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塔拉瓦戰役帶給美軍沉痛教訓,給其以後在兩棲作戰上帶來很大幫助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展開的大規模行動是“迦伐尼行動”,該行動於1943年11月10日開始準備。


中途島戰役取得勝利,瓜達卡納爾戰役獲得積極戰果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顯然明白日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地位正在衰退。為對日軍大本營施壓,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建立能夠支援太平洋中部作戰的前沿航空基地非常重要,這反過來又會推動佔領菲律賓和最終進攻日本本土。為實現這一目標,美軍決定需要佔領馬里亞納群島。不利的一方面是,馬里亞納群島有重兵把守,因此為在攻擊中取得成功,需要用美國陸軍航空兵的陸基轟炸機來削弱敵軍防禦。能夠支持遠程轟炸機起降的最近基地是瓜達卡納爾東北部的馬紹爾群島。奪佔該群島將提供進攻馬里亞納所需的基地。但是,駐紮在比休島的日本守軍切斷了馬紹爾群島和夏威夷之間的直接聯繫。美軍因此判定,進攻馬里亞納群島之前,必須開始攻擊塔拉瓦。


日軍在東京的大本營深知吉爾伯特群島的戰略地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在島上構築工事。菅井武雄指揮的第七佐世保海軍特別登陸部隊、第111開拓團、第四艦隊修建營投入部署,其中有許多朝鮮勞工。島上週圍設有岸防炮,佈置在有防護的混凝土掩體中。進一步的防禦是用原木修建的500座碉堡,40門火炮散落在島上的戰略要地。為提供可能的飛機支援,機場沿島嶼高處切入叢林。塹壕連接島嶼的各個據點,使部隊在必要時可在掩護下調動。


比休島像一個細長的三角形,分部指向東部和西部的基地。任何攻擊將幾乎肯定由潟湖展開,南部較深水區域沒有合適的登陸區域。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日軍在深水區與潟湖之間修建了一道巨大的圍牆,後面有一系列機槍和碉堡,可以向試圖越過牆的攻擊者開火。美國攻擊部隊是當時盟軍單次作戰中集結的最大規模力量,包括17艘航空母艦,有6艘艦隊航空母艦、5艘輕型航空母艦、6艘護航航空母艦。為航空母艦提供支援的是12艘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66艘驅逐艦和36艘運兵艦。這支艦隊搭載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和陸軍第27步兵師一部,總共有約35 000名陸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


這些艦隊劃分為2個單獨的群:北部攻擊艦隊,即第52特混艦隊,11月10日離開珍珠港;南部攻擊艦隊,即第53特混艦隊,11月13日從新赫布里底群島出發。第52特混艦隊將在貝克島和卡頓島之間加油,第53特混艦隊的加油地點是富納富提,兩支艦隊的加油時間為11月15日。2日後,兩支艦隊將在貝克島和納諾梅阿群島中間的一個點上會合。這2個艦隊的代號分別命名為50.1特混艦隊和50.2特混艦隊,來自珍珠港,50.3特混艦隊和50.4特混艦隊來自埃斯皮裡圖桑託島。50.1特混艦隊的司令是波納爾海軍少將,有“約克城”號、“列剋星敦”號和“考彭斯”號航空母艦,另有執行對岸轟擊和防空任務的“南達科他”號和“華盛頓”號戰列艦,此外有6艘驅逐艦提供護航。50.2特混艦隊的指揮官是拉德福德海軍少將,轄“企業”號、“貝勞伍德”號、“蒙特裡”號航空母艦,得到“北達科他”號和“印第安那州”號戰列艦的保護,另外還有6艘驅逐艦執行警戒護航任務。50.3特混艦隊的指揮官是蒙哥馬利少將,擁有“埃塞克斯”號、“邦克山”號、“獨立”號航空母艦,由4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護航。最後一個是50.4特混艦隊要小一些,只有2艘航空母艦,即“薩拉託加”號和“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另有2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指揮官為謝爾曼海軍少將。


塔拉瓦戰役帶給美軍沉痛教訓,給其以後在兩棲作戰上帶來很大幫助

▲ 降落瞬間拍攝的這張照片是VF-25中隊的一架格魯曼F6F“地獄貓”戰鬥機正在“考彭斯”號航空母艦降落,它是一艘“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其他特混艦隊負責為登陸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為實現這一目標,穆里尼克斯海軍少將指揮的52.3航空母艦大隊負責用“勒斯科姆灣”號、“珊瑚海”號、“科雷吉爾多”號護航航空母艦攻擊日軍。53.3特混艦隊負責為登陸塔拉瓦的比休島提供空中支援,其航空母艦為“蘇萬尼”號、“切南戈”號、“拿騷”號,由拉格斯代爾海軍少將指揮。


塔拉瓦戰役帶給美軍沉痛教訓,給其以後在兩棲作戰上帶來很大幫助

▲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上的VB-5中隊的首批飛機已經發動,正準備起飛。


1943年11月20日,美國艦隊開火,炮擊持續了超過90分鐘,期間有短暫停頓,使各航空母艦大隊的俯衝轟炸機能夠打擊固定目標。飛機從50.1特混艦隊的航空母艦上起飛,主要目標為米利,50.2特混艦隊則集中精力攻擊馬金的日軍陣地。50.3特混艦隊派遣飛機攻擊塔拉瓦,50.4特混艦隊攻擊瑙魯的敵軍陣地。攻擊初期,日本多數大口徑的火炮被摧毀。該島一部分區域只有幾百米寬,炮擊把許多區域炸成一片廢墟。美軍認為,到登陸時,沒有人能留下來守衛這座孤立的小島。


美軍攻擊計劃集中於在3個灘頭登陸,即沿島嶼北部海岸的“紅1”至“紅3”海灘。“紅1”海灘在島上最西邊,“紅3”海灘靠近東邊的碼頭,“紅2”海灘在中部。橫跨東西的簡易機場把該島分為南北兩個地區。美國海軍陸戰隊對瀉湖的攻擊比預計的要晚,很快就發現自己被壓制在離海岸線500碼的暗礁上。制定戰役計劃的人員原本預計比休島的小型潮汐和預估的正常漲潮能提供高於暗礁至少5英尺的水深,使更大的、吃水至少為4英尺的登陸艇有足夠空間通過。當天及次日,基本上沒有潮汐,其平均水深只比珊瑚礁高3英尺。當支援海軍陸戰隊的艦艇停止炮擊後,日軍從防禦炮擊的縱深掩體中出來,迅速部署到有防護的機槍陣地。第52特混艦隊被暗礁困住,即便有52.3特混艦隊所屬航空母艦的空中支援,從該艦隊出發的登陸艇很快就被守軍的野戰炮和迫擊炮擊中。海軍陸戰隊員在日軍機槍持續掃射下離開登陸艇,開始涉水登陸。最初,登陸艇被炮火擊中的時候,美軍試圖讓兩棲坦克上岸,突破隔離牆,但遭遇失敗,一些被擊沉,另一些撤離行動。


塔拉瓦戰役帶給美軍沉痛教訓,給其以後在兩棲作戰上帶來很大幫助

▲ “邦克山”號上VT-8中隊的一架格魯曼“復仇者”飛機,正準備出發再次飛行,周圍是發射飛機的艦員。


11月2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佔領防線後,集中精力擴大機場附近的突出部,把日軍切為兩半。其他攻擊“紅1”海灘的部隊奉命確保“綠”海灘的安全,這個海灘包圍著整個島嶼的西端。相比之下,奪佔“紅2”和“紅3”海灘的任務要困難得多,守軍從2個灘頭離美軍最近的地方建立了新的機槍陣地,其機槍火力曾一度將美軍分割開。當天結束時,島嶼西端全部置於美軍控制之下,機場周邊的許多區域也淪陷。美軍攻擊期間,日方指揮官柴崎惠次少將在混凝土指揮所被擊斃,擾亂了其指揮結構。


11月22日,戰鬥的第三天,美軍開始鞏固防線,將坦克和其他完成此次行動急需的重型裝備運送上岸。午後,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執行清理日軍殘餘部隊的任務。夜幕降臨,日軍殘餘部隊所掌握的區域只剩簡易機場東部的狹窄區域,以及機場東端周圍幾個更小的區域。最後一天的戰鬥中,日軍在凌晨發動反突擊。戰鬥結束時,300名進攻的日本守軍有200人死於美軍防禦陣地之前,大多數被炮兵火力擊斃。戰役結束後,只有1名日軍軍官、16名士兵和129名朝鮮人被俘。日軍和朝鮮勞工大約有4 713人死亡。與之相比,美國海軍陸戰隊戰死990人,有2 296人受傷,美國海軍有687人陣亡。美軍在塔拉瓦的戰損高於預期,此役的經驗教訓將被用於硫磺島戰役和隨後的戰鬥中。


(全文改編、摘錄自《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一書)


塔拉瓦戰役帶給美軍沉痛教訓,給其以後在兩棲作戰上帶來很大幫助


塔拉瓦戰役帶給美軍沉痛教訓,給其以後在兩棲作戰上帶來很大幫助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朝鮮戰爭到“沙漠風暴”》


《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敘述從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創建,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突出了《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起源到二戰》的主題,美國航空母艦之所以稱霸全球,是因為它的設計思想和方案是先進的理念並結合了整個戰爭歷史的實戰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與提高,從而得出結論:航空母艦是美國稱霸全球利劍,是任何一種現代化武器不能替代的武器。


《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朝鮮戰爭到“沙漠風暴”》敘述從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創建,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突出了《海上力量 美國航空母艦戰爭:設計、發展和作戰全史,從朝鮮戰爭到“沙漠風暴”》的主題,美國航空母艦之所以稱霸全球,是因為它的設計思想和方案是先進的理念並結合了整個戰爭歷史的實戰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與提高,從而得出結論:航空母艦是美國稱霸全球利劍,是任何一種現代化武器不能替代的武器。內容涉及:朝鮮半島“警察行動”、曠日持久的越戰泥潭、從“沙漠風暴”走向未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