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重磅!邵陽籍兩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寧人

11月27日

邵陽市科協介紹

2019年增選的139位中國籍兩院院士中

邵陽籍佔四席

邵陽籍兩院院士共達19名

總數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三

次於長沙、常德

邵陽有哪些院士?

你瞭解嗎?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魏榮爵(1916年—2010年)

籍貫邵陽隆回,聲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聲學事業的開創者之一。 運用分子的弛豫吸收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低頻聲波在水霧中的反常吸收,指出聲能耗散原因並得出水霧吸聲普適公式。 首創霧滴計數器。 首先開展語言聲學研究,在國際上最早提出用現場語噪聲方法測量漢語平均譜,試製成功“可見語音儀”。 對微波聲學、低溫聲學以及水波孤子、混沌等進行了研究,取得突出成果。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劉敦楨(1897年—1968年)

籍貫邵陽新寧,現代建築學、建築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劉敦楨畢生致力於建築學教學及發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是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著有《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河北西部古建築調查記略》《西南古建築調查概況》等論文,為中國古建築研究樹立楷模。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呂振羽(1900年—1980年)

籍貫邵陽市邵陽縣,史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呂振羽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民族史研究作出了貢獻。 他生平著述很多,主要史學著作有《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中國政治思想史》《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李鈞(1930年—1994年)

籍貫邵陽市邵陽縣,電離層物理與電傳播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研究電離層中的不均勻結構和擾動、電離層擾動的無線電探測以及擾動電離層中的無線電波傳播。 最早在中國開展電離層小不均勻結構和漂移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從理論上統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關分析法的物理基礎。 在電離層擾動無線電診斷研究中,全面發展了電波傳播廣義射線理論,系統地解決了時空緩變、色散、各向異性和耗散介質中射線傳播的一系列正反問題,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李薰(1913年-1983年)

籍貫邵陽邵東,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研究飛機引擎主軸斷裂的原因中,發現鋼中氫脆的奧秘和規律,證明了鋼的內部發裂是由於氫的存在引起的,並以擴散、溶解度和鋼的結構等,闡明瞭不同溫度下鋼材尺寸大小、時間與鋼中氫含量的關係,對世界各國鋼鐵技術一直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劉筠(1929 -2015)

籍貫邵陽武岡, 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魚類及水生經濟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種的研究。 有10項科研成果12次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理論上建立了系統的中國主要養殖魚類(四大家魚為主體)、中華鱉(甲魚)和蛙類(食用性)的繁殖生理學,實踐上研製了養殖魚類和水生經濟市場人工繁殖和育種的技術體系。 率先應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在國內外建立了第一個遺傳性狀穩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種群,成功地培育出了優質的三倍體鯽魚和三倍體鯉魚。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唐守正

1941年出生,籍貫邵陽邵東,森林經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森林資源監測、森林資源管理和生物統計方面的研究。 上世紀70年代,設計了基於遙感資料的數量化森林蓄積量調查方法,證明了輪尺測樹各向直徑平均值等於圍尺測徑值。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提出預測大面積森林資源動態的廣林齡轉移矩陣模型,推導出同齡純林自稀疏方程式,根據模型相容性原理提出全林整體生長模型,導出全林整體生長模型與單木模型之間的關係,提出動態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模式、定量評價經營措施的方法等。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李述湯

1947年出生,籍貫邵陽邵東,材料化學和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 在金剛石研究方面,開展了硅襯底上金剛石成核、生長及異質外延的機理研究,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 在納米材料的研究中,發展出一種高產率製備硅納米線的新方法。 在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中,提出用電偶層的概念解釋金屬/有機界面能帶的突變,用嵌入無機層和修飾有機發光層表面的方法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提出了“高溫NPB”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製備新方法。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趙政國

1956年出生於湖南靖州,籍貫邵陽邵東,實驗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粒子物理實驗研究。 與合作者建造了特殊結構的彎晶譜儀並精確測量了奇異π氫、π氘原子因強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態能級的偏移並首次觀測到其譜線展寬。 在北京譜儀上主持進行了2-5GeV能區R值的精確測量,其結果對由弱電數據間接尋找Higgs粒子及其質量擬合以及精確檢驗標準模型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R值的結果被國際粒子數據手冊收錄且被寫入教科書; 在大型強子對碰機上的ATLAS實驗中,為精密m子譜儀的建造做出了重要貢獻, 並對雙玻色子物理及Higgs粒子的發現作出了直接貢獻。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周向宇

1965年出生於湖南省郴州市,籍貫邵陽洞口,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多復變與復幾何的研究。 解決了在蘇聯《數學百科全書》被列為未解決問題的擴充未來光管猜想,該工作被寫入史料性著作《二十世紀的數學大事》《數學的發展: 1950-2000》; 與學生合作解決了一個關於解析延拓最優估計的重要問題; 證明了關於全純包單葉性問題的Sergeev猜想等。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毛軍發

1965年出生,籍貫邵陽市邵陽縣。 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高速電路互連與射頻電子封裝。 建立了認識互連信號完整性問題的特徵法理論方法體系; 設計實現了一種高速電互連,數據率超過1Tbps,且不需調製解調; 發現了碳納米互連的一些重要電、熱特性。 提出了微波無源元件設計的一些新原理、新結構,發明了一系列可集成的無源元件和天線; 提出了射頻電子三維封裝電、熱、應力多物理特性協同分析設計新算法; 合作研製出多種小型化、高性能射頻收發組件。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王赤

1967年出生,籍貫邵陽隆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太陽風大尺度結構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等國際科技前沿領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 目前擔任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中方首席科學家,嫦娥四號工程副總師,嫦娥五號和火星探測有效載荷負責人。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謝道昕

1963年出生,籍貫邵陽新邵,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植物激素研究中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原創性闡明瞭兩類重要激素的受體感知機制,並系統地研究了一類激素的信號傳導機制。 發現了植物抗性激素茉莉素的受體感知機制,揭示了茉莉素調控植物抗性和育性的信號傳導機制; 闡明瞭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感知機制,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和Science Signaling評選的國際生物信號傳導領域重要突破。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戴永久

1964年出生,籍貫邵陽武岡,中山大學大氣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永久長期致力於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及其應用。 創建了三個陸面模式 (IAP94, CLM, CoLM); 建立了與模式相匹配的完備的全球陸面數據集; 建成了集模式、數據集、參數優化、資料同化和高性能計算為一體的陸面模擬系統。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鍾訓正

1929年出生,籍貫邵陽武岡,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建築教學、創作和研究工作。 早年所作的北京火車站綜合方案及南京長江大橋橋堡方案均經選定而實施。 主持設計的“無錫太湖飯店新樓”、“甘肅畫院”及“海南三亞金陵度假村”,在建築傳統與創新、建築與自然環境以及建築技術與藝術的辨證統一關係上創出特色。 在南京古城區中華雨花兩路的改建任總建築師期間,為古城區市容和環境的改善作出有效的貢獻。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李國傑

1943年出生,籍貫邵陽市邵陽縣,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並行算法、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研究,發表科學論文150多篇,出版了《創新求實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與發展研究報告》等文集和戰略諮詢報告。 長期從事國家863計劃高技術研究,兩次擔任國家“973 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為發展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次二等獎。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陳政清

1947年出生於湖南省湘潭市,籍貫邵陽邵東,工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橋樑等大型結構的工程力學問題研究。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提出三維梁杆結構幾何大變形的UL列式法和相應計算程序,最早解決了我國懸索橋和斜拉橋的三維非線性設計計算問題; 在橋樑風工程理論與應用方面有重要貢獻,解決了顫振,多階渦振等的多個計算與實驗難題; 發明的永磁式磁流變減振技術不再需要電源,特別適合斜拉橋拉索減振; 發明的電渦流減振技術,大幅提高了電渦流阻尼的耗能效率和阻尼力的放大倍數,解決了電渦流阻尼難以用於大型結構減振的難題。 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國內外多項重大工程。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鄭健龍

1954年出生,籍貫邵陽邵東,道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道路工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 解決了南方溼熱地區膨脹土等不良土質公路邊坡的穩定與加固,採用不良土質填築路基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提出了設計壽命分層遞增的耐久性瀝青路面理論框架、結構體系與設計準則,建立了瀝青路面的狀態設計法,為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重磅!邵阳籍两院院士增至19名!其中有一位是咱新宁人

劉少軍

1962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籍貫邵陽武岡,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持研製出源於遠緣雜交的同源四倍體魚、改良異源四倍體魚、同源二倍體魚品系和異源二倍體魚品系等可育品系,並用之結合染色體倍性操作技術研製了在生產上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良三倍體魚和二倍體魚。 其中,湘雲鯽2號、鯿鯝雜交魚和雜交翹嘴魴3個新品種獲得農業部水產新品種證書,用倍間交配方法大規模研製的具有不育、體型美觀、肉質鮮嫩、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小刺少等優點的優良三倍體魚在全國推廣養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