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 產業新城助推華夏幸福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 產業新城助推華夏幸福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嘉善產業新城上海人才創業園

變化總是在悄悄中進行,等到發現時已潮流湧動。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演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201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規劃範圍、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根據綱要,上海應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要各揚所長,將長三角建成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這份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讓市場再次將目光聚焦這片城市群。高質量、一體化、國際化,這些關鍵詞不僅代表了長三角區域的發展趨勢,更是為區域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一體化”發展的本質在於,實現區域間資源要素的無障礙自由流動和區域內的全方位開放合作。“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於,實現高質量和高效益的一體化發展。無論是一體化發展,還是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是產業支撐。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蓬勃增長,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引擎”,這些都會在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經濟年報中體現。

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蘇州的製造業聞名全國、杭州在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長三角各主要城市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名片”,既要堅持協同發展,又要形成地區特色,為了引導產業合理佈局,綱要提出,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完善區域產業政策,強化中心區產業集聚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重點產業佈局和統籌發展。在27個城市構成的中心區,重點佈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大力發展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推動一般製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

產業新城的出現正是城市間進行資源流動與優勢互補的重要成果。省界處、鐵路旁,一座座產業新城拔地而起,以鮮活的姿態出現在區域發展的歷史舞臺上,為區域產業協作寫下鮮明的註腳。

作為國內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多年來在中心城市外圈層的縣域建設運營產業新城,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產業新城開發性PPP模式從京津冀城市群拓展到長三角城市群,在浙江嘉善、江蘇溧水、安徽舒城等縣域蓬勃發展,用一座座“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為所在區域的產業轉型升級開闢了新路,有力帶動了區域經濟跨越發展。

產業協同,嘉善為先

一連串的頂層設計推動,使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迅速發展,它們引領區域發展的作用也日益明顯。從產業發展到監管協同,從民生工程到生態保護,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三省一市同頻奔跑。

嘉善是浙江省唯一一個與上海、江蘇直接接壤的縣,位於滬杭蘇甬地理中心,地處浙江、江蘇和上海三大經濟體核心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2013年,嘉善憑藉其特殊的區位優勢,成為華夏幸福在長三角打造產業新城的首選之地。

長三角猶如一個探索者,在被按下“快進鍵”後,開啟了它的進擊之路。作為先手棋且具有獨特優勢的嘉善產業新城也加速融入長三角。

“研發在上海、轉化在嘉善。”6年來,嘉善產業新城緊緊抓住“三年塑型、五年成勢、十年成熟”的總體發展思路,圍繞“科創·新經濟”,主動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佈局生命醫療大健康、智能網聯汽車、商貿服務、影視傳媒四大產業集群,實現了科創產業突破發展,迅速成長為一片新興產業的熱土和科技創新的高地。

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嘉善產業新城確立了“全球創新城市,宜遊魅力水鄉”的發展願景,意在打造成為城市配套同步上海,產業體系創新且高度聚集,全域皆可暢遊的美麗新城,併成為推動嘉善版圖嵌入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區的強力引擎。

目前,嘉善產業新城累計簽約企業250家,累計營業收入超350億元。嘉善產業新城的產城融合模式,有效帶動了嘉善縣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推動地方經濟快速高質量發展。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陳建軍說:“企業是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主體,類似華夏幸福這樣的企業巨頭在嘉善的深耕發展,正在為嘉善和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貢獻著自己的能量。”

除嘉善產業新城外,華夏幸福在浙江省還運營了另外6座產業新城,也都有著清晰的定位。其中,湖州南潯產業新城產業發展體系以新型顯示、智能製造裝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專用裝備為主;湖州德清產業新城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區,依託德清雷甸科技園、高端裝備產業園等產業載體,為縣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嘉興南湖產業新城則圍繞科創新經濟,實現科創產業新突破,以科創服務為引領,打造下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專用裝備三大產業集群。

這些產業新城不僅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先行者”,也是實現產城融合、提升生活品質的“幸福”樣本。

借梯登高,南潯提速

1957年,著名地理學家戈特曼首先提出“城市群”這個概念,用以描繪美國快速崛起的東北沿岸地區(包括波士頓、紐約、華盛頓等城市)。和美國一樣,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東京、名古屋等)、英國泰晤士河沿岸地區(倫敦、利物浦等)、大巴黎地區、以芝加哥為中心的五大湖沿岸地區,都逐漸發展為城市群的形態。

這些城市群通過人口集中、資源共享、產業連結、經濟互助等方式,實現各方面的迅猛發展。當下,中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等世界一流的城市群,以城市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號。

長三角尤其處於首發地位,承接的是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它不僅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會點,還是國內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這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是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應有之義。

導入高端產業集群,著力產城融合發展的南潯產業新城迎來了嶄新的戰略機遇期,它正在跑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

“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這是湖州南潯產業新城快速發展的奧秘,也是南潯新一輪轉型升級的更高要求。

三年前,南潯創新城市運營機制,與華夏幸福簽訂PPP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南潯產業新城。三年來,南潯產業新城,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借力長三角滬蘇湖鐵路飛馳而過的機遇,政企攜手,順勢而為,緊緊圍繞南潯區“開放東大門,創業新高地”的戰略定位,佈局新興產業,增強城市能級,大幅提升區域價值。三年後,得益於區域綜合開發的PPP模式,得益於當地政府的高效服務,南潯產業新城精心描繪出了一幅產城融合的“工筆畫”。

南潯,位於蘇嘉湖三市交界,地處長三角正中心。曾經,一條大運河貫穿南潯和上海,成就了南潯百年前的輝煌。今天,一條滬蘇湖鐵路,助力南潯邁入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2016年12月,華夏幸福帶著“產、城、人”的思路來到了南潯。產業,是華夏幸福走進南潯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從走進南潯的第一天起,華夏幸福就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導入高端產業集群,推動南潯經濟繁榮。

目前,南潯產業新城已從上海、蘇州、杭州等地招引了一批優質項目,簽約投資額超300億元,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1個,湖州市工業“大好高”項目7個,“南太湖精英計劃”項目13個,基地類取地開工項目6個,港類投產項目3個。以新型顯示、智能製造裝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專用裝備為主的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形成,南潯產業新城夢想正照進現實。

在積極佈局高端產業集群之外,構建創業創新的人居生態環境,吸納高端人才,集聚創新要素,是南潯產業新城的另一個特色與亮點,也是其能夠加速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站在潯練公路和湖潯大道交匯處,已經落成的南潯城市規劃展示中心分外醒目。作為南潯新的門戶,南潯城市規劃展示中心佔地約30畝,以南潯特有的水鄉肌理為底板,解構重組傳統空間,運用現代的設計語言演繹出傳統的風貌特色,在協調周邊生態環境同時,集中展現出新南潯特色的城市風貌,是一座融合了“水街”“騎樓”“天井”“西洋樓”等多元素的新古典建築。置身其中,訪客們將能看到南潯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南潯城市規劃展示中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主持設計,他說:“如何在這樣的一個水鄉環境中,創造出一個現代建築,同時又跟歷史古鎮建立起密切聯繫,充滿著挑戰。我們多次構思,同時和當地政府、華夏幸福積極配合,最終完成這樣一個漂亮的建築。”

這只是多方共贏的一個縮影。未來,南潯產業新城將深入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建成一個“看得見風景”“摸得到幸福”“載得動夢想”的現代化新城區,成為湖州積極擁抱長三角一體化,接軌上海的橋頭堡和示範區。

“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環保一根線,市場一體化,治理一個章,民生一卡通和居民一家親。”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馬春雷曾描繪出長三角未來的模樣。而深諳產業新城運營之道的華夏幸福,在推動產業新城乘勢發展的同時,也以自身的探索和實踐,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