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四紅”治出新天地 居民心裡樂開花

“四紅”治出新天地 居民心裡樂開花

一網格社區居民向社區綜治辦主任周建軍反映情況。

編者按 為創新推進基層群眾自治,促進我市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益陽市平安建設領導小組決定在赫山區、安化縣、桃江縣開展基層群眾自治創新試點工作,其他縣(區、市)選擇一個鄉鎮(街道)先行試點。即日起,本欄目推出“基層群眾自治創新”系列報道,“探問”自治共治如何“交響”融合,智慧社區如何“智惠”居民,村民文化如何“滋養”和諧,著力推薦基層群眾自治創新實踐經驗,以資借鑑。

本網記者 盧靜 通訊員 劉奕芸 夏宇東

“20年的山體滑坡問題解決了,氮肥廠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了,進廠的路面硬化了,用了50年的自來水管更換了,水錶也統一安裝規範了,我們一網格5年零上訪記錄,無吸毒人員,矛盾不出網格,群眾幸福指數高。這是你們的治理水平高。”11月27日,在赫山區會龍山街道龍山港社區一網格早餐店裡,原氮肥廠工會主席遊衛平的一席話,道出了在場群眾的心聲,也讓陪著社區居民吃早餐的龍山港社區主任張躍聽著不覺笑起來。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道安在龍山港社區調研時指出,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後一公里”,龍山港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探索推行紅旗幟、紅哨子、紅袖章、紅馬甲“四紅”治理機制,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取得良好成效,對全市推進基層群眾自治創新、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記者在龍山港社區採訪時,真切感受到了基層群眾自治帶來的變化:居住環境持續優化,居民群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聚焦人民群眾身邊的社區治理難點、堵點、痛點,在“四紅”治理機制的引領下,不求回報、只講奉獻的精神隨處可見,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整個社區,居民臉上滿是笑容。

“紅旗幟”引領煥發社區治理新氣象

龍山港社區有一個新鮮現象,臨街門店不喜掛招牌,家家戶戶門樑上掛的是“為人民服務”等紅色標語,五星紅旗隨處飄揚。往裡往深走,兩旁的圍牆掛滿了“黨的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與剎人情歪風、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尊老愛幼與鄰里和睦”等宣傳欄。

龍山港社區位於益陽城鄉結合部,瀕臨資江,轄區192個樓棟21個居民小組,是益陽原老工業區,曾有氮肥廠、燈泡廠等多家國有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改革,轄區內破產企業增多、下崗人員增多,社情民意較為複雜。“過去我們是‘活在新中國,長在國旗下’,現在我們是‘活在新時代,治在紅旗下’。”張躍一句話引出了“紅旗幟”精神的由來。“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切”成了這代共產黨人的重要精神特質。”“推動化解社區治理難題,一定要發揮黨在基層的領導核心作用。”已退休的原龍山港社區主任薛躍華說,社區建立了紅色基地懷念館,和韶山沖支部對接,請回了毛澤東銅像,向群眾宣講長征精神、紅軍精神、雷鋒精神、五四精神,全社區13個黨支部集中學習辦公。轄區劃分5個網格,每個網格由老書記、老黨員、老車間主任、老廠長、老組長等“五老”組成管理員,積極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個堡壘”的作用。

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轉變工作方式,將“辦公室辦公”變成“居民家中辦公”,每天至少有半天的時間深入5個網格,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瞭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能夠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做好解釋工作。

學黨章、插紅旗,家家戶戶以為他人、社區奉獻為榮。63歲的高國安,每月參加幫助困難群眾、清理沿江風光帶、創文創衛宣傳等社區組織的志願活動,退休後的她通過參與各類活動,收穫正能量,“要讓一代又一代人來傳承‘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她說。

在“紅旗幟”的引領下,社區黨員和群眾自發組建轄區治安巡邏、志願服務隊、文明勸導隊,自覺整理環境衛生、推動創文創衛開展,黨群關係密切了,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強了。

“紅哨子”聯動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效率

11月下旬,原氮肥廠家屬區改造已近尾聲,一網格社區綜治員方斌的一席話引起了大家共鳴。

以前掛在窗戶邊上的臘肉經常被偷,晚上想跳個廣場舞因沒路燈不敢出門,颳風落雨天老居民樓房頂的瓦片噼裡啪啦作響。如今再看家屬區,路面全部硬化,危牆全部拆除,路燈裝上了,院落整齊乾淨,車輛停放有序,網線、電纜統一走地下,垃圾分類桶擺放整齊,群眾獲得感大大提升。

6月以來,社區藉助“接地氣、去官氣、傳正氣、轉作風、惠民利”主題志願服務活動,向市城投公司、市自來水公司、區委統戰部、區住建局等單位先後吹起了“紅哨子”,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區住建局對轄區濱溪巷和長豐路全力進行提質改造,並對原氮肥廠家屬區2棟工棚、1棟跑馬樓進行立面改造。區委統戰部黨員幹部積極認領了社區居民需要生活物資、文體廣場需要鋪設塑膠地面的“微心願”。

市自來水公司為原氮肥廠385戶居民解決主水管增壓增容問題,全部無償更換新水錶箱,電力部門和電信公司對社區主次幹道的空中網線加大整改力度。

市城投公司認領“微心願”7個,積極開展牛皮癬整治、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摒棄十大不文明行為宣傳、走訪慰問等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新裝5處公告張貼欄、50個滅火器,新設13處分類垃圾投放點,消除原氮肥廠兩處圍牆安全隱患。“‘紅哨子’的吹響,解決了‘一個部門抓不了,多個部門抓不好’的社區治理難題。”赫山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區平安辦主任李建田說,龍山港社區統籌規劃各類治理事項和資金,大大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和治理能力。

“紅袖章”服務創新社區治理手段和載體

胸前佩戴黨徽,手臂套著“紅袖章”,腳上蹬著運動鞋。這身打扮幾乎成了易繼選的日常穿著。社區組建了一支由黨員群眾參與的“110”巡邏隊,社區綜治辦主任周建軍是隊長,易繼選是隊員之一。

365天風雨無阻堅持義務治安巡邏喊話,守護社區安寧,周建軍、易繼選在群眾眼中就是可愛的人。90歲居民陳奶奶叫易繼選為“兒子”。陳奶奶耳不聾眼不瞎,說起易繼選,眼睛泛光。每天早上,易繼選會準時到她的窗戶下,輕聲呼喚她,生怕她因年事高沒醒來。今年7月,一場特大暴雨,沖毀了不遠的一個小山坡,洪水衝進了陳奶奶家,是易繼選打著赤腳,渾身溼透把她從床上背出來的。如今,陳奶奶家的圍牆修好了,前面的泥巴地也整成了水泥坪,陳奶奶說“想活到100歲。”

在周建軍的兜裡,常年備著一支筆和小本子,用於收集巡邏時群眾反映的問題。社區共有6公里路程,11個人輪流巡邏堅持了8年,喇叭換了好多臺。河對岸的資陽區群眾過來取經,“不管多晚多惡劣的天氣,這裡有人巡邏喊話。”

整合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手段和載體,一直是龍山港社區探索和努力的方向。龍山港社區刑滿釋放人員幫教基地是市司法局指定的幫教基地,轄區有著大於全市平均比例的刑滿釋放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用心用情用力幫助刑滿釋放人員,不定期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與談心談話,為其中的特困人員送去米、油、棉被等生活物資,幫30名刑滿釋放人員重新融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解決生活後顧之憂。

“社區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選我們當幹部,我們就要為居民服務,為民解憂,對居民群眾負責。”張躍說,“紅袖章”不僅負責管理社區事務、為大家服務,還能傾聽群眾訴求、拉近幹群關係,成為了社區治理的一種創新模式。

“紅馬甲”參與打造社區治理的“共治圈”

走進龍山港社區,感受最多的是居民臉上的笑容。近些年來,龍山港社區進一步完善志願服務機制,加強教育管理,鼓勵社區黨員加入到服務隊伍中。志願者穿上“紅馬甲”,積極開展“孝老愛親”“學雷鋒”“共建綠色家園”等志願服務活動,湧現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堅持16年每月定期上門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的黨員陳雪英就是其中的典型。

過去社區居民之間比誰所在的企業效益好,現在大夥兒只比誰胸前佩戴的毛主席頭像徽章多。原來,每參加一次社區“紅馬甲”行動,志願者就可以獲得一枚徽章。80多歲的李奶奶胸前佩戴了20多個,成了她值得炫耀的資本。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不能僅僅靠政府,也應該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中來。”赫山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凱波說,龍山港社區始終堅持以居民為中心,成立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形成以治安主任調解為主,民間調解會、“五老工作室”等為輔,“聯社區法律顧問”提供專業意見的調解模式。今年來,社區調解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13次,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5件,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工作目標。

社區關心關注居民生活中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幫扶活動,通過打造“創新創業”“一戶一產業工人”等平臺,解決轄區200餘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如幫助刑滿釋放人員鄧某在轄區傢俱廠就業。通過幫扶,構建了由“社區主導、群眾主體”的社區治理模式,確保了轄區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