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劉志彪、孔令池: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劉志彪、孔令池: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內容摘要
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必須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進行分類有序推進和重點突破,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可以率先突破,而涉及民生領域的一體化則需要慎重對待。現階段尤其要全力釋放上海對內開放的龍頭作用,推進異地產業園區合作共贏,重視企業跨地域經營產生的內生效應。
一、根據具體的領域設計一體化推進的次序和重點
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可能遇到各種顯性和隱形障礙,要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進行分類改革和制度創新,就具體問題一項一項分析和解決,堅決避免在一體化的廣泛領域中發抽象的議論,把推進行動落實在具體的項目中。
第一,競爭性產業部門。地方集中資源發展少數熱門產業帶動區域轉型升級,這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一種模式定勢。根據統計,過去16個城市口徑下的長三角城市群中,各地“十三五”規劃選擇電子信息業的有12個,選擇汽車作為重點發展產業的城市有11個,選擇石化業的有8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主要集中在IT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等方面。我們認為在競爭性產業部門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點,不是政府去詳細地規劃、規定哪個地區佈局什麼產業,生產什麼產品和服務,而是要減少政府管制,實現開放的充分競爭,以競爭實現市場協同,達到資源配置最優的目標。即使各地的企業在投資領域的項目有所重複,但也是市場競爭無法避免的,是分散決策中的合理現象,也是市場競爭所需要的。市場其實不怕競爭也不怕項目的重複投資,怕的是沒有競爭的壟斷,怕的是缺乏收購兼併機制,怕的是無法正常退出。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公共品生產領域。在一種具有利益邊界明確的制度結構下的市場競爭, 地方政府必然是尋求行政邊界內的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表現為公共產品收益儘量在本地實現,而建設成本最好是由中央政府或其他省市承擔。這導致公共產品除了盲目競爭和重複建設之外,在選址和建設方式等方面也是為了本區域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從長三角一體的整體角度配置公共資源。因此,在公共品生產領域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工作,主要在基礎設施的超前規劃、建設的統一指揮和連接點的互通、管理協調上的一致性等方面。因基礎設施建設的統一性、不可分割性特徵,各地政府必須主動讓渡有關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權力,根據一體化協議交給某個機構統一行使,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協調公共利益。如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建設,如果青浦、吳江、嘉善等地不是按照這個原則來規劃建設和管理基礎設施,那麼在橫跨三個行政區的邊界內運營示範區,必然存在嚴重的協調和效率問題。
第三,民生性消費領域。這個領域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其實質效應是均等地區間、城鄉間在公共福利上的差距。因此它涉及最廣泛的既得利益群體,也是最難以實現的領域,需要十分慎重。尤其是與戶籍、地方財政投入有關或掛鉤的各種本地人的福利,如教育、醫療、養老、基本住宅等領域的一體化,現在基本上沒有可以立即實施的社會條件。這些領域直接涉及本地居民個人利益。在供給資源較為豐富的發達地區,公共資源會在所謂的民生一體化中變得擁擠不堪,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利益也會迅速被稀釋,從而一定會遭到本地居民的強烈抵制和反對。因此一體化戰略在現階段,不能脫離現實發展階段制約,不能從均貧富的理念和要求出發陷入盲動,不可能在發展差距很大的地區間搞民生的“一樣化”,更不可以是“一起化”。地區間民生髮展水平差距的平抑,要通過生產率差距的縮小和分配調節逐步來實現。

第四,投資活動領域。投資可以實現增量資本或存量資本的股權聯合,因而可以作為實現一體化發展的有效工具。就增量資本來說,各地以政府為主的投資,或政府投資引導民間投資的活動,可以在企業一級實現地區間就某一項事業的實質性聯合,為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奠定現實的微觀基礎,如可以考慮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由上海領頭三省一市政府帶領企業共同投資舉辦科技創新企業;可以在沿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過程中,引導和幫助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聯合起來投資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此在達到國際產能合作的目的。就存量資本來說,鼓勵企業在長三角區域內的收購兼併,除了可以消除區域內長期存在的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外,還可以實現產業發展和市場運作的實質性一體化。
第五,科技創新領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利用一體化的統一大市場功能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這樣,科技創新合作就應該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國家已經賦予上海要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任。如果能夠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充分利用江浙皖的科教資源、人力資本和產業基礎,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進程將會被大大壓縮。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科技創新合作是外部性最大的事情,制度設計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出現搭便車的情況,從而使合作進程受阻。從西方發達國家企業間進行科技創新合作的實踐看,真正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可總結的經驗或規律也很少見。這提示我們,對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的問題,要有嚴密的機制設計,對政府出面干預研發合作的實際效果,也要有清醒的預判。

二、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地方政府要讓渡部分行政權力交給統一機構去協調。長三角區域的共同、協調和協同發展,最重要的是四省市地方政府要在現有司法制度架構下,各地把這種執法權委託讓渡給某個超越本地利益的機構,明確其主要職能是開展公平競爭審查,以競爭法為依據,儘快啟動對地方性法規的審查行動,開展大規模地清理和整理反一體化的規章、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廢除、修訂與國家《反壟斷法》相牴觸的條款內容。這個機構從精兵簡政的角度看,可以由現在各地的法院通過合作形成,作為具體的執行機構。
第二,全力釋放上海對內開放的龍頭作用。過去上海在對內開放中的引領作用發揮得不夠。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當下,上海與長三角其他省市之間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中心與外圍的等級關係,也不是單純的接軌和融入上海或者上海輻射周邊,更不是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的關係,而是優勢互補,達成合作的平行關係。上海應不斷強化服務、管理、集散、創新等城市職能,加快構建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上海應主動逐步退出一般性的、勞動密集型、能耗高的製造業,重點突破證券保險、國際運輸、信息服務、研發與技術服務、國際商務、文化和會展旅遊等服務業領域,並藉助上海總部經濟發達的優勢,將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投入的重心轉移至產品設計和研發,鼓勵企業將生產環節轉移到長三角其他省市,形成合理的空間佈局和產業鏈配套,從而將長三角地區打造成為交易成本和製造成本綜合較低、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第三,合理推進異地產業園區合作共贏。推動異地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輸出品牌園區開發管理標準和品牌。鼓勵品牌園區開發商加強與長三角園區共建,積極探索以“輕資產”模式為主打,輸出品牌園區開發管理標準和品牌,與當地政府密切合作,有序推動產業轉移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提升長三角各類園區的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二是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在園區建設中的龍頭作用。瞄準世界主流產業發展方向,堅持發揮大項目示範帶動作用,共同集聚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根源性、創新型跨國公司,從產業鏈和創新鏈兩個層面深度對接長三角園區發展。三是促進自貿區協同發展。利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江蘇自貿區相繼設立的契機,複製、優化、完善上海自貿區和浙江自貿區的各類創新機制體制,進一步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改善營商環境。
第四,重視企業跨地域經營產生的內生效應。歐共體成功的經驗表明,跨區域的企業聯合、合作、合營以及兼併收購等活動,可以在本區域內產生以市場為導向的自我聯合效應,實現企業集中、市場集中和產業集聚,從而自發產生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內生效應。因此,在維持現有行政邊界嚴肅性的前提下,在共同市場建立的過程中,堅持企業在併購中的主體地位,從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出發,促發各類所有制企業自覺自願參與併購,鼓勵長三角企業在微觀基礎領域中自由併購式投資,使得地區間的低水平的產業競爭,轉變為集團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長三角的區域一體化分工就演變為大型企業集團內部的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分工,這種企業集團內部的協調難度將大大小於政府之間的協調難度。此外,為克服單一企業體量太小、力量不足的缺陷,大力鼓勵長三角企業聯合起來兼併收購,以此降低內耗和收購成本,實現產權融合和管理整合。比如,長三角三省一市可以協調本地企業組團到長江中上游和“一帶一路”國家以辦開發區的形式投資建設製造基地,本地企業則在長三角發展以總部經濟為主,逐步確立長三角地區在全國乃至全球分工體系中的“鏈主”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