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搭上“復興號”幸福來敲門

搭上“復興號”幸福來敲門

李澤豔在新房給婆婆剪指甲。

為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讓貧困群眾能夠享受更優質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切實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彌補中心村安置、集鎮安置的不足,宣威市把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好、發展潛力大的城市“黃金”地塊用來建設城區安置點——復興佳園。該安置點佔地317.65畝,規劃總投資13.4億元,建設安置房23棟,總面積35.6萬平方米,安置搬遷戶3773戶12495人,涉及24個鄉(鎮、街道),安置點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站、便民超市、扶貧車間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萬名貧困人口進城安居。

大雪節令過後第四天,位於宣威市環城北路附近的復興佳園異常熱鬧,搬遷入城的貧困群眾與幫助搬遷的市鄉村掛鉤幹部、志願服務人員忙著搬傢俱、貼對聯、購置生活用品,早幾天入住的群眾送孩子上學、到超市打工,告別窮山溝,搭上“復興號”,開啟了新的生活。12月11日,記者來到復興佳園走訪幾戶已經進城入住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王洪應:

搭上“復興號”,幸福生活提速

記者來到5棟1單元1103號,戶主王洪應正好在家並接受記者採訪,他說:“我家住雲貴邊界的文興鄉白藥村,一河之隔就是貴州威寧,過去孩子讀初中到鄉一中單邊路程就是17公里,腳走要接近3小時,搭客車上學要20元車費,到宣威城單邊就是100多公里路。”記者問他什麼原因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說:“2012年做了大手術,腰椎內安了兩塊鋼夾和四顆針,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經介紹到龍津火車站拔草,每月有2000元工資;妻子2013年肝硬化腹水,需要長期服藥,家裡還有一個需要照管的81歲伯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並享受農村低保,兩個上學的孩子也是靠教育扶貧政策得以正常上學。”

他進一步介紹:“老家文興白藥村,山高、坡陡、谷深,居住的房子是100多年前祖輩就建的木板房,隨著兒女的長大和夫妻雙雙患病,建房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後來村幹部告訴可以進城安置,孩子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當時還有些疑惑,但如今已美夢成真。宣威今年10月18日開通時速160公里的復興號列車,我家12月1日分到新房子並正式搬遷入住復興佳園,隨後小兒子也由鄉一中轉入市八中上學。現在孩子上學條件好了,我上班更近了,我和妻子看病就醫更方便了,妻子也在小區內當清潔工,幸福生活全面提速。”據瞭解,搬遷入城安置的群眾少說也有幾千人。

李澤豔:

告別大山溝、告別無房戶

記者隨後來到1棟1單元1103號陸天義家,他家原住阿都鄉大佐村委會八家寨,孩子上學讀書要走1個多小時,為了孩子上學,只得到大佐租房子住,讓妻子李澤豔去管護,這樣種地養豬都無法開展,全家5口人僅靠自己打工維持生計。李澤豔告訴記者:“12月3日搬遷入住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復興佳園,兩個孩子12月9日轉入復興二小讀書。我家是2016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低保,生活雖有一定的改善,但安居樂業談不上。入住復興家園後,不僅節省原來租房開支,孩子在家門口上學,夫妻兩人在城裡務工,困擾全家的孩子上學難、無住房、無活幹的三大難題圓滿解決,脫貧致富的信心足了。”李澤豔正好要送孩子上學,記者問孩子叫什麼名字、搬到城裡住有什麼感覺?他說:“我叫陸小孔,原來在鄉下讀書環境條件差還要住校,現在環境條件比鄉下好多了,更開心的是能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李澤豔說:“我的孃家在紅河州元陽縣,當時嫁阿都鄉她們都很難過,現在搬遷進城了,有個穩定的安居之處,這下她們就放心了,我們還把87歲的婆婆也接來安享晚年,住在城裡一家人其樂融融。”

李繼虎:

住新房,有班上,開啟幸福生活

記者來到設在復興佳園的金紅達超市,超市負責人張明敏介紹:“這幾天正在進貨,前來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已有12人,正式營業後用工50人左右。”記者採訪一個正在推著貨物的小夥,他說:“我叫李繼虎,今年21歲,是12月3日從龍潭鎮業肥村委會搬遷到復興佳園,老家距離鎮政府20多公里,趕個街單邊要10元車費,母親出走,父親身患皮毒喪失勞力。入住後安排到超市上班,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弟弟李龍也轉入復興二小讀書。”在搬遷進城的安置群眾中,像李繼虎這樣家庭不完整或家有急重病人的也不少。據瞭解,僅殘疾人家庭就有129戶。

復興佳園:

幹部辛苦指數換群眾幸福指數

城區安置點安置人數多、範圍廣,是解決宣威脫貧攻堅戰中“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重點工程。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實際,該市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了群眾的幸福指數,宣威市政協副主席、市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項目指揮部執行副指揮長劉國文介紹:“截至12月14日,23棟安置房全部達到入住條件,通水、通電、通網絡電視、通天然氣,配套建設的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站、便民超市、就業服務站、文化活動廣場、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村史館、五保集中供養中心、就業培訓中心、殘疾人康復站正在加快建設,來自24個鄉(鎮、街道)3773戶12495人已經搬遷入住2848戶10401人。”搬遷入住後如何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街道黨工委書記朱如超介紹:“搬遷入住後,街道已經對第一期61人開展了家政、餐飲、保安培訓,培訓人員已有30人就業。為給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目前已經同眾合工藝服裝廠、宇成物業管理公司、宣威市東敬科技有限公司、沾益西平臨峰金屬加工廠、雪襖棉被加工廠達成700餘人的用工就業意向。為了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脫貧致富,讓有勞動能力並有意願的人都能找到適宜的就業崗位,宣威市人社局和復興街道在復興佳園建立了就業服務站、就業培訓中心,挖掘出一批就近務工的崗位,建設一批扶貧車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