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鏖戰淮南:五代末期的淝水之戰

位於淮河南岸的古城壽春是中國歷史上的百戰之地,但凡亂世,豪傑逞雄,中原逐鹿者,必以此地為爭。其原因是,壽春地區古有芍陂水利,盛產稻米,素有“魚米之鄉”和“天下糧倉”之稱。壽春古城臨八公山、居東淝河,很多戰事都是在山、河之間展開的。

世人喜歡歷史者,大多知道東晉、前秦淝水之戰,此戰有以少勝多的名義,已列為中國戰爭史《百戰經典》之中。但是,卻不大注意1000多年前發生的南唐、後周的淝水之戰。實際上,如果說,東晉與前秦於公元383年在八公山下展開的淝水之戰是個抓住時機、速戰速決、以謀取勝的典型戰例,那末,從公元955年到957年,周世宗柴榮率師在八公山下與南唐軍隊的交戰,則是歷史上另一種意義的成功的戰爭。此次戰役,無論在雙方實際投入的兵力上、戰場展開的幅面上、持續的時間上,還是在它的慘烈的程度及斬獲傷亡數字上,都遠遠超過了東晉“淝水之戰”。


鏖戰淮南:五代末期的淝水之戰


唐末亂世之際,一個無父無母的徐州孤兒流落在濠、泗之間,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攻濠州時遇之,因奇其狀貌而收為養子。這之後,楊家諸子都不能容留孤兒,楊行密無奈,只好又把他轉送給心腹部將徐溫當作養子,起名為徐知誥。

公元907年,楊行密之子楊渥建吳國,自稱帝。

徐知誥長大後,為人溫厚有謀,略通文武之道。以戰功拜升州刺史,能禮待儒者,自勵勤儉,寬仁為政,甚得人心。以後不斷升遷,直至封為齊王。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取代楊行密幼子楊溥稱帝,坐領楊氏所據州縣。恢復本來姓氏,更名為李昇,自謂乃唐憲宗之後,又改國號為“唐”。由於所據之地主要在淮南、江南地區,史料又將這一政權稱之為“南唐”。李昇厭倦戰爭,並無遠圖,代楊而立後只是保守舊土而已,故能與佔據浙江一帶的鄰國錢氏政權和睦相處,使得吳、越之民暫時得以休息。作為淮南腹心地區重要州縣的壽春也在南唐的版圖之內。

李昇死,長子李璟嗣位。李璟在位期間,南唐向外擴張,先滅閩,後滅楚,疆域擴大,國勢稍盛。

當時在山西、河南一帶,還有一個後漢國。乾祐三年(950年),漢隱帝劉承祐在開封被大將郭威的部下殺死,復立其弟劉云為帝。是年十二月,郭威率大軍北上抗遼,兵至澶州,發生兵變,部下撕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為帝,於是郭威建國,是為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郭威死,其義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建都開封。周世宗在郭威的事業基礎上,整頓紀綱,任人唯賢,減輕稅收,懲辦汙吏,使國內秩序迅速好轉,生產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也不斷提高。國力逐漸增強,於即位當年就親征,擊敗了北漢和遼國的入侵,第二年伐蜀,又恢復了隴右的4個州。

柴榮看不起南唐李氏,稱其為“蠢爾淮甸,敢拒大邦,盜據一方,僭稱偽號”,欲圖江、淮之地,將其勢力向南方發展,於是後周與南唐這兩個並立的王朝在八公山地區就有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顯德三年(956年)正月,後周將領李榖進攻淮南,陷上窯,掠當地人口十萬為丁夫,預備發往周京開封為築城所用。柴榮見淮南有利可圖,即御駕親征,車駕自發京師出發。

南唐一方組織抵抗的將領叫劉仁贍,彭城人,出身將門,年少時略通兵書,後為南唐左監門衛將軍,黃州、袁州刺史,又為南唐主李璟掌親軍,任武昌節度使。後周軍犯淮南,李璟以劉仁贍為清淮軍節度使。

柴榮令李榖引得勝之軍圍壽春城,日夜急攻。淮南駐軍頑強抵抗,南唐又發大軍增援,李榖被擊敗,燔其糧草退守正陽,退逃中物資散落,損失嚴重,役夫亦有被南唐軍掠回者。周世宗聞訊大怒,急遣李重進率師增援。

南唐援軍大將劉彥貞、偏將鹹師朗等人見李榖潰逃,欲領軍追擊。

劉仁贍通曉兵法,使人喻之曰:“君來赴援,未交戰而敵人退,不可測也,慎勿追逐。君為大將,安危以之,脫有不利,大事去矣。”

前軍將領張全約亦曰:“不可追。”

劉彥貞卻說:“軍容在我,汝輩何知?沮吾事者斬!”

二人不聽,乘李榖退軍之勢,發戰船數百艘沿淮而上,直至正陽。

李重進到達正陽,率諸將與南唐軍交戰,李榖軍也回戰。劉、鹹所率之軍未及食而接戰。劉彥貞施利刃於拒馬,又刻木為獸,號捷馬牌,以皮囊布鐵蒺藜於地。周兵見之,知其心怯,一鼓而大敗南唐援軍,竟斬首二萬餘級,使之伏屍三十里,臨陣斬劉彥貞,生擒鹹師朗,以下獲戎甲三十萬件、馬五百匹。

廬州都部署劉重進又奏報,說是斬殺南唐軍三千人於壽州東山口,其實皆為八公山中的南唐潰兵。

周世宗下詔,徵集近縣丁夫築城鎮淮,構浮樑於淮上,準備繼續惡戰,意在必取淮南。

除戰場殺獲之外,後周將趙晁又殺了南唐降兵三千餘人。

柴榮車駕至正陽。以侍衛都指揮使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命宰臣李穀判壽州行府事。

李重進率大部人馬屯駐正陽,河陽節度使白重贊率兵3000屯駐潁上。

車駕渡淮,築壘於淝水之陽,耀兵於壽春城下。

新任侍衛都指揮使趙匡胤戰於渦口,破南唐軍萬餘眾,斬南唐都監何延錫,獲戰船五十艘。

二月,柴榮駕臨下蔡,以道路、橋樑不合要求的罪過,將濟州馬軍都指揮使康儼斬首示眾於路側。車駕直抵壽春城下,紮營於淝水北岸,令諸將圍攻壽春城,劉仁瞻率兵奮力抵禦。

李璟得知柴榮親至淮上,乃以滁州為戰略要地,可援壽州,急令大將皇甫暉、監軍姚鳳提兵十萬前往扼守。

皇甫暉、姚鳳等設營於塗山(今懷遠縣東北)之下,襲擊後周軍側背,斷其糧道。柴榮令趙匡胤攻打塗山。趙匡胤以伏兵擊敗南唐兵於渦口(今懷遠縣東北),與皇甫暉遭遇於清流關隘路。南唐軍猛襲,後周軍大敗,有當地奸人出賣守軍,為趙匡胤出謀劃策。趙匡胤率軍跨馬渡澗,夜行小路,趁南唐軍休息,偷襲成功,斬殺南唐軍五千人於清流山,乘勝攻下滁州。皇甫暉率親兵擐甲與趙匡胤展開巷戰,力竭被擒。

十萬之師毀於一旦,江南震動。李璟遣泗州牙將王知朗齎書至滁州,向柴榮表達了情願稱臣納貢的意思,並以金器千兩,錦綺綾羅二千匹,以及御衣、犀帶、茶茗、藥物等贈送柴榮,以五百頭牛,二千石酒“犒賞”後周軍。

屈辱沒有換取和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後周軍仍然襲取了南唐的揚州。

李璟又遣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等人求見柴榮,奉上黃金一千兩、白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並賞給後周軍將士若干茶、絹、金、銀、羅、帛等物。

然而,戰事仍在繼續。

周軍勢眾,布兵數重包圍壽春城。於淝河中流方舟載炮攻擊城垣,又以巨竹數十萬束紮成版屋,號稱“竹龍”,載甲士實施進攻,並決開護城河,導其水入淝河,以便展開攻勢。

劉仁贍守城拒敵,極其頑強;周軍攻之百端,自正月圍城至四月,百餘日不能下。李璟遣其弟齊王李景達率大軍前來增援,趙匡胤麾兵猛擊,援軍大敗,赴水溺死者不可勝記。

五月,柴榮在渦口建立鎮淮軍。而後雨季到來,壽春城外周軍營寨水深數尺,淝、淮之水暴漲,炮舟、竹龍飄至壽州城下,盡被南唐軍焚燬,周軍死傷慘重。時至五月,正當大暑節氣,淫雨不停。柴榮見河水猛漲,軍糧不繼,壽春城又一時難取,便以李重進代李榖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繼續圍攻壽春,自己回開封去了。

江、淮間南唐勢力復振。

六月,後周陳州節度使向訓請棄揚州,以便集中兵力進攻壽春,柴榮令其為淮南節度使。向訓自揚州撤軍,回駐壽春城外。

壽春之地仍為前敵,戰事復又緊鑼密鼓。

七月,城中糧食將盡。

八月,南唐將林仁肇以水、陸軍援壽州,至下蔡(今鳳臺縣)被後周將張永德擊敗。紫金山南唐軍幾次運糧進援壽州城,均被趙匡胤擊退,並且連失數寨。夜,劉仁瞻兒子劉榮諫偷渡淮北降李重進,被劉仁瞻抓獲斬首以肅軍紀。

十二月,淮南道招討使李重進奏,敗南唐軍二千人於塌山北。

壽春形勢危急,南唐主李璟遣其弟齊王李景達率舉國之軍來援。李景達自擁兵5萬留駐濠州,遣其將許文縝、邊鎬、朱元等人領兵數萬,溯淮而上,過八公山,在山中設十餘寨,與城內烽火相應。又築夾道數里,將抵壽春,為運糧之路,列寨兩側以備禦敵。時遇周軍諸將不和,劉仁贍認為應當趁機破敵,屢次請求出戰,無奈李景達不準。因此,劉仁贍積憤成疾。

李璟畏懼後周攻勢,遣使奉書求和,自稱“願效貢賦,陳兄事之禮”,周世宗予以拒絕。

在後周軍強大聲勢的威逼下,南唐東都副留守、光州刺史、舒州刺史、泰州刺史紛紛棄城逃遁,蘄州裨將竟殺害本州刺史降周。李璟益懼,遂向後周奉表稱臣,送牛、酒及金銀羅綺犒勞周軍,並自請割讓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以求罷兵,周世宗依然不許。

顯德四年(957年)正月,李重進敗南唐軍五千人於八公山。周師集於壽春,李重進、向訓合兵進攻壽春城。“數道齊攻,填塹陷壁,晝夜不息,如是者數月。”見《舊五代史·劉仁贍傳》)戰況極其慘烈,又城中乏糧,守城軍民死者甚眾。劉仁贍死守壽春城,淮人來援,列寨於紫金山(即今之八公山),軍陣夾道而列,重重迭迭數十里,延及城外壁壘。周軍幾乎無法支撐,柴榮感到緊張,於是御駕親征,直抵壽春。

三月,柴榮率諸軍駐於紫金山下,命趙匡胤率親軍登山激戰南唐軍,連破南唐軍數寨,斬獲數千,斷其援軍來路,使南唐軍首尾不相救。是夜,南唐軍朱元、朱仁裕、孫璘各將率其眾萬餘人投降。翌日,後周軍發動總攻,盡陷南唐軍諸寨,殺獲甚眾,擒南唐大將建州節度使許文縝、前湖南節度使邊鎬。

南唐軍餘眾沿淮東奔,柴榮自率親騎追擊。疾馳二百餘里,殺獲數千人,奪戰艦糧船數百艘,錢帛器仗不可勝數。後周軍獲得八公山大捷。

是月,柴榮詔令徵發近縣丁夫加固鎮淮軍城防,仍構浮樑於淮上。又授淮南節度使向訓為徐州節度使,充淮南道行營都監,即命屯鎮淮上。後周軍取下蔡,南唐下蔡令李中投降。

柴榮臨下蔡,賜淮南降軍許文縝、邊鎬以下一萬五百人衣服錢帛。

柴榮至壽春城北,以八公山大捷勸諭壽春守將劉仁贍投降。是時,劉仁贍病勢加重,不省人事,副使孫羽開壽春城門向後周投降。周世宗令人將劉仁贍抬到軍帳前,觀之良久,為之嘆嗟,賜以玉帶、御馬,恩准抬回城中養息。

周世宗敬佩劉仁贍忠君愛國的高尚品德,不但不以敵國敗將論之,反而給予很高的評價,下詔贊曰:“劉仁贍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可比!”乃以高官顯祿封賞劉仁贍,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軍節度使。當日,劉仁贍病故,年五十八歲。

柴榮下詔,壽春以州治降為縣治,於下蔡建立州治,轄屬壽春。

後話:

壽春陷落後的第二年,迫於後周的威逼,李璟只好屈辱地撤消了帝號,以國主自稱,奉後周為正朔。此後的南唐每況愈下,李璟憂鬱成疾,不久即逝,其子李煜繼位,史稱南唐後主。李煜中國最為著名的詞作家。

李煜為人,無雄才大略,唯工於書畫、擅長詩詞而已。史書說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雖也“心常怏怏,以國蹙為憂”,卻又只是終日與臣下酣飲,愁思悲歌不已,其實無能為力。

壽春陷落的第三年,柴榮病死,幼子柴宗訓繼位。強臣趙匡胤也乘機依樣畫葫蘆,弄了個黃袍加身,取代柴宗訓,自己稱帝,建立了宋朝。開寶八年(975年),宋師伐南唐,攻克金陵,俘虜李煜,南唐自此傾覆。

李煜抗言:“我無罪!”

趙匡胤喝道:“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安睡?!”

趙匡胤沒有把自言無罪的李煜處死,而是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圈養起來。有此命運,李煜才又寫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佳句。

第二年,一代雄主趙匡胤突然不明不白地死掉了,考史者有“燭光斧影”之說,認為是其弟趙光義乘趙匡胤生病的機會弒君篡逆。趙光義當上了皇帝,他沒有趙匡胤那樣的容人雅量,沒過兩年,就用下毒的手段把李煜害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