過濾效果真正取決於細菌的數量,而影響細菌數量的就是濾材數量和質量。所以只要一個過濾箱能裝載巨量的濾材,他的過濾效果一定不會差。

而底濾只是剛剛好佔到空間大的便宜。也就是說只要把同在大小的過濾放在魚缸上面,就成了強大的上濾了。當然底濾有更好的收藏性,這樣能兼顧美觀和實用。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他的強大也不是一下子給認同的。只要好好的利用他的空間,充分使用濾材,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底濾的分類

底濾的過濾方式只有一種。都是通過溢流的方式把濾缸分區,然後讓水流過。一般的底濾會分三格或四格,主要分格都是分幾個區域給予不同的作用。如第一格多數為物理過濾區,第二格為生化過濾,最後一格是水泵區。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三、底濾的組成(魚缸,溢流區下水,濾缸,水泵)

一個底濾的魚缸,除了魚缸和底濾之外,連接這兩個缸體的部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魚缸是我們養魚的活動區域。溢流區下水,這個就是確保魚缸的水不會一下子流到過濾裡的部件。這是為什麼停電水泵停止的時候,魚缸的水不會繼續往過濾裡流的原因。

濾缸,承載了大量過濾水質的濾材的箱體。水泵,帶動整個過濾系統的水流循環的電器。

底濾魚缸的工作原理圖


水泵轉動後,水泵區的水會順著上水管流到魚缸裡,而魚缸的水位會不斷上升,當水位上升超過溢流區的溢流板就會溢流到溢流區中。而溢流區底部是由一條下水管連接著過濾的物理區,所以溢出魚缸的水就流到溢流區再流往物理區。水經過物理區之後再進行一次溢流到水位更底的生化區,生化過濾後再流回水泵區。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四、濾缸的結構

底濾缸一般會分區,只有小型的底濾缸由於空間受限才會不分,或者分兩格。而一般分三個區,物理區,生化區,水泵器材區。而有些人底櫃的空間大,會把濾缸分四五格。而多出來的格數一般都是當作生化區使用。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過濾缸尺寸參考圖。這是我在百度上找的,很多人不知道溢流板和擋流板應該用多高,這裡有個參考圖。這是我看到這麼多尺寸圖中,覺得最有參考價值的。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五、底濾的下水方式分類

單從過濾的下水方式來說,底濾是有兩種,一種是溢流,而溢流的結構上有三種以上。另一種下水方式就是我的處女貼不開孔底濾,虹吸下水方式。

1. 溢流下水方式(四角溢流,三角溢流,三重溢流)

溢流下水的意思就是通過水向低處流的原理,把魚缸多餘的水溢流到過濾裡。通過溢流板高度來控制魚缸水位的高度。再由擋流板讓水流從底下流到溢流區的上面。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根據常見的溢流區的形狀,可分為三種最常用的。

很多人在這方面的選擇上都會糾結一番,不知道是三角式的好還是四角的好。在這裡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效果都一樣。只是外觀不一樣,在選擇上,直接選自己喜歡的外觀。只要尺寸弄得適合效果還是一樣的。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而三重溢流是比較新式的下水方式,它把檔流板,溢流板都變成管式,通過管徑的大小製造出溢流區的大小。

優點就是隻需要打一個孔。

缺點就是由於是圓形的溢流,所以沒辦法與魚缸的角落容合,變成一支柱子在魚缸裡面。

而有人會比較三重溢流與三角或四角溢流的好壞。在這裡可以說明,傳統的三四角溢流是需要打兩個孔(上水打25mm孔,下水打50mm孔),而孔位的控制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當然你懂就不難了。由於是兩個孔,對於一塊玻璃來說,孔與孔之間越接近,孔打得越多,玻璃受壓破裂的機率就越高。而三重溢流的好處只需要打一個孔(一般60mm的孔)就能完成上下水的管路要求。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把這兩個的優點都結合在一起呢?

答案是有的。最近淘寶上都已經有賣。一種名為三重溢流套件。利用這種下水件就可以把三或四角溢流和三重溢流的優點都結合起來。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2. 虹吸下水方式

很多人叫虹吸底濾。全稱應該叫虹吸下水方式的底濾。

關於不開孔的底濾,這種虹吸下水的方式。很多人都不怎麼了解。關於些自從我在這論壇發過的第一處男貼的時候就開始成為熱點,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想挑戰。關於這類的貼子我也做過了很多解釋解答。

3. 上下水水管的尺寸搭配

一般常見的上下水管尺寸是,上水25(6分),下水50.這裡說的尺寸都是PVC管的常規尺寸,而這是常規一般指3000~8000流量之間使用。

到了1萬以上流量,上水管要用到32(一寸),下水用到60管。

小於3000流量的底濾,可以降一個級別,使用上水管20(4分),下水管40。

六,另類的濾缸組合

1. 乾溼分離+底濾

乾溼分離的原理就是在底濾缸的第一格上面增加一個盒子,盒子底部平均打滿孔,上面放過濾棉。

乾溼分離+底濾的效果是不是更好?

乾溼分離+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濾材空間,對底濾是有很大的強化作用,但於此同時,殘存在過濾棉上的殘留物會大量聚集,底櫃中環境潮溼悶熱,要比平時更容易黴變。所以在使用乾溼分離+底濾搭配的朋友一定要定期清洗乾溼分離器裡的過濾棉。千萬別覺得自己加了乾溼分離器就萬事大吉的,在這面栽跟頭可不少。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2. 沉澱區+底濾

沉澱區很多人都知道是沉澱缸中的便便所用,而在底濾前面加個沉澱區,能讓減少底濾物理過濾的負擔,但同時也有其它問題出現。

1),沉澱區要夠大,水流要夠慢,這樣就會佔用底濾的空間,2)、收於沉澱區是沉澱垃圾的,所以要定期的排掉這些垃圾,如果魚缸旁邊沒有直接的排水管到家裡的下水道,每次用水泵或者水管去抽反而顯得麻煩。3),不要以為有了沉澱區,不用物理過濾或者不用清洗過濾棉,這是錯誤的觀點,沉澱區只是為了減少物理負擔,由於空間和水流達不到完全沉澱下來的效果,所以會有一定的垃圾流到物理過濾。

3. 溢流式底濾

常見的底濾都是溢流式的方式,濾材是泡著水的。而最近我在自己的群裡有魚友上傳了一段視頻,就是一個底濾,但是使用三層滴流式的方式把水進行過濾。效果嘛,也不錯。上一節我說過,滴流式比溢流式的過濾效果要好(有興趣的朋友請點回上一節貼子瞭解),而把滴流式放在底濾裡,有幾個要點:

(1)由於底櫃的高度限制了滴流的層數。從而限制了滴流的空間。

(2)雖然是滴流式,但底缸還是要夠大,放下所有的滴流盒子之外還要保證停泵後裝下魚缸多餘的溢流下來的水。

(3)由於要達到滴流的效果,水泵是要處於低水位的運行,這樣對水泵的揚程要求比普通水泵的要多上一米左右。(詳情可以回覆滴流底濾)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4. 側濾+底濾

有些魚缸寬度比較小,再加上如果做了四角溢流,溢流外的寬度就更小了,所以有人就想出把整個側面都做成溢流區。這樣在側溢流區裡放入大量的生化球或者做成層式的滴流下水達到幫助過濾的效果。成了側濾加底濾的結構了。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再完美的底濾,也無法完美躲開BUG!


總結:魚缸只要做了底濾就是最強大的,一定不會再死魚了!!這種觀點不一定正確的,不過每個魚缸或者說每個養魚的人喜歡的過濾方式都不一樣。從成本,美觀,效果等等角度來考慮,給自己的魚缸選擇一種適合的就行了。沒有比適合更好的選擇。你叫人50的小魚缸也弄個底濾,那這底濾弄多大好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