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與孩子溝通,最禁忌的話是什麼?

chunqiuu


與孩子溝通跟其他任何職業一樣,有技巧,有規律可循。父母對孩子說話往往過於隨便,任性而為,導致受情緒左右而經常無意間傷害孩子。

事實上我們跟自己的孩子溝通更加需要謹慎,更加需要用心,因為凡事有因必有果,如果在孩子形成人格的最佳時期的頭六年因為你的任性、隨意,那麼導致的結果必然會在後面未來的幾十年需要承擔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

因此學習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你的用心必然也會為自己帶來好的回報!

溝通是有技巧的,很多的教練技術都有教很好的溝通技巧,並非只有銷售、工作中用到,家庭中與夫妻、父母都用的到。

學習如何有效溝通之前,首先需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因為思維決定你的行為。

首先你要有意識的把父母的角色當成一個職業,而這個職業是不能辭職的,不能想幹就幹,不想幹就不幹,未來這個職業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的,與自己息息相關,有著非常緊密的鏈接。

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學習,相信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就會時時提醒自己的語言規範。

與孩子的溝通是有規律可循的,

最禁忌的話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傷害孩子自尊的話不要說

例如,有孩子做事情比較慢,有些父母就會罵孩子動作像豬一樣;

不當眾管教孩子

解決方案:孩子在外面犯錯了,切忌不要當眾訓孩子,管教孩子一定要在沒有外人的時候,給孩子留面子,這樣做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貶低孩子人格的話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客觀中立,不能隨意謾罵,最忌進行人身攻擊。

例如,最常見的輔導孩子功課,孩子一遍沒學會,兩遍沒學會,父母就急眼了,開始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

這就是對孩子人格的貶低,孩子就會慢慢形成自己很笨的認知。

解決方案:孩子反覆學不會,先停下來安撫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慢下來,不要急,告訴孩子:這道題可能超出你理解的範圍,沒有關係,我們再想想有沒有其他辦法。

打擊孩子興趣的話

孩子經常會有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成人來說不靠譜

例如,上初中會有化學,有孩子特別感興趣,我朋友的孩子就想在家裡搞發明做實驗,媽媽說很多打擊孩子的話說孩子不好好學習搞些沒有用的。因為這件事關係搞的很僵,孩子原本學習很好,那段時間急速下滑。

解決方案:先肯定孩子的想法,有創意,富有想象力,對孩子的興趣表示理解。

如果可行,父母給予支持,如果不可行,與孩子討論,引導啟發孩子思考自己意識到不可行。

孩子開心的時候潑冷水的話

孩子在最開心的時候切忌不要打擊孩子,會引起非常嚴重的不良後果,孩子在會形成我沒有資格享受快樂的錯誤信念。

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對著很開心的孩子說:嘚瑟瑟什麼嘚瑟,老實的坐著,不知道姓什麼了等等的話。

多半原因是父母的情緒糟糕的時候不允許孩子開心。那麼孩子就學會察言觀色,以後父母不開心自己也不能開心,否則會有內疚,負罪感,這樣孩子就會把自己的一生緊緊跟父母的幸福鏈接在一起。

解決方案:父母要覺察自己的情緒,當自己狀態不好時告訴孩子自己狀態不好,與孩子無關,讓孩子自己玩,給父母一點獨處的時間。

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半及家人的話

好多夫妻會當孩子面相互詆譭,或者嫌棄對方,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例如:妻子經常罵老公無能,不能賺錢、不負責、不顧家、數落對方一大堆不是等。說:“你向著你爸還是你媽”的話

孩子身上留著父母各自一半的血,一方否定另一半,對孩子來說就像在否定自己一樣。長久對孩子就會產生內心的衝突:我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因為無法而痛苦。

解決方案:夫妻之間的矛盾自己解決,不要傳遞給孩子,不讓孩子在中間當裁判,告訴不管父母怎樣,都始終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不會有影響,爸爸媽媽會永遠愛孩子

對孩子有期待的話

父母往往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會加給孩子:你一定好好唸書,媽媽沒上大學,就指望你了。

《小歡喜裡面的》有句經典臺詞:媽媽一個人把你養大,就靠你了,你一定不要辜負媽媽,媽媽只有你了。英子後來抑鬱了,險些自殺。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就會壓力很大,害怕辜負父母,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失敗。對孩子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解決方案: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要不斷的提升自己,做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就會好好學習,以父母為榜樣為動力,而自發的產生學習的激情。

生活是我們每個人要上的一生都不會畢業的大學,學無止境,希望能對父母有所啟發。





麗明心理


首先我是一個母親,有更多的體驗,同時也是一名家庭教育老師,給各位分享幾點,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跟孩子溝通最禁忌的7句話:

第1句:"爸媽就這樣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這類父母把孩子發展當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這樣的家長往往自己得過且過,患得患失,不思進取,自我喪失感,會讓孩子失去標杆和信心,並且對孩子的心理產生無形的壓力和複雜的心理。

【正念一】:家長怎麼做,孩子怎麼學;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第2句:“你怎麼越來越不懂事啊?”

當下有非常多的家長因為孩子不乖而惱火,孩子不聽話或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不加思考,橫加指責,不關注問題的實質,對孩子說這樣話的時候,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所以關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對孩子缺少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沒有成就感。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段子,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樣的場景最常見的語言就是:“你的學習成績一天不如一天,我看你的書是白唸了!”

【正念二】:普通人被情緒駕馭,高手使用情緒。教育孩子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3句:“你真笨,我上次是怎麼跟你說的?”

孩子做的作業這樣的問題,家長當然知道答案,但這種帶著嘲諷口氣的問話實際上是一種指責,如果確實需要孩子記住你的話,不妨可以這樣說:想一想,回憶一下,上次我們焦慮的話題,看能不能有印象啊,把機會留給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適當的提醒,而不是指責挖苦甚至譏諷。

類似的語言:“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了,怎麼總是記不住啊!”

【正念三】:不要以聖人的眼光去要求你的孩子。🌹

第4句:“寶貝,只要你考進了前三名,媽媽就給你買……”

家長朋友們,這句話可能很多人都相當熟悉吧?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孩子動力的保障,其實弊大於利,如果他考砸了你懲罰他,考好了獎勵他,這樣學習動機就改變了,孩子長時間會誤以為學習就是為了家長所學。這樣的獎勵機制會破壞了孩子對認知的正常理解。

如果有一天孩子對物質獎勵不感興趣或只對物質獎勵感興趣,那會怎麼樣呢?所以說這種教育方式助長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的地帶……

類似的語言:“兒子考了100分,爸爸就帶你去……”

【正念四】:學習成績並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

第5句:“還敢頂嘴了,反問你了!” “住嘴,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是典型式的老闆型的父母教育方式。因為這一類父母他們深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觀念!這樣的教育不僅僅讓親子不和睦,讓孩子更加叛逆,另外一方面呢,也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懦弱聆聽寄存的性格,如果到孩子8歲以後,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直接導致叛逆。

【正念五】:所有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合格的父母。🌻

第6句:“你看看你們班誰是誰,人家怎麼……”

這是中國90%的家長中毒已深的一句話,也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這種比較對孩子的價值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干擾,對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嚴重性的破壞。如果經常對孩子說這種話,會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的成長,更容易讓孩子失去應有的信心,同時也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心理牴觸。然而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父母,證明他常常把眼眼光總盯在別人的孩子身上,忽視了自己孩子的優點和優勢。

【正念六】:將孩子的優點放大到極致,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的天才!🌟

第7句:“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了,會選擇爸爸,還是選擇跟媽媽?”

如果經常對孩子開這樣的玩笑,那麼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的心理,一定會心裡想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離婚呢?也一定會考慮自己到底跟誰,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講,父愛和母愛是同等重要的,沒有喜歡誰也沒有不喜歡誰,而實際上呢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婚姻觀。

【正念七】:父母的語言就像燙傷,會在孩子一生中都發燙……🙏








雲姐說家庭教育


自己也是一位父親,雖然孩子還小,但是我認為教育就應該從小培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想管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

這些也是自己在網上學的,用來剋制自己,下面分享給大家:

[第一句]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是誰給孩子貼上了笨蛋的標籤。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翹起你的大拇指一句簡單的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聽話的孩子到底好不好?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給孩子爭辯的權力,培養有主見的孩子,學會與孩子說話,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的威風,一言堂的後果。懼怕不等於信服,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與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建議。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停止空洞的說教,尊重是最好的辦法。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好不好?為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怎樣幫助孩子最有效?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只當參謀,不當司令,早戀不是洪水猛獸。賊的帽子扣不得,接納孩子的缺點。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錯了,真笨!

允許孩子犯錯,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你在給孩子傳遞什麼樣的信息?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比制裁肉體更有效,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擺正期望的天平。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鍊,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不可隨意塗抹,別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益諾千金


與孩子溝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個性特徵進行,才能有效。在與孩子溝通中最禁忌的話有三類:

1.切記不要情緒發洩,說狠話。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很大,有時我們父母情緒化時會說狠話:“我們不想要你了!”“你滾你走吧……”“你就是笨蛋”……等等,這些話都會深深傷害孩子,使與孩子的溝通變成彼此的傷害。

2.不要否定孩子本身,貼標籤的話不要說。

我們父母與孩子溝通,孩子無論犯了什麼錯,或是說的話很幼稚,都不要全盤否定,批評嘲笑孩子,要就事論事。“你什麼都不懂,聽我們的話就行。”“就知道你幹什麼都不行,這點事都做不好,以後長大你怎麼生活。”……這樣的話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心生叛逆。就事論事,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問題,一起解決才是溝通教育。

3.我們父母的態度要誠懇,空話虛話不要說。

如果我們父母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孩子不停的講大道理,會讓孩子心生反感。我們父母對孩子是榜樣,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卻不做。一味的講道理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虛偽,溝通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微笑鄒老師


和孩子溝通時三大禁忌不能碰

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面對面的交流、聊天,而為人父母的我們就要通過各種方式和孩子們溝通,比如以朋友的角度和孩子聊天談心,以父母的角度和孩子談親情,以人生導師的角度和孩子說未來,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孩子的成長狀態,讓他們成為優秀之人。

不要一對一答

父母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避免一問一答的方式,也就是父母提問,孩子回答,這樣的溝通會讓孩子覺得煩躁。這種公事公辦的態度會讓孩子不想回 答,而且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疏遠,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會遠離,並不利於無距離的溝通交流。

所以家長們要採用互動交流的方式來和孩子說話,讓他們自己願意主 動說起自己的趣事,例如媽媽們可以說:“我猜你今天在幼兒園和朋友摺紙了”,這樣的話語會更加的俏皮可愛,也讓孩子樂意和母親說說笑笑。

不要一直沉默

很多家長並不經常和孩子溝通,而是沉默著聽孩子說話,例如孩子放學後,會興高采烈的和爸爸媽媽說自己在學校的趣事,而爸爸媽媽反而沉默的玩手機,或者是 想事情,只是“嗯”兩聲表示應付。這樣的敷衍行為並不是交流,而是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惹父母煩了,反而越來越減少說話的次數,也就跟著變得沉默。

因此家長們 需要給孩子建立起一個標準的語言環境,讓孩子能夠和自己表達交流,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多說話,平等的溝通,促進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增進,也讓孩子能夠開 闊心扉,及時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讓父母幫助著解決難題、開解疑惑,從而讓孩子優秀成長。

不要嚇唬孩子

有的家長會喜歡嚇唬孩子,例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說壞人來抓你了,有妖怪來了,這樣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他們會緊張恐懼,甚至影 響睡眠,進而影響身體正常的成長髮育。

因為孩子的言語理解能力有限,他們不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玩笑,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說的話是真的,於是便會產生心理負 擔,所以爸爸媽媽們需要注意溝通方法,不要嚇唬孩子。

2

與孩子有效溝通的8個方法

1. 真正地去“聽”你的孩子講話

有時當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時,八歲的女兒在想跟媽媽說些什麼時,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著,有時會打斷她,反而請她幫忙擺桌吃飯,但從未停下來,專心去“聽”她想說的話,除非她說的話,真是什麼天大的好消息(不過,這種機率低於百分之一)。專家也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停下手邊所做的,但你可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時間,比如:“好,等我把飯菜擺好。”或是“再給我十分鐘。”

當然,最好是立即去“聽”孩子要說的。因為,你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他們後,他們便會慢慢地失去了“告訴你”的興趣。另外,在“聽”時,最好做目光接觸,要孩子曉得你是真的願意聽。

很多時候,孩子中不過想說你覺得不太要緊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重要的。如果你不去拒絕他們,當他們真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然地來找你談了。

2.不管孩子跟你說什麼,千萬別笑他。

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

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溝通中的最好潤滑劑,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瞭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

3.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身體語言的重要

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5.別問一些太空洞的問題

譬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也別常用,“為什麼?”因為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著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

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

6.瞭解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個回答或支持。

7.每個孩子都需要與你單獨相處的時光

有一個母親,說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父親的吼叫聲。

8.對孩子表達你無條件的愛

自孩子小時,即讓孩子很清楚地瞭解到你是關心他的,是願意接納他的。

上面所談的,有些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隨時在意我們的身教與言教,孩子是不會太讓我們失望的。

3

父母最傷害孩子的10句話,你說了幾句?

第一句 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笨蛋”的標籤?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

請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

翹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簡單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 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為我是你爸爸”的威風

“獨斷專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懼怕不等於信服

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會與孩子商量

聽聽孩子的建議

第三句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停止空洞的說教

尊重是最好的辦法

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

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第四句 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利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學會與孩子說話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

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五句 你如果考一百分,我們就給你買…

你如果……我們就……

以孩子的表現為條件作為目標與計劃

決定權在家長,而不是孩子

為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 膽子也太小了,這有什麼好怕的

恐懼其實是兒童期的正常現象

否定孩子的害怕等於否定孩子的自我

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

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

父母倒不如像孩子一樣表現出膽怯

讓孩子知道害怕是多麼正常的感受

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無力感

第七句 你又做錯了,怎麼這麼笨!

“哎呀,你怎麼又……”

充滿抱怨或無奈的話很容易脫口而出

允許孩子犯錯

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失敗後的孩子更需要肯定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 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

擺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鍊

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 都是小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

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十句 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精神

喜歡玩是孩子的天性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

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

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

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





琴姐的生活日記


家長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孩子內心單純,他聽到父母說什麼,就會相信什麼。因此,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要注意,對孩子要分清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可以說。不要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一、不說孩子生理上、性格上的痛處,如“你怎麼這麼蠢”,“你就是個壞孩子”……孩子犯錯是常有的事情,父母可以批評孩子,但儘量不要說這些讓孩子自卑的話。

二、不要說不管孩子之類的狠話,如“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孩子聽到父母說不要自己、不管自己,心裡是很傷心的,內心深處容易缺乏安全感,養成膽小的性格。

三、不說恐嚇孩子的話,如“你不是我親生的”。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是很在意這些話的,會很擔心父母不愛自己的。


才智寶貝學堂


家長和孩子溝通,如果一直彼此非常信任,且相處關係很好,一般也不會說出什麼禁忌的話,但是如果親子關係不是很融洽,還是有一定禁忌的好。

現階段,這篇文字來說,我想強調一個內容,兩句話。

一個內容:家長要心中有愛,讓情緒(負向情緒)遠離。

一般親子溝通的時候,家長很容易在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標準,在把孩子套進這個標準去檢驗。比如:

孩子要炒雞蛋西紅柿 平時媽媽有媽媽的做法,放油炒雞蛋,之後再把西紅柿放進去,放不少鹽又放很多糖;現在孩子想嘗試不放油,先放西紅柿,之後再把西紅柿放進去,放鹽少許、醬油稍多、花椒麵少許,不放糖,此時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樣不對,這樣不好吃,你應該……”,說這些的時候,孩子聽是違心地放棄了自己的嘗試;不聽可能會引起媽媽的不高興,繼而發生親子爭執。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心中有愛,放下自己的原有的習慣,不用自己的習慣去驗證孩子的行為,那麼就不會引起什麼衝突。

兩句話:

第一句話:我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讓我心有餘悸!多少孩子因為這句話發生了和家長的衝突?多少孩子因為這句話泯滅了自己的獨立個性?

比如,孩子出去玩耍,家長感覺有點風,很冷,自己加了秋衣秋褲,可是十幾歲的孩子只是穿了單褲和單衣,於是家長提醒孩子加衣服,孩子不聽,家長來句“我是為了你好!如果你感冒了,自己受罪還得添亂!”

這樣的說法對於十幾歲的孩子,產生的不會是正感覺,往往是厭煩和“真囉嗦!”

這句話在家裡聽得多了就如每頓飯都吃同一道菜,吃到一看到這道菜就想吐,一想到吃飯就想到這道菜就沒有了胃口!

第二句話:

“你不要、你不行”等此類的否定言語。

此類的言語很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天長日久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大大降低。

比如四五歲小孩子見媽媽包餃子,她要嘗試,媽媽說“你不會,別搗亂了,去玩吧!”

八九歲的孩子想進廚房嘗試,家長說,“廚房不是小孩子呆的地方,去你該去的地方,做飯不是小孩子該乾的事情,去寫你的作業去!”

……

這類的言語表達了一種態度,在不知不覺給了孩子一種消極的影響,會導致孩子不自信。

除了上述的一個內容和兩句話,不同家庭還有其它一些特殊的禁忌語,這需要家長自己去用心悟!


快樂庭院


本人覺得和孩子溝通最最禁忌的是對孩子大喊大叫,對他說這麼簡單都不會你真笨、乖乖的聽話、看看小明同學寫作業很快,你寫作業慢的像蝸牛等等,喊叫完了自己情緒失控動手打孩子,這些會加劇孩子的恐懼,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會對你產生恐懼。等孩子大一點以後接觸外面的人,但凡外人對他說話大聲一點他就會覺得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愛我的家008


作為家長,這個話題就太大了!!溝通最關鍵的是取得孩子對你的信任,之後才會接受你的批評,只是偶爾罵他一句,吵他幾句,他也不會牴觸你的!反而,他覺得你是在為他好!!但是說話,千萬不能說傷害他自尊心的話,比如“傻子,笨蛋,慫貨,蠢笨”之類的話!!切記!


科達一刻


我覺得與孩子溝通過程中,禁忌的話語有以下幾種:

1.傷孩子自尊的話,如:你真笨;我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兒子……

2. 拿孩子和別人去比較的話,如:你看看XXX考的高分,再看看你自己……

3. 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的話,如: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其實,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修行的過程。過激的言語,不但不能使孩子進步,反而容易使他們形成自卑的性格。我們要在愛中給孩子樹立榜樣,和他們共同成長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