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央發話:新基建、新消費,要重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

一個基本判斷: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

兩個目標不變: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條件。

兩個新關注點:新消費、新基建

會議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

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中央發話:新基建、新消費,要重視

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發展,出口受到的不利影響可能還會擴大。要穩住經濟基本盤,就得向消費和投資要增長。釋放被抑制和凍結的消費、加快重大項目建設,這是存量文章。但存量文章本身有天花板,而且被疫情打了折扣,對增長的貢獻能力有限。

經濟穩增長的希望,還在增量文章,也就是“壯大新消費、加快新基建”。

基本可以預計,從此次會議開始,中央將連續釋放對“新基建”和“新消費”的政策引導和政策利好,甚至可能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看點。

inKr恰好也在最近連續聚焦“新基建”,特別是在昨天《我們為什麼呼籲西安重視“新基建”》的文章中,梳理了各方專家觀點。1998年和2008年兩度面對金融危機採取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張投入,儘管招致一些批評,但這兩次“超前建設”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當前,再次面對巨大危機,採取“適度超前”的投資策略,很有必要。況且,“得5G者得未來10年”已成全球共識。

中央發話:新基建、新消費,要重視

國內從去年啟動的5G建設,進展其實並不如人意。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項是“捨不得”。畢竟運營商4G的建設收益還沒有充分兌現,所以不少人認為“很多應用4G就夠了,想不通為什麼急著上5G”。沒想到卻是新冠疫情跑來提醒我們,“你說5G有什麼用”。

全國上下,超大規模網課,各級政府、各個企業快速增長的網絡會議和遠程辦公需求,醫療救治中的遠程協同,疫情防控中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數據採集分析的需要等等,都表現出對“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強烈需求。

以前的基礎建設已不夠用,新的需求增長迅猛而強烈,整個經濟需要對抗“疫情衝擊”做出強勁拉動……當前形勢下,國家肯定會加快、加大向“新基建”的投入。

中央發話:新基建、新消費,要重視

最近,各種相關信息也在表明,“新基建”在加速“變熱”。

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昨天發表文章《國有企業要做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排頭兵 》。文章提出五個著力方向,“著力增強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高水平數字經濟產業鏈,著力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著力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章中提到,“以5G建設為抓手,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擴大網絡覆蓋範圍,提升網絡供給能力,努力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

這篇文章有很多幹貨,說明“國家隊”在“新基建”這件事上,已經蓄力已久。

對於西安來說,“新基建”只能搶,不能等。

為啥這麼說呢。這些年,國內很多新興領域或新生事物的發展基本遵循了一條發展曲線,“啟動、變熱、過熱、整頓、規範後再啟動……”(P2P除外)

東部沿海城市往往動手早,搶得快,在開始整頓規範之前,就已經把紅利吃足了。而醒得晚、動手慢的,羨慕別人吃了紅利才開始跟進的,卻正好撞上整頓、規範,結果陷入“一次被蛇咬、次次怕井繩,次次行動慢、次次被蛇咬”的負循環。

我們在昨天的文章中就提醒注意財政部官員的表態。“財政部將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指導地方做好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工作,儘快形成有效的投資。”

城市是很多的,項目是有限的。所以,要搶是必須的。

另外,“新基建”和“老基建”不同之處在於“科技含量”。四萬億的時候,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等資源都被搶得價格飆升。而“新基建”要爭搶的基礎資源是芯片、光電設備和“碼農”。這些資源也都受到疫情影響,動手晚了,被人搶完了,就算手裡有項目也沒有用。

需要特別提醒注意的是,政治局會議精神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一句之後,是“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相比於“老基建”,“新基建”的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建設週期也相對較短,更適合民間投資的口味。目前資本市場對“新基建”已非常關注,動手越早的城市,自然可能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只是西安在吸引民間資本方面是弱項,有必要藉此機遇實現突破和能力升級。

中央發話:新基建、新消費,要重視

面對即將開啟的“新基建”之潮,西安手裡其實有很多好牌可打。

第十四屆全運會,是“新基建”的極佳應用場景;

“硬科技之城”的建設規劃中,已經梳理出與“新基建”高度相關的產業基礎;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十項重點工作的任務表裡,有很多“新基建”項目。

比如,“三個經濟”需要藉助“新基建”搭建運行基礎,《全面推進“三個經濟”發展工作方案》裡提出的“智慧信息網”,就是標準的“新基建”項目;

“6+5+6+1”中的5大新興產業“人工智能、機器人、5G技術、增材製造、大數據與雲計算”,與“新基建”高度相關,不但可以為西安的“新基建”提供有力支撐,還能爭取藉此機遇實現跨越發展;

文化和旅遊產業深度融合,需要“新基建”來升級和賦能。“加快建設文旅產業發展智慧信心平臺,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景區、智慧交通”,本身就是一個“新基建”項目庫。

也就說,西安現有的工作單和任務表裡,就儲備了大量“新基建”項目,只是有些項目需要調高標準,有些項目需要把時間表調快一點。

未來是搶出來的。

此次疫情大考,也考出了城市發展的內在差距。

新基建是新機遇。我們身處西安,也真心希望我們所在的城市,能夠在危機中抓住新機遇、搶出新發展,真正變危為機,實現從內到外的全面提升,成長為一個外表古樸大氣、內里科技現代的全新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