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面對SCI撤稿,作者:我滴數據被洪水破壞了

導語

面對SCI撤稿,作者:我滴數據被洪水破壞了

科研人員被撤稿一般有哪些原因?

Science 在去年曾做過一個調查,披露了一組數據:在過去十年中,期刊撤回的文章數量增加了10倍。欺詐佔這些撤稿的約60%!其中關於撤稿原因的分析如下:

撤稿並不總是表明科學不端行為

許多科學家和公眾傾向於認定撤稿意味著研究人員犯下了學術不端行為,但Retraction Watch的數據表明,這種印象可能會產生誤導。


面對SCI撤稿,作者:我滴數據被洪水破壞了

該數據庫對撤稿原因的詳細分類,總體而言,近40%的撤稿通知未提及欺詐或其他類型的不當行為。相反,由於錯誤、可重複性問題和其他問題,論文被撤回

面對SCI撤稿,作者:我滴數據被洪水破壞了

所有撤稿中約有一半似乎涉及編造、偽造或剽竊行為,這些行為屬於美國政府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定義。在學術中被廣泛理解為不誠實和不道德的行為,但不屬於美國官方的不端行為定義,似乎佔了另外10%。

這些行為包括偽造作者身份,虛假的同行評審,以及未能獲得機構審查委員會對人類受試者或動物研究的批准。

而關於這個撤稿事件,需要更多的細節信息來確定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是否存在造假行為,這也不是作者的一句讓洪水來背鍋那麼簡單的。

往期乾貨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