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從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王超


如何從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觀點來說一下吧。

第一,真正的瓷器用不著看底足,宏觀大意,一眼就看出來是不是瓷器,何必非要看底足?

第二,通常人們說的瓷器收藏中的,如何通過底足來看一件瓷器的年代,這個真的需要底足來配合!

戰國之後,真正的瓷器逐漸的一步一步成型,從原始瓷器演變而來到漢代的青瓷,真正劃時代的瓷器完美呈現的大多是晉朝留下來的青瓷。所以一度青瓷被認定為"國瓷"。

晉朝之後,開啟了南青北白的兩個主流。

直到宋代,中國的瓷器達到了一個高峰,各地瓷窯紛紛登場,成為百花齊放的巔峰時期。

元代,由於戰亂,北方的磁州窯工人進入南遷,到達浮樑縣安頓,生息。才有了元青花瓷器的瘋狂出世。

明代隨著三寶太監的遠洋,帶回來的青花釉料,使永宣瓷器進入"格古要論"說宣德瓷器"諸料希精,青花為最"。

清代隨著大一統,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更是成為珍貴。

民國雖然短短,但江西瓷業公司接收了清代官窯,以及珠山八友的加入,所以民國瓷器也成為收藏中的一枝獨秀。

收藏中,當人們綜合認定一件瓷器的時候,由於年代的原因,傳承有序,出土出水這些條件無法確定的時候,就有了瓷器收藏中的一個專用用語"看底足"。

每個朝代的工藝都有明確的特徵,而底足也更直接的可以看到胎土的顏色,粗細,密實,疏鬆,有釉,無釉,平足,玉璧,圈足,乳凸,支釘,墊圈,墊餅,雙臺,,,等等很多特點。

而這些更能直接告訴大家,一件瓷器的真正年代,是否值得收藏!











山昌正


本人從三個方面回答問題:

一是不同時代的瓷器底足有不同的工藝特徵。

唐代用餅底,宋代以前很多瓷器的底足有墊燒痕,元代瓷器底足中心有雞心狀,清三代的大筆海很多用玉壁底,康熙底足往往有二層臺,南宋官窯的修足非常規整特別是琢器等等。可以說瓷器的底足是瞭解一件瓷器的重要窗口。

二是不同窯口瓷器的底足有不同的工藝特徵。

鈞窯瓷器宋代施釉到底,往往底部還有護胎漿,而元代鈞窯則施釉不到底,往往還外低內高有傾斜度。宋代汝窯底足多見支釘痕,元代龍泉底足往往旋肚臍秞。

三是瓷器新老底足的反映完全不同。

一方面老瓷底足的露胎部分發幹、相對粗疏,新瓷底足露胎部分顯膩、相對密實。這是不同時代瓷土的粉碎工藝、淘洗土藝和瓷胎的成型工藝所決定的。另一方面老瓷的流傳過程中圈足的包漿、磨損痕有明顯的老化熟舊痕跡,而新瓷則火氣未退沒有包漿顯得生硬。

當一件到代瓷器的底足具備以上三個方面的特徵時,則可能是到代的。不具備這些特肯定是不到代的。因為還要特別注意現在造假手段中還有用“老底接新瓷"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用綜合的知識和經驗加以把握。











潤古齋話瓷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瓷器底足經常是收藏愛好者判斷真偽的重要依據,但很難用文字和語言來解釋清楚,我試著用自己的親身體會簡要做個總結。

我們拋開其他方面不談,只針對底足進行描述,關於常見的底足造假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1、塗抹顏色,用於做舊

在器物底足上塗抹一層深色物質,看起來像是增添了許多歲月痕跡。這種做法就是故意掩蓋仿品潔白的胎體,而且多用於明清瓷器的底足。其實真正老的瓷器胎體都是很自然的包漿,絕對不會顯出濃重的黑或深褐色等現象。

仿康熙墨地素三彩方瓶底部,四周都塗抹成黑色掩蓋胎體,故意做舊


2、依據古代工藝作假

造假者按照古代處理底足的工藝作假也是常見手法,例如吉州窯和磁州窯。

吉州窯盞有一種施釉方法叫做蕩釉法,就是用手掐住做好的盞坯底部,然後將盞坯扣過來放在釉缸裡迅速回旋,這樣就可以使盞坯上釉了。

蕩釉法演示


所以有些宋代吉州窯盞底會留下指甲掐過的痕跡,造假者抓住這一特徵,也會故意做出指掐痕。然而,通過底足的胎質和顏色來觀察仍然可以找出破綻,因為與真品不符。

吉州窯木葉盞底部,紅圈裡就是作假的指掐痕,但是胎質不過關


同樣道理,宋代磁州窯梅瓶底部也時常出現手指捏過的痕跡,而仿造的梅瓶也會故意做出這種痕跡,但顯得很做作,就算痕跡如出一轍,也同樣可以根據胎、釉、畫工等其他方面去識破。


3、後接老底

有些造假者會專門找來古代瓷器的整底用於作假,這種手法比較高端,很難識破。常見的就是碗盞類,通常有兩種做法:

第一,將老瓷器的底部打磨成所需大小,然後嵌入配套的仿品底部。從外觀上看很難看出痕跡,只有通過感受器物底部的重量分佈才能體會,這種仿品往往重心較低,這需要經過大量的實戰經驗對比才能感受到。這種接底方式多用於明清瓷。

仿成化青花碗(將老底嵌進去)

從外表很難看出來

第二,將老碗底以上的部分接出來,也就是說,整個器物只有碗底是老的,上半身都是新仿的,而且往往有瓷釉覆蓋接痕,所以從外表是很難看出來的。這種造假方式多用於建盞,因為建盞的釉很厚,容易掩蓋接痕。

仿宋建窯盞,後接老底,用建窯的垂釉特徵掩蓋接痕


以上就是主要的三種瓷器底足作假手段,每一種作假手法我只是舉個例子,需要廣大藏友去不斷的實踐和摸索,才能掌握跟多的規律。

最後,衷心祝願大家能收到自己心儀的寶貝,生命是有限的,但有一門高雅的愛好卻能讓我們的生活增添非同尋常的精彩!也歡迎愛好瓷器收藏的朋友和我交流,共同進步!


說瓷


瓷器的真偽鑑定需要很高的鑑定水平。對瓷器的形狀,紋飾,釉色,瓷胎,重量等等方面進行綜合性分析,而僅僅依靠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每一個行家鑑定瓷器真偽的時候,底足都是很重要的一個依據,所以新器老底的瓷器才會出現。

一些文章總會總結型的告訴我們,瓷器鑑定需要看底足有沒有火石紅,修胎痕跡是否自然,胎底磨損程度如何,等等瓷器鑑定一些總結性結論,但是我敢保證,你看過文章後還是一點不懂,只憑幾句話就想在地攤上買到心儀的真品,簡直如痴人說夢。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窯口所製成的瓷器是有者不同的特點的。


我們首先要掌握的是各個朝代的器代之工藝,再看其相符不相符,如足是什麼形狀的足,胎是什麼質量的胎。

以耀州耀為例:

剔刻工藝,火石紅,香灰胎,圈足的形態,器物的形狀等等都是鑑定它所依據的一部分。

當然磁州窯,鈞瓷,汝瓷,湖田窯,龍泉,越窯,鞏縣窯…………等等等等窯口,對其鑑定真偽的方法基本大致一樣,但都不相同。

如何從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這一問便體現出提問者急於求成的心理,瓷器的鑑定水平一定是在你大量接觸真品瓷器以後徐徐漸進的,絕不了能一口一個大胖子。

瓷器真偽鑑定不是物理定理般記住公式便可以了,而是要不斷的學習,在瞭解真品的同時,也要一直了解最新的仿造技術,古玩行有句話:半年不進行,你便是個新人。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純手打有錯別字的話,還望諒解


古藏社


瓷器在其製作發展過展中,各個方面都在變化,這就形成了各個時代不同的特徵,其中瓷器的底足,尤其是盤碗類的底足尤為明顯,收藏愛好者由此可以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和生產年代。

七千年前趙寶溝磨光陶圈足

在漢以前陶器中,以圜底,平底為主,當然史前也曾有圈足底的。成熟瓷器初期,亦為平底為主。初唐的餅底實足,中唐底中間內凹,嗣後向玉璧底→晚唐五代玉環底→五代北宋初寬圈足底演繹。北宋初圈足較高,北宋晚期後圈足矮一些。元代寬足修底中間乳釘突出和小圈足,明代初期足牆內底修刀從梯形→垂直.→內斜(嘉靖時期比較明顯)。其中明中期還有無圈足,中間內凹的臥足底。清代有三代的泥鰍背等。

唐定窯玉璧底

裝燒工藝也使底足分無釉和有釉,亦有刮澀圈的。裝燒窯具的使用也在器底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如支釘、支圈、填餅、填圈……。

越窯青瓷"官樣”款標本(墊燒痕)

這些變化與器物的使用要求(比如日用器、酒文化、茶文化,器物的藝術要求和使用的輕便性等;製作工藝的提高(從配料、工藝能力方面)和製作成本要求(減少用料,利用窯內空間,減少燃料等)。

上述為大體情況,其實各窯口還有自身的變化和特色可以關注,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


瓷海一葉


給大家分享一下清晚期和民國的東西,真的古瓷有時代的特色和歲月風霜經歷的風化和鐵鏽班!還有一條就是上釉再好都會有氣泡,從氣泡上著手!歲月風霜在這些瓷器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泉清緣動


瓷器鑑定看底足尤其重要,原因是每個朝代主流瓷器的底足處理和裝燒方式都不一樣。時代較早到原始青瓷,底足多為大平底,多半釉不及底,所以直接燒。到隨唐時期多玉壁底!宋代多窄足牆,淺底,墊餅墊沙!元代多寬足牆淺底,多潤滑粉底或米糊底!明代大面積出現滿釉,底足有旋削中間留釉,或足牆露胎墊燒!到清代足底極為複雜,既有窄足牆,深底(玉環底)也有玉壁底,還有二層臺底。這時,還出現泥鰍背底!總之,時代不同,窯口不同,土質不同,就會出現各種情況,要認真觀察,仔細辯別,底足的不同信息,會給你提供較準確的鑑定要點!











心深似海


如何從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回到話題上來。


如何從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從底足來判斷瓷器的真偽”可能嗎?可能!可以嗎?可以!但必須有一個限制性條件,即僅僅適用於“誰鑑定誰購買”的“私鑑私藏”領域,而絕對不適用於“我鑑定你購買,你鑑定他購買或者你們購買我來鑑定”的“公鑑共藏,公鑑眾藏以及公鑑私藏”的所有“公鑑”領域!


這是因為“從底足來判斷瓷器的真偽”從本質上講畢竟屬於“宏觀特徵鑑定法”的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的可逆、可仿、可複製和可取代的非科學、不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淺表性特徵鑑定法的範疇,運用此法認定對的也許對,也許不對,認定錯的也許錯,也許不錯,絕對難以形成鐵定如山、眾口一詞、顛撲不破的真理性鑑定結論,其真實意義何在?


底足的確是瓷器區分新舊、真偽、對錯含金量非常大的版塊、區域和體徵,胎質的細度、膩度、潤度、硬度對於真正的行家、專家而言的確有判斷瓷器真偽的輔助性作用,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均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主義的經驗主義範疇的東西,分寸極難把握,可靠性極差。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但別忘了它們都有區域和時間段的限制,而絕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說來都只是在短缺經濟、自私領域、小農意識範疇才立竿見影、長盛不衰,而對於求同存異、追求真理、追求公平、追求正義的現代社會而言則毫無意義和價值,難道不是嗎?


既然“從底足來判斷瓷器的真偽”僅僅適用於“私鑑私藏”與真正的行家與專家,又有著諸多說不清道不明和不確鑿、不確定的弊端,研究的再深入、再細緻也如所有“宏觀特徵鑑定法”一樣誤入歧途、誤人子弟,所以不說也罷。


我倒是真誠地希望廣大藏友能夠從善如流、摒棄私見、服從真理,拿起“瓷器微觀氣泡衰變進度對比法”這一客觀性、真理性、公眾性的鑑定武器,“先縱後橫,先公後私,先年齡後年代”,以有目共睹、眾口一詞的客觀性、真理性、公正性戰勝自私、隨意、盲目的主觀性。可好?


上幾件古董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元青花鼎盛期神級臻品魚藻紋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5ac5a3fb93076efad256e5feb46ed773\

以瓷惠友


哪位大神看看!





用戶5374470107


在90年代以前,我們可以通過瓷器的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中高古的瓷器,可以從胎質、自然的使用痕跡、落款等等判斷。

每一種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徵,這個只能按照瓷器相關的製作工藝、製作年代以及製作背景等多方面去判斷,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到了明清乃至民國的瓷器,底足上的火石紅是判斷真偽最直接的證據之一,這個判斷也是百試百靈。

然而到了00年後,各種換底的工藝出現,徹底把從底足判斷瓷器的標準給淘汰掉。

把新的瓷器接上老的瓷器底後,掛釉在燒製後流入市場,叫很多行業內的瓷器高手都紛紛中招,所以現在判斷瓷器不能以底足一個條件來判斷瓷器的真偽。而要綜合瓷質、工藝等等多方面判斷真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