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吐槽:除了平臺與地產,金融還能做什麼?

金融基礎乾貨資料:《德勤財務盡職調查指導手冊(2019)》(21頁)關注、轉發、點贊文本。點擊頭像查看置頂,獲取聯繫方式並添加好友免費領取(備註資料名稱)7天有效

吐槽:除了平臺與地產,金融還能做什麼?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後危機時代。實體經濟大家的日子過得艱難。媒體每年都有”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的專題報道。

然而,藉助貨幣寬鬆與基礎設施投資,中國經濟不但沒有崩潰,反而實現彎道超車,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作為貨幣寬鬆政策的實施者,金融行業直接受益,不但沒有感受到危機,反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為輝煌的時代。金融各個子行業,資產規模、收入規模、利潤規模都是連續高速增長。金融從業人員依仗行業景氣,或是賺得盤滿缽滿,或是小富小安,日子都還過得算是滋潤。

然而,貨幣寬鬆與基礎設施投資的宏觀刺激政策已經持續十年,弊端突顯,已是強弩之末。中央實施金融去槓桿,意在進行結構調整。

政策反轉之時,金融人士發現,這十年以來:除了融資平臺與房地產,金融行業好像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除了金融,自己也不知道能夠做些什麼?!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陣陣寒意襲來,慘!



01

金融寒冬來了?

最近,不斷有金融行業裁員報道出來。據說,GY證券和DW證券的投行部門,要求員工自動提出離職申請,或是要求工作經驗不滿3年的員工到營業部進行業務再造,聽起來頗有點下崗再就業的味道。

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那年,美國各大金融機構或是倒閉、或是合併,從業人員大調整。後面好長一段時間裡,國內金融機構也不時有從華爾街失業回業尋求機會的人士。國內也有HTLH證券將新招聘的原本進入總部業務條線部門的大學畢業生調整到營業部,進行變相裁員。只是後來“4萬億計劃”推出,金融行業頓時火紅。此事後續不了了之。只讓HTLH證券落得一個不負責任的罵名。

沒想到十年過去,該來的還是要來了。

人在順境和處於行業景氣的時候,往往把取得少許成功歸結為自身的能力與努力,當行業不景氣的時候,則會把挫敗歸結為外部因素與宏觀環境。剛入職的年輕人,可以拿到相當於實體企業高管水平的薪酬,怎能不讓金融人士充滿“精英人士”的優越感。

事實上,從技能要求與業務的複雜度來看,從事金融行業不需要比父輩農民或者工人更高的智力與更強的訓練,尤其是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的融資,簡單粗暴,十分容易上手,幾乎用不到在本科金融所學的十分之一的知識。

金融行業的高薪來自於宏觀的形勢與供需關係。一旦形勢變化,後果很嚴重。

曾經有一個新聞,一個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從事收費工作近十年的人員面臨失業時痛哭,感嘆:我這十年除了開票、收錢就沒有幹過別的事情,沒有這份工作以後,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金融行業是這樣,其他行業也都如此。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能力專業化,這樣得以提高社會整體的效率。專業人士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也是基於專業能力的發揮。然而,英雄即使身有屠龍之技,如果無龍可屠,屠龍之士也只好殺豬擺攤賣肉了。

在大勢變化面前,個人的努力與能力往往顯得微不足道。一個積累數十年經驗掌握高超製造馬車技能的匠師,面對汽車普及時代,多年人力資本核減為0,只能徒嘆奈何。

或許是金融行業處於景氣週期的時間太長了,很多從業人員早已忘記行業不景氣是什麼樣子了。未來現實將會給我們金融人員好好補上這一課。

這一輪經濟演變,如有消費降級,或將從金融從業人員開始。

吐槽:除了平臺與地產,金融還能做什麼?

02

除了平臺與地產,我們還能做什麼?

十年前的美國金融行業哀鴻遍野,十年後的美國經濟復甦,金融行業再度繁榮。據說,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又開始再度轉變求職意向,從2008年以傾向於選擇高科技企業,再度迴歸首選金融行業。這種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繁榮讓人更加安心。

曾經有人研究了一下美國的金融數據,發現美國金融行業為信用評級在BBB以下的企業提供的高收益債券與槓桿化貸款的融資規模餘額高達3萬億美元,而且平均利率只有相對libor上浮200BP到300BP之間,相當之低。

相比而言,我國的AA-及以下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幾乎無人問津。只有憑藉房地產等硬性資產才能勉強從銀行或者小貸公司獲得一些信貸資源。

融資結構的差異,或許已經暗示了美國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而近十年以來,我國的金融行業習慣於根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信用評級和習慣於根據地產評估價值打個折扣抵押融資。

這種簡單的業務標準開展平臺融資業務和房地產融資業務,這些年來,金融治理能力沒有提升,反而一再退化。如果地產與平臺不能再做了,很多金融人員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些什麼了。

03

那些不做平臺和地產的目前過得怎麼樣?

究竟是什麼讓金融行業忘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初心呢?那些從事實體企業融資的人員又都在哪裡?

其實,宏觀層面的貨幣刺激與基礎設施投資的雙組合政策,已經決定了這十年,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必然集結於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

作為微觀的主體,誰又能夠對抗這一大勢呢?

這些年來,試圖對抗這一大勢的人,都在哪裡?過得怎麼樣?

實體經濟產能過剩,之前專門曾成立小微金融的MS銀行和PA銀行遭遇重大不良損失,損兵折將。

PA銀行後面進行戰略調整,從對公信貸轉型到個人零售。很多從事對公業務的銀行家們,要麼放棄多年經驗跟隨公司轉型從頭再來,要麼跳槽或是失業。

主要集中於實體產業企業股票融資的投行業務早已從2008年前後的香餑餑變成棄之無味的雞肋。

由於股市下跌,股市IPO收緊,再融資受限,投行多年來週期性的出現無米下鍋的現像。當前金融行業不景氣,傳出裁員風波最多正是股權融資的投行部門。很多那些花了很多氣力讀書考過保代的人,後面都離到行業,另謀生路了,到頭來知識派不上用場。

很多思路靈活轉身快投資銀行業務人員轉型融資平臺的債券承銷業務,趁寒冬來臨前積累了糧草。

債券承銷業務,當然也是圍繞國有企業和政府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產企業,才更安全且有利可圖。這些年民營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層出不窮,因為違約事件引出的從業人員的不檢點,已經讓不少從業人員進去了。

那些曾經從事過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朋友們,現在過得還好麼?

新三板業務之前藉助政府的上市補貼,虛火了一把,目前上市家數倒是高達數千家。然而,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與市場流動性的欠缺,新三板幾乎喪失融資功能。後面出現在新三板上市並以股權投資管理為主業的JD等機構出現爆倉新聞,使得新三板對以上市企業來講連品牌宣傳的功能都已不再。

有家信託公司,之前連續在房地產融資和政府平臺融資中兜轉,賺得肥頭大耳的,並且趁勢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理財隊伍。沒曾想15年時,公司戰略神經,大力轉向股權與股票,後面股權項目屢屢虧損,投資股票的資金池接近斷裂,到頭來只能將信託牌照轉讓給國有企業了事。

我的一個在該公司的朋友,地產專業背景,一直做地信託融資,賺得一手好錢,但是覺得錢太容易賺了自己不踏實。15年時積極順應公司戰略,從地產業務轉型到股權投資,利用之前積累的客戶資源,發起募集了一個信託計劃,參與新三板企業的大牛定增,你們應該猜到了後面的結局,他到現今天天被客戶追著打(電話)。

04

我們未來路在何方?

該來的總是會來的。

依照金融原理推理,融資平臺業務大部分將會被地方政府債券和證券化產品替代。房地產業務也由於地產行業的頭部集中效應,日益減少。

融資平臺業務與房地產業務必定會消亡,難以提供足夠的業務機會供當前規模擴張到如此龐大的金融從業隊伍享用。

如果金融業務不能夠從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中跳離出來,尋找和突破新的領域,難以想像,未來3年,將有多少金融從業人員會要改行或失業。

弔詭的地方是,前面嘗試實體經濟融資的人員都已經遭遇挫敗身心疲憊了。一直堅持從事地產與融資平臺的人,在政策朝不保夕的忐忑不安中,反而得以保全。

轉型找死,不轉型等死。

實體經濟的大勢與中小企業金融的格局,遠非普通從事微觀業務的金融人士所能影響或是把握,金融人士也只有隨波逐流而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運勢,身臨其境中,該何去何從。

近兩年滴滴平臺風波再起,很多輿論欲致其與死地。筆者則持“治病救人,以觀後效”的保留態度。為什麼呢?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經濟形勢千變萬化,朋友們,說不定我們哪天也要去滴滴注冊一個司機賬戶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