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紀念豫劇表演藝術家吳碧波逝世6週年

建國以後我收的第一個徒弟是吳碧波,1949年在鄭州行的拜師大禮。“碧波”是我給她起的名。她以後的幾個師妹,如開封的張雪波和李靜波、鄭州的馬清波、寶雞的鄭秋波等,都是隨的她這個“波”字的。

——陳素真


進步追思 | 紀念豫劇表演藝術家吳碧波逝世6週年

青年吳碧波


“趙門”清俊,陳派高足

30年代的開封,當時的豫劇界流傳著兩句話,說的是:“進了開封不用問,不是楊門是趙門。”這就是說,凡是到開封學戲的,不是入楊門,就是入趙門。“楊”,指的是外號“大洋馬”的楊金玉,“趙”指的就是趙清和。趙清和是何許人也?他是在豫劇歷史上具有先驅意義的老藝術家和戲曲教育家。也是河南省會在開封時的第一個國營劇團——工人劇院的主要肇始者。桑振君、吳碧波、宋桂玲、侯秀真等豫劇名家均出自其門下。

1956年前的開封,是河南政治、經濟文化重地,也是中原戲曲的中心地。吳碧波少經苦難,生於斯長於斯,在祥符調、中州韻的氛圍中長大,又經在趙清和師傅門下的學習,可謂師出名門、根正苗紅。十五歲正式演出《香囊記》《三上關》《刀劈楊藩》等。又陸續排演了樊戲《凌雲志》《女貞花》《柳綠雲》等,被返汴演出的陳素真偶然發現,頗為欣賞。從此得以親聆陳師教誨,暢遊陳派藝術之海。

1949年拜師後,在恩師的口傳心授下,排演了陳派優秀劇目《三上轎》《葉含嫣》《春秋配》《霄壤恨》等。師嚴徒更敬,大好年華的吳碧波進步很快,數年時光磨鍊便打下了深厚的陳派根基,為她日後進一步繼承和發展陳派奠定了基礎。


進步追思 | 紀念豫劇表演藝術家吳碧波逝世6週年

吳碧波劇照


固扎鄭州,堅守陳派藝術陣地

1956年,河南省會已經從開封轉移到鄭州,早前加入河南省歌劇團的吳碧波隨團接受編制安排,成為河南豫劇院二團的一名主要演員。對吳碧波來說,這次調動給她的藝術帶來了為廣闊的空間。但對於吳碧波來說,此時的她肩膀上還承擔著振興陳派、為陳派固守陣地的任務。

彼時,恩師陳素真在蘭州顛沛數年,因不折傲骨被當地官員惡意陷害,遭遇著人生和藝術的雙重不公。應邀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後,北上成為河北豫劇團的領銜主演,其後被打成“右派”,又是數年難度的關隘。恩師遠走、飽經滄桑,在省會鄭州這塊土地上,吳碧波成為責無旁貸的傳承人。

在未來數十年光景中,她與半生堅守開封的關靈鳳一起,成為陳派藝術在河南的主要傳承者和踐行者。也正是這樣的堅守,使陳派藝術雖然宗師不在河南,但依然在河南深深紮根,盤踞和發展著自己的藝術版圖。


進步追思 | 紀念豫劇表演藝術家吳碧波逝世6週年

吳碧波劇照

承上啟下,陳派之光

從1956年榮獲河南省首屆觀摩匯演一等獎到1979年參演豫劇電影《七品芝麻官》因飾演“誥命夫人”一角再次被人們深深記住。吳碧波的大半生,都在繼承、傳承與發展陳派藝術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前行。

她素有"小陳素真"之美譽,技術全面、戲路寬,善用傳統技術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藝術手段刻畫人物。她的唱腔,既有祥符調的醇厚韻味,又有豫西調的優美剛逸,熱情奔放而俏麗委婉。她的表演潑辣明快、灑脫飄逸,既生動自然更細膩真實。她對祥符調和陳派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她對豫劇的革新與創造性發展,在她的代表劇目《穆桂英》《香囊記》《宇宙鋒》《七品芝麻官》的演唱之中得到了完美的提現,從藝60餘年來為豫劇陳派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進步追思 | 紀念豫劇表演藝術家吳碧波逝世6週年

陳素真(左)袁秀榮(中)吳碧波(右)


我省著名戲曲評論家、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譚靜波說:“吳碧波是優秀的正宗的陳派傳人,在繼承陳派豫劇的同時,還結合自己的唱腔對祥符調做出創新和拓展,尤其是對於豫劇的旦行藝術有創造性的發展,突破性地將正旦、彩旦、潑旦融為一體,生動地刻畫了如周鳳蓮、誥命夫人等許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進步追思 | 紀念豫劇表演藝術家吳碧波逝世6週年

豫劇《三哭殿》劇照


更重要的,是她對豫劇陳派藝術陣地的堅守和壯大,承上啟下之功績,蔚然成林之風範,足可告慰恩師,令後人永遠追念、學習!


追思先人,以勉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