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關注我,帶你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丨kala

出品丨張德芬空間


在上一期的《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杜江說,霍思燕最無法觸碰的東西是香蕉。

一見到香蕉,就會“流淚流鼻涕,無法呼吸,臉漲得通紅,像中毒一樣”。

他們的一個心理學的朋友說,也許,這和霍思燕童年的一個重大創傷有關係。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原來,霍思燕19歲那年,母親去世了。

接到消息,她匆忙趕回家,可已經晚了。一進家門,看到的就是母親的遺像,遺像下面,放著一把香蕉。

從此以後,霍思燕看到香蕉就會有很大反應。

她沒有意識到,她是把母親去世的痛苦,轉移到了香蕉上,以至於未來20年裡她都不能看到香蕉。

這麼多年,她揹負著這個痛苦,卻渾然不知。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不被看見的創傷,好像一個按鈕,造成了我們無意識的反應。

其實,霍思燕的經歷並不是個例,在生活中,創傷無處不在。

離婚、親人去世、童年缺愛、被人揹叛、遭遇天災人禍、受到驚嚇,等等,我們每個人,在這些重大變故發生的時候,如果沒有一顆大心臟,沒有一個接納的態度,都有可能遭遇創傷。

01.
創傷怎麼影響我們?

變故發生時,強烈的感情衝擊,會讓人內心的防禦機制啟動,為了保護自己,很多人不願意面對這份痛苦。

於是,痛苦鬱結,存在身體裡。


所以,很多時候,即使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甚至已經忘了這事件了,痛苦還是不會隨著時間消失,反而會用各種形式,來提醒你過去的傷:

1、反覆夢魘。

這類人經常會夢到當時的情景,一遍又一遍的在夢中體驗痛苦。這,其實是潛意識在提醒你,該面對曾經的痛苦了。比如幼年目睹母親被鄰居打死的張扣扣,多年來一直會夢到母親去世的場景。


2、過度敏感。

這類人對環境沒有安全感,遇到一些相似的東西,就很容易緊張焦慮。比如遭遇過另一半出軌的人,很容易對新的伴侶不信任,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想到過去的經歷,失去理智。


3、迴避。

痛苦過大的時候,很多人難以接受,想逃離痛苦,於是,事發時,你看到的無關緊要的東西,會被你投射進感情,比如霍思燕,她怕的不是香蕉,而是母親突然離世的痛苦。

創傷對人的影響深遠而又隱蔽,療愈的第一步,正是看見你曾經經歷的事情,看到未被表達出的情緒。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不過,明白了創傷怎麼影響我們,並不會讓我們一下子治癒。相反,很多人知道原委之後,還是會停在受傷的情緒裡,或憤怒,或無助。

我在美國投行實習時的上司,因為經歷過校園霸凌,很缺乏安全感,總覺得別人會傷害他,欺負走了十幾個實習生,還跟同儕大打出手。

每次我說,

你不能試著去相信別人嗎?他總會說,我要是不這樣,早被人欺負死了。

他們拒絕面對現實,即使外在的環境早就變了,他們還在延續著過去的創傷。

為什麼?因為這樣會給他們一種身份感。

比如,你可能聽過這種話:

  • 正是因為我爸媽從小就打壓我,所以我現在對什麼都沒興趣;
  • 正是因為我被背叛過,所以現在就是沒安全感。

療愈創傷的第一階段,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曾經別人帶給自己的傷害,於是,他們把責任推給別人,縮在傷口裡拒絕成長。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02.

你,隨時都可以告別創傷


其次,很多人容易用“創傷”來定義自己——認為“我”就是“我的創傷”

他們太在意創傷,已經失去了和內心的鏈接。

他們不知道,創傷只是頭腦中的一個觀念而已,它並不是真正的自我,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和“創傷”脫鉤

有這樣兩個女孩兒,她們家境相同,且父母都在她們十幾歲時離婚。

現在,她們都二十七了,一個患了很嚴重的抑鬱症。另外一個出國、讀名校,現在在知名大廠工作。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要說資源,兩個家庭在父母離婚後,都不怎麼管孩子,不管是經濟還是家庭的溫暖,兩個女孩都是匱乏的。

但是,一個女孩內心無力,對人生常感到絕望,一個女孩,為了上學到處打工,成績也很優秀,一直拿獎學金。

霍思燕“生病”20年不自知:看不見的傷,才最消耗你

在第一個女孩兒的認知中,認為“我”即“創傷”,不把創傷治好,人生就沒有新的可能性,但創傷痊癒又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她就陷入了死循環。

她的能量,全部用在了和創傷糾纏上。

第二個女孩兒,內心不能說沒有創傷,但她認為我可以帶病前行。這樣,創傷就沒有妨礙她綻放生命的潛能。

03.

改變模式,走出創傷

兩個女孩兒為什麼對創傷的反應截然不同呢?是因為她們的模式不同

當我們經歷一些事情時候,會在我們頭腦和身體裡留下一些印記,這些印記疊加起來塑造了我們的模式,又會累積成記憶,記憶影響我們對事情的反應,反應又引發新的經歷。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男孩兒上臺演講受到了嘲笑,這個事件給他留下了一個印記,之後他形成了一個念頭,演講是痛苦的。

當這個念頭變成了記憶,男孩兒的潛意識就會恐懼演講。下次演講他就有可能緊張而搞砸,然後招致更多嘲笑,嘲笑又加深了他的創傷。

這個反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如果是負面的,就是一個創傷;如果是正面的,就是一個鼓勵。

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情商高、性格好,其實都是這個人的內在模式比較順暢。

正如霍思燕,在一位心理學朋友的提示下,她終於明白了這段創傷的來源,開始坦誠自己對這段經歷的遺憾,症狀開始慢慢緩解。

這就到了療愈的第二階段,我承認我曾經受到的傷害,我願意陪伴我受傷的部分。

如果想走出創傷,注意力一定要放在自己身上。只有改變模式,我們才能走出自我攻擊的怪圈,擺脫命運的詛咒。


《瑜伽經》裡,寫到了療愈的7個步驟:

1.承認痛苦

2.識別原因

3.確立目標

4.制定策略

5.頭腦初步穩定

6.頭腦進一步穩定

7.頭腦擾動止息


很多人看了大量心理學的文章,知道了自己痛苦的原因,這是好的,但不應停留在此。接下來我們應該確立目標,積極改造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逐步走出創傷。

痛得久了,人們容易忘記,你其實可以隨時站起來,拍拍身上土,對創傷說一聲:“太久了,你該離開我了。”

溫馨提示:如果你喜歡本文,可以轉發分享哦,想要獲得更多精彩內容,就關注我!私信“福利”,還有海量書籍、課程免費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