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遊戲行業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史,RPG、MOBA等“打打殺殺”的遊戲類型自始至終都是遊戲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而在這類遊戲裡面,一個數量成千上萬倍於遊戲玩家的群體陪伴著玩家走過遊戲中的點滴歲月,它們就是遊戲裡的“怪物”。“怪物”的定義源自這些生物的外形,因為長相與人類不同,而在早期的遊戲中多數又被定義為“反派角色”,“怪物”一詞也就沿用至今。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叫做庫巴的傢伙,很多人看見這傢伙的第一反應都是眼熟,但正是這麼個龜不龜龍不龍的東西,成就了那個叫做馬里奧的水管工,也圓了無數少年英雄救美的夢。

  隨著遊戲玩法與內容的不斷豐富,“怪物”的角色定義也慢慢地豐富起來。比如成為玩家的寵物與夥伴。1996年由任天堂發行的《寶可夢》系列讓遊戲“怪物”迎來了全新的時代,怪物外形不再侷限於恐怖可怕,一眾可愛的“寶可夢”俘獲了大量玩家的心。而夥伴與“助戰”的定位,也為遊戲怪物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中國的“怪物”們很差嗎?

  為什麼大多數時候,西方怪物在遊戲中的應用更廣泛?與其說西方怪物比中國怪物更受歡迎,不如說玩家們看了這麼多年的西方怪物,習慣了。遊戲開發商考慮到開發風險,往往會做出更符合玩家預期的作品。

  但其實我們現在來看西方的怪物體系,其實還是挺單調的。以某個海外以“怪物”為核心的遊戲為例,當你打開它的百度百科詞條的時候,你可以得到這樣一張表格: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海外遊戲開發商對於他們眼中的“邪惡生物”龍有著一股執念,所以MOBA遊戲裡面那麼多類型的大龍小龍也不奇怪了。除了邪惡龍之外,喪屍、女巫、幽靈、各種動植物也是他們經常使用的怪物,再排除一些人類boss,海外遊戲關於怪物的類型創新就較為罕見了。當然,很多人看到這會覺得筆者這是在槓,除了這些,還能有什麼?這就要給大家科普一下咱們中華文明老祖宗們的想象力上限了。

  《山海經》是源於我國先秦時期的重要古籍,這本書記載了400餘種神怪,每種生物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外形與特點。但這本書中所記載的怪物遠不僅僅是數量眾多,其影響力也相當深遠。在此我們列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個,就可以論證這本書對於後世藝術創作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首先是鼎鼎大名的九尾狐,沒錯,中國最早的九尾狐原型便來自於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青丘山九尾狐。相傳大禹的老婆便為九尾狐所化,經過後世的創作與演變,九尾狐才有了後來勾引男性、禍國殃民的定位。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書中記載的另一種野獸長著羊身卻有副人臉,眼睛長在腋下,還擁有老虎的牙齒,爪子像人腳,名叫狍(pao)鴞(xiao),也是著名的四凶獸之一——“饕(tao)餮(tie)”。相傳蚩尤戰敗黃帝被斬首之後,人頭落地化身為饕餮。饕餮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吃,吃急了連自己都吃,聽起來這個設定好像還挺耳熟的?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你可能會覺得,《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生物都是如九尾、饕餮、鳳凰這類無比強大的怪物,這些怪物在遊戲中只適合做BOSS。但其實山海經所記載的怪物可不僅僅是這些“威力強大”的主。比如長著人臉的魚、長著雞爪的豬、眼睛長在背上的羊等等。而不同的怪物也基本可以滿足遊戲結構中對怪物各種類型的需求。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我們可以看到,一本《山海經》撐起了後世無數的文學、影視作品,書中的一個故事、一個人物都可以拿來拍成電影電視劇,那用它來支撐一款遊戲,又有何不可呢?當遊戲行業創造力枯竭的時候,《山海經》猶如一個取之不竭的金礦,我們距離看到這本經典古籍在遊戲行業的大爆發,也許僅僅只隔了一層窗戶紙而已。然而,中華民族可不僅僅只有一本《山海經》啊!諸如《搜神記》《淮南子》《聊齋志異》等等古籍構建了太多太多經典的形象,如果國內的遊戲行業同仁真正找到了“中國式怪物”與遊戲的黃金契合點,那我們中華文化通過遊戲走向世界的那一天還會遠嗎?

本土怪物落地本土遊戲的新思路

  我非常慶幸《軒轅劍》這樣的經典國產遊戲IP經過20多年時間的洗禮依然沒有掉隊,上個月他們的手遊作品《軒轅劍龍舞雲山》正式公測。在這款手遊中,最最吸引我的並非是它對《軒轅劍》IP的還原,也不是它的玩法創新,而是它的“護駕系統”。

  “護駕系統”我們通俗點理解,就是用來佔隊友坑位的助戰,用來幫助獨自作戰的順利通過戰鬥流程。仔細地打量這些護駕怪物,我終於看到了“本土”怪物該有的樣子。首先,我們最早遇見的初階護駕陰、陽、冥三個符鬼雖然是Q版形象示人,但設計師卻將他們的相性通過“頭髮”這一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了他們的形象中。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然而僅僅在外形上貼近本土文化傳說元素其實還不足以確立怪物設計上的國風風格,這款遊戲更是在護駕怪物選擇上引用了多箇中國古典傳說中較少被引用的神鬼異獸,並在設計上進行了深度還原。

  “猙”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聲音如擊石般鏗鏘,身形似豹,臉部中央長出一隻角,而且有五條尾巴且尾巴末端為羽毛的生物。 猙是族群代稱,與“鳳凰”類似,雄性為猙,雌性為獰。在遊戲中,我們可以看到猙的外形高度還原了原著的描述,而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它的兩個天賦技能分別是:“獨角重擊”與“五尾追魂”,更是結合了原著描寫,突出了這個傳說怪物的核心特點,不得不佩服設計師的用心良苦。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另一個護駕“金烏”同樣來自《山海經》,根據《山海經》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天上的十個太陽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多出來那9個是後來被后羿射下來的,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徵,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同樣地,遊戲中金烏周身發出日光,有3只腳的設計與《山海經》中記載相符。更是打破了很多玩家對遊戲中“是神鳥就是鳳凰”的固有思維。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除了大量採集自《山海經》《搜神記》等古籍以及大量民間傳說的護駕外,遊戲中還在活動中為護駕增加“我的故事”板塊,將國風怪物的魅力一一傳遞給玩家們。

從《山海經》說起 國產怪物究竟“差”在哪?

  如此的設計理念與最終護駕系統所體現出的完成度都印證了《軒轅劍龍舞雲山》在努力嘗試突破並尋找中國本土怪物設計與玩家接受度之間的平衡點。

結語

  以遊戲為載體傳播中華文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前輩們付諸一生的努力終於讓世界看到並認可了“孫悟空”“哪吒”這樣的“中國面龐”。吵了十幾年的國漫崛起也慢慢的不再是一句空談。而在遊戲領域,國內的遊戲開發者們也漸漸地開始了注入中華文化到遊戲玩法中的努力,怪物元素的改變,正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看到如《軒轅劍》這樣的作品不停的在這條路上給我們帶來驚喜的時候,我們有理由自信的把一切交給時間。還記得十幾年前,你第一次在遊戲裡面聽到中文配音的那種震撼嗎?如今,任何一個在中國市場成規模的網遊都標配中文配音。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怪物”也包含在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