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佟麟閣路南北走向,北起復興門內大街南,南至宣武門西大街,全長1500米左右,原名南河沿大街。

顧名思義,佟麟閣路的命名顯然是與愛國將領佟麟閣密不可分。

燕趙自古多慷慨之士,佟麟閣將軍便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佟麟閣將軍

1892年10月29日,佟麟閣生於一個滿族農民家庭,從幼年即慨慕班超、岳飛等先賢。後來,佟麟閣慕馮玉祥愛國之名,毅然投筆從戎進入馮部。由於屢立戰功,受到馮玉祥的器重。

1933年,他響應馮玉祥的號召,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為抗擊日寇作出努力。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佟麟閣率29軍一部在南苑與日寇展開激戰,不幸壯烈殉國。1937年7月31日,國民政府發佈褒恤令,追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生平事蹟,宣付史館。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南苑保衛戰舊圖,透過圖片,依然能看到歷史的硝煙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官兵佈防南苑

毛澤東同志讚頌佟麟閣等人“無不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1945年,經馮玉祥提議,北平市市長何思源簽發“北平市政府戶字第59號訓令”將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鐵獅子衚衕分別改名為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和張自忠路,以示對抗日英雄的紀念。

佟麟閣路命名之初,還包括今復興門內大街以北至今新京畿道西口的一段,後來把這一段併入了太平橋大街。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街角花園,時間定格在佟麟閣將軍犧牲的那一刻

佟麟閣路歷史悠久。

元大都時期,佟麟閣路所在位置緊鄰大都城牆,是一條與護城河以及城內三海相貫通的人工河道,名為金水河。

明朝以後,金水河上游河道淤塞,截斷了上游來水,另一方面北京城牆南移,將佟麟閣路納入城市範圍以內,於是金水河從一條人工河演變為露天城市下水道,被人們稱為“大明壕”。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大明壕,清代稱“東、西溝”

大明壕北起西直門內,南抵宣武門,縱貫北京內城,今天佟麟閣路所佔的是其南端的一小段。市民沿大明壕聚居,沿大明壕形成了一條縱貫北京南北的道路,其中最南端一段名為南河沿大街。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京城市政公所提出針對大明濠的《籌劃改築大明濠方案》,1921年治理工程開工,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牆產生的城磚,修葺大明壕,將其改造為暗溝,其上鋪設馬路。1930年治理工程竣工,整條大明壕改名為河沿大街,被評定為一等乙類道路,其南段仍然被習慣地叫做南河沿大街。

中華聖公會教堂

位於佟麟閣路85號中華聖公會教堂,是聖公會在北京地區建立的第一所教堂,也是北京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教堂建築完美地融合了東西方建築風格,見到它的第一眼就會驚詫於它的“美”。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教堂外景

中華聖公會教堂,也被稱為安立甘教堂。

“中華聖公會”是基督新教六大宗派之一的英國國教聖公會在中國的分支教會,原用英國國教一詞的音譯為“安立甘會”,1911年才轉為意譯,稱“中華聖公會”。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圖中有鄂方智親筆簽名,你覺得字寫得怎麼樣?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各國便在北京劃地佔區,當時英國聖公會的傳教士鄂方智,在英軍佔領區內想找房建教堂。後來他相中了宣武門內殷柯庭的住宅,當時殷柯庭全家已經逃離北京,鄂方智便在此地拆了宅子修建教堂。

教堂由主教史嘉樂請人畫藍圖、找工匠建造,於1907年建成,建成後還舉行了祝聖典禮。

這座教堂建築別具特色,它不是哥特式建築,也不是其他的西洋建築形式,而是在西洋建築中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宮殿式”教堂,可謂中西合璧式。

教堂有個中式的大門,開在南面硬山山牆上。門的兩側和上面雕刻有匾額。教堂的前部和中部頂端各建有一個八角形重簷中式亭子。亭子是作為採光的天窗和教堂的鐘樓使用的。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教堂內景,屋頂為木質結構,典型“中為洋用”

教堂不僅外部設計獨具匠心,內部的裝飾更是與眾不同。它不像其他教堂那樣以磚石或水泥為主體,而是完全採用了中式設計,使用上好的木材建造,並配有精美的雕花,簡直就像是中國的“宮殿”。

來到教堂的亭子下,抬頭仰望時陽光透過亭子層層鏤空的間隙照進教堂裡,此時亭子就像天空中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折射出奇異的花朵。

教堂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平面呈雙十字形,從上面俯瞰下去,灰白色的教堂如同一個巨大的雙十字,靜靜地矗立在那裡。

“國會”舊址

北京國會舊址位於52號,建成於1913年。現存建築有國會議場、“圓樓”,原仁義樓、禮智樓的兩棟兩層帶前廊的樓房。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國會圖書館

國會議場議場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建築形式簡單但是莊嚴肅穆。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層,東、西、南三面都有狹長的門廳。

穿過門廳即為會議大廳,建築外表極簡陋,全部用手工灰磚砌造。議場北面是兩座紅樓,分為南北兩棟,因外牆廊柱皆為紅色而得名,為國會辦公用房,也有說是議員們的宿舍。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國會議場,不知所議何事

在紅樓的西側是著名的國會圓樓,是當時國會的辦公樓,2層為北洋政府總統和議長開會的地方。

圓樓的名字有些“名不副實”,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圓樓必是外形是圓形的樓房建築,但是這座圓樓外形可不是圓形的,而是方的。它叫圓樓是因其主樓呈橢圓形而得名。

提起國會,其在清末民初的演變頗為耐人尋味。清朝末年,實行“新政”,宣統二年(1910年),在明清兩朝養象房舊地設諮議機關———資政院。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清末資政院老照片,不知所資何政

辛亥革命後,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參議院,作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最高立法機構。4月5日,臨時參議院隨臨時政府遷至北京。1913年4月8日,國會成立,臨時參議院解散。

當時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參議院在西,眾議院在東。參議院設在清末法律學堂內,今為新華社印刷廠。眾議院院址在原資政院,就是現在的新華社大院內。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袁世凱著大總統禮服,真正是“沐猴(猿)而冠”

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一方面竭力破壞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加緊專制獨裁統治的建立;另一方面極力尋求帝國主義的支持,為復辟帝制積極作準備。

袁世凱強迫國會改變先訂憲法、後選總統的立法程序。

1913年10月6日,正式進行大總統的選舉。當天,被袁世凱所收買的便衣軍警、地痞流氓數千人,打著“公民團”的旗幟包圍了國會,高喊“今天不選出我們中意的大總統,你們就休想出院”,在會場外面搗亂。

議員們從早上8時到晚上10時,忍飢挨餓,連選三次,最後屈服於袁世凱的武力,高喊“袁大總統萬歲”,將袁世凱捧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手握軍權的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班底為北洋舊部,淮軍餘孽

當年11月4日,袁世凱過河拆橋,下令解散國民黨,收繳438名國民黨議員的證書、證章,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無法開會而名存實亡,更於1914年1月10日正式下令解散了國會。2月,袁世凱授意成立的“約法會議”,草草炮製出一個“字字皆袁氏手定”的所謂《中華民國約法》,於5月1日公佈施行,以取代《臨時約法》。

《約法》規定,“大總統總攬統治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制定憲法和官制、任免大權,統由袁世凱獨攬。

12月,“約法會議”通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規定大總統無限期連任,大總統的繼承人由大總統推薦。這樣,袁世凱不僅可以終身獨攬統治權,而且還可以傳之子孫。

袁世凱的頭上除了剩下一塊“中華民國”的招牌以外,其他一切已和專制皇帝沒有區別。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議員合影

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當時還有一個插曲。選舉投票後照例大家要合影留念。那時拍照片和現在不一樣,不是按下快門,閃光燈一閃就照好相了。那時因受照相技術的限制,按下了快門,閃光燈和相機還會發出“啪”的巨響,好像還會冒出一股濃煙,很是嚇人。

被困多日的議員們早已如驚弓之鳥,聽到巨響,他們以為是外面的人衝了進來,有的被嚇得是抱頭鼠竄,有的索性就地趴下,各人各樣,醜態百出,一時傳為笑談。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曹錕著禮服像

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時上演的鬧劇也是在這裡發生的。曹錕既想登上總統寶座,又要披上“合法”外衣,於是就以鉅款賄賂國會議員,選舉他當總統。9月,曹錕以5000元一張選票收買議員,又以40萬元的高價,收買國會議長,共用去賄賂款1350餘萬元。就這樣曹錕賄選當上了大總統。史稱曹錕為“賄選總統”。

曾經的“象房”

如今的佟麟閣路62號院,是過去的象房。這個“過去”,大約過去了700年。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象房舊址,清末改為資政院,可能大象與資政有類似之處——都是巨無霸

如今的北京居民若要觀看大象,當然是去動物園。然而自700多年前的元代起,皇家在京城就飼養著大象。高大威猛、寓意吉祥的大象,曾是皇家儀仗隊裡的重要成員。

明清兩代飼養大象的馴象所周邊,也曾留下了象房橋、象來街、象牙衚衕等地名。

《元史·輿服志》記載,元朝皇帝的車隊裡,除有青馬青車、黃馬黃車等青黃紅白黑五色車馬外,還備有用大象馱載的象轎,供皇帝出行時乘坐。

皇帝的儀仗隊裡還有大象牽引的巨輦,行列的最前方走著6頭大象作為先導。有史料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用大象將許多名貴的大樹馱到青山上栽種,青山即現在景山的前身。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大駕滷——元朝皇帝祭天儀仗局部,曾撰申繪

當時大象都在積水潭岸邊高大的象房裡飼養。

積水潭在元代又叫海子,到了夏季,荷花盛開,水鳥出沒,風景秀麗。每年伏天,象房的官員就讓大象到海子去洗澡。

元代詩中寫道:“四蹄如柱鼻垂雲,踏碎春泥亂水紋。”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明朝皇帝出行

明代皇帝的儀仗隊裡,也有大象“服役”。明代《萬曆野獲編》記述:“凡大朝會,役象甚多,常朝則只用六隻。”這些大象被授予高低不等的武將官銜,享有不同的待遇。《明史·儀衛志》記載,明朝皇帝舉行大朝會時,宮廷儀仗隊裡有“虎豹各二,馴象六”,分列左右。還有5乘禮儀車,其中的“大輅”車和“玉輅”車各用二頭大象駕轅。

明朝的儀仗隊歸錦衣衛掌管,下設演象所和馴象所。演象所在大慈恩寺,即今西長安街電報大樓位置。從南亞新來的大象先要在演象所裡演練嫻熟,然後再送到馴象所飼養。

明代還有個可笑的制度,若是大象死了,須送交位於東華門外的籌辦宮廷宴會光祿寺,以便利用象肉備宴。有時公文往來多日,死象已經腐臭,也必須照章移交,弄得沿途街道臭不可聞,行人皆掩鼻躲避。年深歲久,在光祿寺後院的地下掩埋有許多象骨。

京師故地之佟麟閣路:這一條街巷,700年來飽經風霜,有許多故事

清代皇帝儀仗局部

清朝定鼎之後,接收了象來街旁的象房,並從南亞國家補充了許多大象,那些大象都住著編有號碼的“單間”。

據清宮檔案記載,象房至少有42間,養象數量在乾隆五十八年最多,達到了39頭。每頭大象都配備有長22尺、寬18尺的毛氈、被子各一條,長25尺的鐵鏈二條,木製飯桶、水桶各一個,以及許多配套的裝具。每頭大象一天的食料是官倉老米3鬥、稻草160斤,小象減半,草料貯存於設在象來街西邊的草廠。

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他的首日行程是從永定門至南苑。在紀實畫卷《康熙南巡圖》中,描繪了排列在皇家園林南苑的正門“大紅門”外的鑾駕行列,行列中共有11頭大象。

明清時期,每逢夏季伏天,給大象洗澡的場所是在距馴象所很近的宣武門外護城河裡。

平日難得見到大象的京城居民,到了大象洗澡那天,萬人空巷,都去護城河邊看熱鬧。有錢人還乘著馬車和轎子,到護城河南岸上斜街的酒樓裡,在出高價預訂的臨河窗口前就座,邊吃邊看。

清代京城曾流傳一首描述觀看大象洗澡的《竹枝詞》:“玉水輕陰夾綠槐,香車筍轎錦成堆。千錢更賃樓窗坐,都為河邊洗象來。”

光緒十六年五月(1890年7月),北京連降十餘日大雨,宣武門內積水有一人深,致使無法開啟城門洩水,最終還是從附近的象來街牽來大象,藉助大象的蠻力才拉開了城門。

——大象畢竟也是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