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张杰作为返场歌手重回《歌手》的那一年,我刚好也陪着另一个歌手去参加比赛。后台休息时,歌手们相互聊天,有人聊起去美国的事情,张杰就问:那你们有没有老师给我推荐一下,我想去学一下,我一直觉得我的高音部分气不太行……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code>几年后我仍然记得那一刻听到这句话时的诧异:张杰觉得自己高音不行?他在歌坛最突出的标志之一,不就是他的高音么?/<code>

想当年张杰以素人之声,亮相内地最早的平民选秀节目,一副浑然天成的嗓子唱出清亮激越的高音,一鸣惊人,从此披荆斩棘,终为自己在歌坛唱得一席之地,一度有业内人士称,张杰是内地歌坛最有潜力接下孙楠的班的人,为的就是他那少有人堪与匹敌的华丽高音以及能量出众的舞台演绎能力。

但诧异之外,其实也是对他的这一番话心下暗许的,他能意识到自己也需要专业的学习这一点,就已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对于一个真正把歌唱当做理想和挚爱的人,他一定自己对这件事都是有追求和要求的,除非他并不是真的热爱,否则他一定随时都明晰自己当下的水平与心中理想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艺术行业终归还是有它普遍的行业规律和严格的专业规范的来作为一个从艺者的衡量标准的,业内不少关注张杰的人也曾说过,以他的条件,倘若再有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学习,一定能够更有作为。显然张杰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基于这两次专业歌手较量之后的切身体会,还是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他能在已然红成这样的情形下还对自己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和要求,这已经很是难得了。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后来张杰究竟有没有去美国学习或者在哪里找谁学习了,坦白讲我并没有再继续关注。我们与歌手之间的联结,更多还只是通过他的作品。高音依然是张杰在接下来的那几年驰聘歌坛的利器,当然这可能也是用户对他的主要作品需求,这方面的张杰自然也是越战越勇,越勇越火,这都是我们可想而知的张杰,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张杰,张杰,应该就是这样了的,张杰,或许就是这个样子了。

<code>直到2018年的有一天,我听到张杰和张碧晨合唱的一首《只要平凡》。/<code>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那是张杰和张碧晨为徐峥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演唱的主题歌。初听到这首歌时,当然还是能一下子就听出这是张杰的声音,但显然又与从前所熟悉的张杰的歌声迥然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整首歌里张杰没有一处高音,几乎完全是压着嗓子唱的,这在张杰从前的作品中,是几乎没有过先例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张杰压着嗓子唱完的歌,却把片中那种积郁的情绪从耳朵里压进了心底,并在那里压下一份沉甸甸的重量,让每一个看没看过片子的人,都忍不住想要思考,想要诉说,却又感觉无从说起,感觉全身有能量在澎湃却根本使不出来,只能“在心碎中认清遗憾”,只能感叹“你我生而平凡”。那是歌唱最动人的力量,张杰这一次完全不动声色的演唱,却猝不及防地就给到我们了。

那首歌过后,有朋友说,这是张杰最成熟也最显唱商的一首歌,当他放弃了全身武功,却把这首歌的真正意图唱的明明白白,唱到灵魂深处了。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我不好说这首《只要平凡》算不算是张杰歌唱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很显然他自己应该也是深爱这首歌的,今年五月,在合唱版推出近一年之后,他又发行了这首歌自己的独唱版本。同样比较显然的是,他对这种新的唱腔和唱法已经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今年的他发行的第一首非功能性(即非晚会型,非商业型,非影视插曲型)作品《蝴蝶知道她爱谁》,他亦选择用平静的情绪与简单的唱腔,从容地讲述了一个他的歌迷的真实的故事,又是从容而动人的。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蝴蝶知道她爱谁》,讲的是一个已经飞去了天堂的歌迷的故事,张杰在今年的未.LIVE巡演现场讲出了这个故事,他尽量在从容的姿态去讲,毕竟是在讲诉一个离去的生命和热爱,还是难免有动情的地方。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而在今年的另一个故事里,张杰就讲的更为从容了,或者说,更懂得如何从容地去讲好一个故事了。这次他讲的,就是《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很中国式的故事,雨天黄昏的路边,两个人的惊鸿相遇,讲不出口却倾心相许,不知所终却回味无穷,如此的爱情与宿命,是典型东方式的含蓄与浪漫,而故事的主人公又锁定为一个开不了口的哑巴,千言万语都只在一念之间都只能化成默默的关注与守护,这样一种痴心相许,纯真而又执着的根源式情感,很像是美术中中国式的白描画法,便勾勒出一副纯净而美好的画面。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而张杰在这个故事里,就正做到了“不事渲染,寥寥数笔,”完全的放弃高音放弃复杂放弃技巧,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讲出这样一个故事,只用一种呢喃絮语的方式,轻描淡写出整个画面,只在故事中感叹“那时候世界,真干净”,只想“趁我现在还有声音 讲给你听”,倾刻间又让这个带着“旧的刚刚好”的故事,于当下纷繁芜杂的时代与情感世界里,就成了一种久违却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纯净与美好,有了格外值得被珍惜的“新鲜”意义,让整首歌曲回到“真安静”的主旨表达意境中。

而这个故事在平静中亦另有新进之处——张杰在一些情感的气口上作了非常细节化的声音处理,譬如那模拟哑巴发声的两个字“呃呃”的演绎,却便又看到张杰对声音表演更下潜式更深入的研究与精进。

<code>这里似乎就已经能感受到,对于歌唱这件事情,张杰显然是有了新的认识方向,并兴致勃勃地在实验自己对歌唱的新的心得体会,譬如从容的力量,譬如用声音讲故事,甚至是用声音来刻画情境,甚至是演绎角色。/<code>

接下来,他真的就又有了一个用声音真正演绎角色的机会。话剧导演赖声川用了十年打造出一部他视为“生命史诗”的新剧《曾经如是》,今年12月9日正式面世,而剧中的男主角“多吉”,赖声川表示他的第一属意对象就是张杰,于是张杰也有了自己人生第一部跨界话剧表演的作品。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张杰的话剧表演效果究竟如何,这要留给有机会去到现场观看的观众们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我们这些尚无缘走进剧场的人,还是听到了一首张杰专为这部话剧而唱的主题歌《曾经如是》。《曾经如是》由导演赖声川亲自作词,担任该剧音乐总监的胡帅担任作曲及制作人,实际上也算是张杰在排练过程中与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code>应该是为了配合整个话剧风格和意境的走向,《曾经如是》在创作上采取了一种极简主义的作法。/<code>

在神秘而缥缈的意境氛围中,刻画一种净化的心境,充满了禅意色彩的东方美学思维。张杰的演唱也将声线处理的极为轻柔缥缈,如空气中的一缕游丝,亦如黑白水墨画的笔触,既表达出一种意图脱离凡俗的心气,又给听者在心里留下思索的留白,这应该也正是多吉这个角色在剧中所担负的象征意义。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曾经如是》显然是一个用声音构织情境以启迪心境的作品,它以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的多重演奏作为底色,交待出作品的故事背景,而暗藏其间贯穿始终的Bansuri(印度笛),则以其神秘的仪式感引导出一个更为开阔而升腾的精神世界,其间还有张杰以人声模拟出的“白鹤鸣唳”的声音,更有了仙界净土一般召唤的气息。张杰演唱的声音里无悲无喜,似游走其间的悟道行者,以持续的行进来演绎内心的坚定,既像是故事中的一个参与者,又像是故事外的一个解说者,于是在这个画面中,张杰便已不再是张杰,而是故事里的那个多吉,以及戏剧作品想让你了解到的那些个“多吉”。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极简,是《曾经如是》这首歌予人最直观的听觉,而这样极简的作品从耳朵里听进心里,却会在脑海里折射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清晰的情境画面,并延续出许多的回味与思索来。这难免就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常说,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无招胜有招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谓演唱的魅力,曾经如是,也莫过如是了。

而这样的声音竟然是由那个我们印象中不断在舞台上奔放炸裂的张杰唱出的,我不免就又想起那晚歌手后台偶然听到的他那段话,莫非他最终的学习,其实是从精进高音转向了放弃高音,放弃自己最得意的招式,从而转向对内功的研习?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code>不管真相是非如此,今年这接连几首看似无招的作品,却着着实实地为张杰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面向。/<code>

我们印象里的那个能量型歌星俨然拿出了更多内涵型歌者的姿态,当他试着把自己的声音从一个表现的工具变成一个表达的故事,从用声音来表现自己变成用声音来表演角色,讲诉故事,声音总会转瞬即逝的,而故事,却深深地埋进了心里,讲故事的那个声音,就成了故事里一个永恒的角色。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还有一点,《一个故事》、《曾经如是》,据介绍说,都是张杰“温故而知新”系列中的作品,而这里,我倒更愿意把这个系列也叫做“温故而知心”,从温习一个故事来读懂一颗心,而所谓的情感共鸣,不正是从这样的故事中而获得的么?当一个歌者变成了你心里的一个故事,他也就真正地住进了你的心里。

张杰:从曾经如是到变成一个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