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劉志彪、徐寧:統一市場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的使命與任務


劉志彪、徐寧:統一市場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的使命與任務

內容摘要
以市場一體化為核心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有助於形成區域統一市場,有助於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於虹吸全球先進要素實現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有助於構築基於內需的新型全球化模式,進而助推中國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因此,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不僅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問題,而是事關中國經濟全局的戰略抉擇。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將競爭政策作為推進長三角市場一體化建設的制度基石。
01
中國全球化戰略轉型與統一市場建設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是中央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重塑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這一戰略抉擇的理解,需要從我國全球化戰略轉型、培育和利用國內強大市場以及實現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以及建設高水平開放經濟的戰略意義。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我 國以要素資源為比較優勢切入全球價值鏈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其內外部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第一,當今世界逆全球化趨勢喧囂塵上,中美關係由戰略伙伴關係可能演化為戰略競爭關係,遏制中國或將成為美國的基本戰略選擇;第二,國內生產要素優質低廉的比較優勢日益削弱,國際市場出現了大量的低成本競爭者(如東南亞、南美等國),而國內經濟發展也內生出創新驅動、提高生產率的要求;第三,西方國家不再容忍繼續為中國的增長提供市場,設置各種市場進入壁壘和出口限制,與此同時,我國也逐步具備了成為超大規模市場國家的條件。


為應對戰略機遇期內涵的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我們需要提出新的經濟全球化思路,並建立新戰略資源觀:我國比較優勢已經從過去的低價優質生產要素,變為日益強大的國內市場,要更多地利用國內強大市場優勢,儘快把出口導向為主的1.0版經濟全球化戰略升級為2.0版,即基於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
實施基於內需的2.0版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意義在於:其一,有助於促成將我國處於分割狀態的“行政區經濟”聚合為開放型區域經濟,把區域分散狹窄的市場聚變為國內統一強大規模市場;其二,從利用別人市場的全球化轉變為利用自己市場的全球化,根本上轉變了我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模式和機制,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實現自主可控;其三,國內強大市場的形成,可以虹吸全球先進創新要素,發展創新經濟,實現產業鏈向中高端攀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可見,實施2.0版經濟全球化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基本前提是假設國內形成了強大的內需或超級市場規模優勢,且這個市場可以給全球的資源和要素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從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十九大報告,都提出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內需規模名列世界前茅。這個重大戰略落地、落實的關鍵,在於如何推動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


02
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破除“行政區經濟”與區域統一市場建設

當前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只是潛在的,不是現實的,市場容量看起來大,實際可以規模化利用的空間並不大。現在的國內市場並不是統一市場,而是碎片化的市場,是被行政權力分割的市場,是“行政區經濟”格局形成的市場。“行政區經濟”一方面形成了政府驅動型的巨大增長動力,另一方面,這種碎片化競爭有損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如與軟預算約束有關的投資衝動、決策隨意、債務高築等。這導致全國統一市場無法形成,也就無法通過強大國內市場形成對全球資源吸納的能力,無法用統一市場促進企業達到規模經濟狀態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行政區經濟”格局是導致我國潛在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無法發揮作用的主要因素。
像中國這樣地廣人多且各區域情況複雜不一的大國,破除“行政區經濟”,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區域、分步驟、分階段推進。這其中,應當從具體區域的市場一體化開始,以消除區域分割、拆除要素資源的流動壁壘為目標,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施相互開放和市場配置,為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實現機制探路。

相對於國內其他區域來說,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地域聯通、文化相通、習性相同,具有經濟發展水平高、人民生活水平高、對外開放程度高、深化改革意識強等基礎和優勢,長三角地區完全有條件和能力試點以國家戰略推動區域統一市場建設的使命與任務。如果在中國各個區域統一市場建設和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再通過鼓勵各區域市場的競相開放,那就完全有可能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因此,長三角地區應當責無旁貸承接起這個重要使命與任務,率先探索示範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機制,併成為促進形成國內強大市場的重要推動力量。
03
長三角市場一體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推進長三角市場一體化,難點和根本在於治理機制。是不是應該圍繞長三角區域“一盤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種行政協調機制?其實不然,以行政手段解決“行政區經濟”體制中的行政問題,是沒有出路、沒有前途的。我們應該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把內生於發達市場經濟的競爭政策作為推進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和機制。基於此,提出如下幾點具體建議:
第一,過去提倡和鼓勵地方政府間的競爭發展,如今實施一體化戰略應提倡和鼓勵地方政府間的合作協調發展。解決“行政區經濟”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一是要改革對地方政府官員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把實現一體化發展而不僅僅是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目標作為地方政府官員的主要業績,以此扭轉其行為準則和壓力機制;二是要限制地方政府參與市場、干預市場的權力邊界。這個權力應該主要限定在對市場公共利益的調節,而不能成為市場營利活動的追求者。三是可以簽訂一些具體的一體化發展協議,依照“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原則以政府間協商的方式,讓渡某些公共權力給相應的長三角一體化機構,把競爭轉化為合作。

第二,推進市場的一體化,要從區域內具體的項目做起,要學習歐洲人搞歐共體時的那種務實精神,避免泛泛而談的抽象的議論,議而不決。歐共體當年是從煤鋼、原子能利用委員會的協調功能開始,一直髮展到歐元體系建成,一步一個腳印,極其務實。長三角市場一體化需要協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從破除政府公共項目的合作障礙開始,如消除斷頭路、區域輕軌建設、港口碼頭的委託管理或股權一體化等等,逐步消除戶籍、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障礙和難點。當長三角區域民眾逐步享受到市場一體化的利益之後,自然都會衷心擁護,因而推進起來力度就會更大,更容易成功。
第三,在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過程中,要注意發揮企業尤其是企業集團的主體作用。一是要鼓勵區域內企業的收購兼併活動。微觀層面的收購兼併活動可以將區域間企業的市場協調行為內化,會導致強烈的一體化效應,因而是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的最有效工具。二是要發揮大企業或企業集團在建設產業集群中的一體化作用。產業集群模糊了行政區域的界限,是市場一體化的空間載體,可以實現經濟區域“極化——擴散”增長的現代生產力配置方式。例如,如果在長三角寧杭沿線建設基於生態走廊的科技創新產業集群,那沿線一體化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將會覆蓋蘇浙皖三省。三是要依據國內企業之間的市場分工,構建鏈接各區域的一體化價值鏈。價值鏈的類型包括基於公平交易的市場型價值鏈,被俘獲合作模式的半緊密型價值鏈,以及縱向一體化的企業集團等等。依據這些價值鏈,可以把長江經濟帶開發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結合起來,在企業抱團走出去的過程中共同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我國有競爭力的豐富產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