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擡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擡閣)


非遺 |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

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遊表演形式。抬閣起源於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後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戲曲人物,根據劇情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閣子的鐵柱和支架上,由人抬著行走。抬閣傳統造型多取自《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白蛇傳》、《西遊記》、《昭君出塞》、《藍橋會》、《黃鶴樓》、《打漁殺家》等劇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閣子3層至5層不等,一般每層1人,也有的底層4人,中層5至6人,頂層1人。抬閣巡遊時,一般用到4架閣子,多時可達6架甚至8架,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

  抬閣熔繪畫、戲曲、彩扎、紙塑等藝術於一爐,造型優美,畫面壯觀,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長期在民間盛行不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抬閣活動漸趨式微,農村中出現了抬閣製作技藝後繼無人的狀況,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隆堯縣澤畔抬閣是流行於河北省隆堯縣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藝術,它源於元代末年的扛神活動,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曆史。

  澤畔抬閣最初以人扛抬神像,後逐漸演變為扛抬活人化裝的神,多表現為兩個八人抬閣形式。一般的抬閣床長1.5米、寬1米、高1米。表演時,一演員站立或端坐在抬閣床上,另一演員好似站在其手上或肩上。整個表演充滿驚險意味和詼諧幽默風格。澤畔抬閣演員選擇極為嚴格,多在農曆臘月由班頭挑選十二虛歲以下的少年男女上抬閣,一般一抬閣男女各一。入選演員者全家慶賀,村人羨慕。抬閣所表現的情節以戲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主,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穿插具有時代氣息的題材,“呂洞賓戲牡丹仙子”、“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關公保皇嫂”、“白蛇與許仙”、“哪吒智鬥三太子”、“岳飛與秦檜”等都是其中較為常見的內容。   

澤畔抬閣以對子鼓等打擊樂器伴奏,而以馬鑼領奏,演員服裝則根據內容需要選用相應的戲裝。按照慣例,逢到龍虎年才能進行抬閣表演。平時抬閣道具均由專人看管,製作工藝保密。

  隆堯縣澤畔抬閣集戲曲、舞蹈、雜技、美術、音樂等於一體,特色鮮明,造型別致,為河北地區民間藝術及民間風俗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