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樂都354個村集體經濟“破零”

樂都354個村集體經濟“破零”

走訪貧困戶

乐都354个村集体经济“破零”

主題教育拓展訓練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海東市樂都區把各種資源要素彙集到了“踐行初心使命、助力百日攻堅”的主戰場,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不少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重新煥發活力,354個村集體經濟全部實現“破零”,青年“土專家”“田秀才”茁壯成長,為全區整體脫貧摘帽、實施鄉村振興打下了持久而堅實的基礎。

有了好支部不愁沒前路

隨著主題教育的深入,樂都區各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得到歷練,成為有能力、敢擔當的基層戰鬥堡壘,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進一步增強。

樂都區蒲臺鄉寺溝腦村,由於土地乾旱、降水量低,90%以上的耕地用來種植耐旱作物。2015年以前,不少村民看著種地無望,紛紛撂荒土地外出打工。“地是我們農民的根,不能把這麼好的地都丟了。”到寺溝腦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石方年眼瞅著這麼好的地被撂荒了,便與村黨支部一班人商量,儘快對撂荒地進行復墾,並將耐旱作物青儲玉米做成村上主打的扶貧產業。

經過專家指點,寺溝腦村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依託村集體經濟佔主要股份的樂都區禾力康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本村及小甘溝村撂荒土地33.3公頃,先行引進早熟玉米品種進行試種。根據試種測算,早熟玉米作為青儲飼草,勞動投入低,省工省時,土地產值相比傳統種植業收入較高。項目落地,石方年心中便有了數,於是發動貧困戶入股,並將入股標準定為一人一股,一股100元,最高20股。今年,預計村集體經濟分紅收入可達10餘萬元,農戶分紅收入可達4萬元。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村黨支部發揮了關鍵作用,戰鬥堡壘作用愈發明顯。

進入初冬,天氣漸涼,樂都區雨潤鎮漢莊村的小巷裡,一個個“紅馬甲”來往穿梭,“自從組建了紅馬甲先鋒隊,老百姓的的意見能及時得到重視和反饋,我們村好多複雜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村‘兩委’班子幹事創業勁頭更足了。”村黨支部先鋒隊隊長王得五說。

漢莊村黨支部和許多農村黨支部一樣,長期以來受農村基層工作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影響,存在農村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身份意識淡化,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黨員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無法有效體現等問題。雨潤鎮黨委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以“為民辦事在一線、化解民憂零距離”承諾踐諾活動為抓手,以12個村、社區黨支部為單位,組建了12支180人“紅馬甲先鋒隊”,形成了以點帶面的“頭雁效應”,“紅馬甲”成為活躍在全鎮各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雨潤鎮各村“紅馬甲”先鋒隊充分利用“固定黨日”“三會一課”等載體,組織黨員開展“黨建+”知識學習,藉助“習近平新時代大講堂”“萬場黨課萬人講”“行走中的黨課”等載體,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等政策理論以及黨章黨規等黨務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宣講給廣大群眾,讓黨建引領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了黨支部的活力。

乐都354个村集体经济“破零”

“溫誓詞、憶初心、唱紅歌、頌黨恩”活動

集體有收入脫貧有底氣

藉助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樂都區各鄉鎮結合自身實際,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業、鄉村旅遊等多種路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貧困村脫貧增添了底氣。

2018年3月,省文化和旅遊廳主任劉昆鶯作為“第一書記”聯點幫扶樂都區瞿曇鎮朵巴營村。藉助單位優勢,發揮自身特長,她鼓勵村裡發展鄉村旅遊。經多方奔走,她從省扶貧開發局爭取300萬元旅遊發展項目,在村裡修建了臥龍谷餐飲接待中心,配備修建了停車場項目。2018年6月14日,該接待中心正式對外營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

經村民委員會集體討論決定,接待中心收益分紅的60%用於集體經濟的滾動發展,40%用於全體村民分紅。同時,就近解決了公益性崗位8個,支付季節性工資每月每人2000多元。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爭取到總投資300萬元的“東西部協作幫扶朵巴營產業園項目”,目前,已建成瞿曇民俗博物館和土特產加工展銷中心,2018年年底,為全村貧困戶實現了項目資產收益分紅,每人淨增收入363元。

村集體有了收入,脫貧摘帽就有了保障。峰堆鄉上一村原先是偏遠落後的窮山村,如今變成了旅遊“打卡”熱門地。2019年8月,海東市首屆“洋芋花海藝術節”在該地舉辦,共接待遊客7.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近580萬元。達拉土族鄉白草臺村在政府資金支持下,從2014年易地搬遷起家,購買鋪面,發展土族特色鄉村旅遊,人均收入從2012年不足2000元提高到如今的9000餘元,實現了貧困村的蛻變。“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把集體經濟辦好。”白草臺村黨支部書記李萬山說。

截至目前,樂都區354個村全部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乐都354个村集体经济“破零”

“紅馬甲”先鋒隊開展志願服務

田野鄉間“土專家”多起來

人才既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也是產業發展的軟肋。脫貧“清零”百日衝刺攻堅戰打響以來,樂都區通過多種方法招才引智,在幫助貧困戶脫貧的同時,還為鄉村培養了鄉土人才,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教學地點或在鄉間小路,或在田間地頭,教員可以是黨校老師,也可以是村幹部、致富能手。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各鄉鎮普遍建立鄉村振興大講堂,為基層幹部蓄力充電。

“我打工掙了點錢就想著回鄉創業,沒想到這一創業就讓我成了鄉政府看中的人才。”高廟鎮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和說,自己成為鄉政府扶持對象,返鄉創業發展起卯寨景區旅遊業。

為了發揮返鄉迴歸的“鄉土人才”的作用,樂都區從各村瞭解到有一技之長的基本情況,並將能帶動3戶以上貧困戶的致富帶頭人登記在冊,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於2018年至2019年間將222名致富帶頭人送去無錫市惠山區培訓學習,組織130名致富帶頭人赴樂都區發展較為成熟的村現場觀摩,藉助他山之石,攻脫貧堡壘。

無論是懂種養技術,還是有傳統手工藝、懂產業經營的村民,信息都會被記錄,樂都區將鄉土人才使用與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相結合,讓他們成為規劃落地的“工匠”,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頭羊”。

如今,一批批鄉村“土專家”“田秀才”,活躍了鄉村郊野、田間地頭,播灑著希望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