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古代10大父子對話場景:滿滿的都是智慧

古代10大父子對話場景:滿滿的都是智慧

周公-伯禽

【原文】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

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

【譯文】魯公伯禽當初受封至魯,三年以後才向周公彙報施政情況。周公說:“為何如此遲晚?”伯禽說:“變其風俗,改其禮儀,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因此遲了。”

太公受封於齊國,五個月後就向周公彙報施政情況。周公說:“為何如此迅速?”太公說:“我簡化其君臣之間的儀節,一切從其風俗去做。”

等後來周公聽說伯禽彙報政情很遲,嘆息說:“唉!魯國後代將要為齊國之臣了,為政不簡約易行,人民就不會親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歸附。”

【點評】伯禽以周禮治理魯國,全用他父親周公創設的禮樂制度,但是周公認為伯禽未能因地制宜,簡化禮制。春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中,魯國不強大,也不富裕,但是文化繁榮,較完整地繼承了周王朝的禮樂文化,所以在魯國出現了孔子這個文化巨人,孔子曾經說過:“吾從周。”


孔子-孔鯉

【原文】(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出處】

《論語·季氏》

【譯文】有一次孔子獨自站在堂上,兒子孔鯉快步從庭院裡走過,孔子問:“學《詩》了嗎?”回答說:“沒有。”孔子就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孔鯉回去就學《詩》。

又有一天,孔子又獨自站在堂上,孔鯉快步從庭院裡走過,孔子問:“學禮了嗎?”回答說:“沒有。”孔子就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孔鯉回去就學禮。

【點評】學習《詩經》有助於措辭文雅,學習“禮”有助於立身行事,人一生,特別在青少年時期,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從最基本的言行舉止、行為規範方面開始。


項梁-項羽

【原文】項籍(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

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

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點評】項羽幼小的時候,父親項燕被秦將王翦所殺,他的叔父項梁就代替了父親的角色。就是這個略知兵法大意的項羽,後來成長為“戰神”。我們要適當寬容孩子的個性,有個性的孩子往往有大出息。


李斯-他的二兒子

【原文】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

【譯文】李斯出獄時,跟他的二兒子一同被押解,他回頭對二兒子說:“我想和你再次牽著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於是父子二人相對痛哭,最終三族的人都被處死。

【點評】富貴中往往潛藏著不測之禍,大禍臨頭時,想做一個平安過日子的平民都不可能了。

古代10大父子對話場景:滿滿的都是智慧

司馬談-司馬遷

【原文】太史公(司馬談)執遷手而泣曰:“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

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譯文】司馬談握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夏之世便顯揚功名,職掌天文之事。後世衰落,今天會斷絕在我手裡嗎?你繼做太史,就會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

現在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後,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再說孝道始於奉養雙親,進而侍奉君主,最終在於立身揚名。揚名後世來顯耀父母,這是最大的孝道。

天下稱道歌誦周公,說他能夠論述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邵的風尚,通曉太王、王季的思慮,乃至於公劉的功業,並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厲王以後,王道衰敗,禮樂衰頹,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典籍,修復振興被廢棄破壞的禮樂,論述《詩經》、《書經》,寫作《春秋》,學者至今以之為準則。

自獲麟以來四百餘年,諸侯相互兼併,史書丟棄殆盡。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我作為太史都未能予以論評載錄,斷絕了天下的修史傳統,對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記在心上啊!”

司馬遷低下頭流著眼淚說:“兒子雖然駑笨,但我會詳述先人所整理的歷史舊聞,不敢稍有缺漏。”

【點評】司馬談臨終前要求他的兒子司馬遷繼承他的遺志,完成記錄歷史的著作。司馬遷能忍受屈辱的“腐刑”,不願白白死去,也和父親的遺命有關。凝結著父子兩代人心血的皇皇鉅著《史記》,終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古代10大父子對話場景:滿滿的都是智慧


鍾繇-鍾毓、鍾會

【原文】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

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出處】《世說新語·言語》

【譯文】鍾毓兄弟倆小時候,一次正碰上父親白天睡覺,於是一塊去偷藥酒喝。他父親當時已睡醒了,姑且裝睡,來看他們怎麼做。鍾毓行過禮才喝,鍾會只顧喝,不行禮。

過了一會,他父親起來問鍾毓為什麼行禮,鍾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用的,我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酒喝本來就不合於禮,因此我不行禮。”

【點評】一件小事反映出兄弟倆不同的個性。鍾毓實在迂腐,即使偷盜也要講究畢恭畢敬,禮數極其周到,由此可以看出鍾毓的忠厚老實,不善於變通。鍾毓終其一生,謹小慎微,殫精竭慮,盡忠晉朝,善始善終。而鍾會卻非常機智聰明,善於變通,不拘泥於條條框框的限制,應變如流。正是這樣的性格,導致後來鍾會雖然戰功卓著,但是密謀造反,兵敗被誅,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看來聰明也要有度,心眼太活,見異思遷,便會惹禍上身。性格決定命運,信然!



張蒼梧-張憑之父-張憑

【原文】張蒼梧是張憑之祖,嘗語憑父曰:“我不如汝。”憑父未解所以,蒼梧曰:“汝有佳兒。”憑時年數歲,斂手曰:“阿翁,詎宜以子戲父?

【出處】《世說新語·排調》

【譯文】張蒼梧是張憑的祖父,有一次他對張憑的父親說:“我不如你。”張憑的父親不明所以,張蒼梧說:“你有個好兒子。”張憑當時只有幾歲,他拱手說道:“爺爺,你怎麼可以拿兒子來戲弄父親呢?”

【點評】張蒼梧大概是抱怨自己的兒子不成氣候,於是揶揄他的兒子不如自己的孫子有出息,他的兒子確實不聰明,居然“未解所以”。但是張憑卻聽出了話外之音,“你怎麼用兒子來戲弄父親?”很有打抱不平的意思,並且解除了父親的尷尬。古人父子之間很嚴肅,非正話不談,但是祖孫無忌,互相之間可以開玩笑,所以張憑的那句話說得非常巧妙。

王安石-王雱pāng

【原文】安石與程顥語,雱囚首跣足,攜婦人冠以出,問父所言何事。曰:“以新法數為人所阻,故與程君議。”雱大言曰:“梟韓琦、富弼之頭於市,則法行矣。”安石遽曰:“兒誤矣。”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

【譯文】王安石在客廳與程顥談話,王雱頭髮蓬亂,如同囚犯,光著腳,拿著女人的帽子從內室出來,問父親談論什麼事情。王安石說:“因為新法多次被人阻礙推行,所以與程先生商議。”王雱說狂話道:“砍下韓琦、富弼兩人的頭示眾,新法就可以推行了。”王安石急忙喝道:“兒子你大錯特錯了!”

【點評】王安石個性峻烈,生活習慣異於常人,非常邋遢,幾年不洗頭不洗澡,他的妻子對他也是常常躲得遠遠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王雱生活習慣有他父親的影子,年紀輕輕卻才華蓋世,只是更助長了他的狂妄,《宋史》中記載的這件事多存疑,但是從另一面反映了王雱那種傲慢而睥睨一世的精神狀態。


朱元璋-朱標

【原文】及太后崩,帝(朱元璋)慘不樂,愈肆誅虐。太子(朱標)諫曰:“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帝默然。明日,以棘杖委於地,名太子持而進。太子難之。

帝曰:“汝弗能持歟?使我運琢(拔除棘刺)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餘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出處】明·鄧士龍《國朝典故·翦勝野聞》

【譯文】馬太后去世,朱元璋很傷心,誅殺大臣更加放肆暴虐。太子朱標勸說:“陛下殺戮太重,不合於天道。”朱元璋沉默不語。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有刺的木棒仍在地上,讓太子拿給他。太子面露難色。

朱元璋說道:“你不敢把它拿起來嗎?讓我把上面的刺都拔掉了再給你,那不是很好嗎?當前我所誅殺的,都是危害天下的人,把他們除掉對你的將來安全地坐天下,好處是很大的。”

【點評】朱元璋為了自己打的天下能有個好的繼承人下了工夫,大肆誅殺功臣,在暴虐的父親面前,朱標精神壓力很大,終於早逝。朱元璋又讓皇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為了年幼的朱允炆皇位的安全,又一次大力誅殺大臣,但是沒想到他死後,是他的四兒子朱棣奪了朱允炆的皇位。權力從來都是雙刃劍!

古代10大父子對話場景:滿滿的都是智慧

龔自珍-龔孝拱

【原文】只見他(龔孝拱)道貌莊嚴地端坐在書案上,面前攤一本青格子,歪歪斜斜寫著草體字的書,書旁邊供著一個已出櫝的木主。他一手握了一支硃筆,一手拿了一根戒尺,正要去舉起那木主(去世先人的木製牌位,也叫神主),看見我進來,回著頭問我道:“你來做什麼?”

我笑著道:“我在外邊聽見嗶拍嗶拍的聲音,我不曉得你在做什麼,原來在這裡敲神主!這神主是誰的?好端端的為甚要敲他?”他道:“這是我太爺的神主。”我駭然道:“老太爺的神主,怎麼好打的呢?”

他道:“我的老子,不同別人的老子。我的老子,是個盜竊虛名的大人物。我雖瞧他不起,但是他的香火子孫遍地皆是,捧著他的熱屁當香,學著他的醜態算媚。我現在要給他刻集子,看見裡頭很多不通的、欺人的、錯誤的,我要給他大大改削,免得貽誤後學。從前他改我的文章,我捱了無數次的打。現在輪到我手裡,一施一報,天道循環,我就請了他神主出來,遇著不通的敲一下,欺人的兩下,錯誤的三下,也算小小報了我的宿仇。”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回

【點評】小說家言,自然虛構的成分多。《孽海花》之前的筆記小說也多有記載龔孝拱敲打他的父親龔自珍的神主牌位的事,都是以訛傳訛。


但是確實有敲打古人神主的先例,清代毛奇齡專門駁斥宋代大儒朱熹的著作,凡是看到他認為朱熹是錯的地方,就用戒尺打朱熹的神主,而龔孝拱確實瞧不上他父親的學問,曾經說過他的祖父是不通,他的父親只是半通之類的話,並且龔孝拱確實對他父親的留下的著作改動了一些。可能正是這些因素,促成了這個傳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