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20歲的王勃能寫下氣勢磅礴的《滕王閣序》,而現在一些20多歲的年輕人一首打油詩都寫不出來?

少俠一號


術業有專攻,努力可以常有,天賦無法複製!

中國上下幾千年,也就出了一個王勃,一篇《滕王閣序》,更何況,初唐四傑這幾人,還都是出了名的神童,王勃不是二十多歲才厲害的,從一開始就很厲害。

王勃出自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深厚。

其叔祖父是王績,在講到五言唐詩的時候,一個避不開的人物。王績所寫的《野望》,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好評:“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是不是很好?

王勃的祖父、父親,也都是飽讀詩書的人才。王勃本身出自書香門第,有讀書寫詩的家學淵源。

王勃自身,真的是有天賦。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王勃的早慧,人們也常用此來作為他是個神童的佐證:王勃9歲的時候,讀完顏師古大師註解的《漢書》,寫了十卷《指瑕》,指出其中的錯誤。

感受一下,《漢書》的風格是這樣的:

《漢書》一向以艱深難懂著稱,9歲小童能讀懂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還能一口氣指出大師註解中的瑕疵,可見這小孩能讀書、會寫字,懂思考問題,天賦極佳。

後來的王勃,早早地在成了名,並在16歲那年,科舉及第。在長安這一時期,他就寫下膾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在當時就常被認為是大唐的奇才。

唐時詩文蓬勃發展,讀書人從小就要學習四書五經,學習如何寫詩文。這是走上仕途的必經之路,以此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時代造就,加家學淵源,加天縱奇才,再加自身積累,才成就了《滕王閣序》。

現代年輕人20多歲不會寫打油詩多正常,到老不會寫詩的也大有人在呢。

如果哪天高考要開始考寫詩作賦,說不定,大家都會寫了呢!只不過能不能寫得好,就還是看天賦咯。


讀書燈下


毫無疑問,王勃的《滕王閣序》絕對稱得上氣勢磅礴四個字,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文學造詣極高;但是現在的一些20多歲的年輕人寫不出打油詩,並不是什麼要被嘲諷的事,畢竟時代不同了,社會需求也不同了,若是比較知識面廣博的話,恐怕現在的青年人大多都要超過王勃。

當然,王勃自身也是一個極為聰慧的人,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更是大多數年輕人所無法比擬的。

一、天資聰穎

《舊唐書》中記載,王勃六歲就能寫詩、寫文章,而且文筆通暢,被贊為“神童”。九歲的時候,讀顏師古注《漢書》,找到大量錯誤的地方,王勃把這些錯誤點集中在一起,寫成了《指瑕》十卷。

如果歷史記載沒有誇大的話,王勃被稱為“神童”絕不為過,這樣的天才極為少見,現在的年輕人比不上王勃也無可厚非。

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王勃是唐朝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

王勃所處的那個年代,平民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基本就是靠科舉,而科舉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寫詩、寫文章,評時務,辯經義。

所以,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只專心讀書、寫文章就行了,而不像我們現代社會的學生,要學語文、英語、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等等。

與現在的年輕人相比,王勃極為偏科,但也正因為偏科,才能在一個學科上深研下去,獲得成就。

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力。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宋·陸游《劍南詩稿·文章》

大詩人陸游在詩中說,文章本是天然形成的,並不是依靠人創造而來,之所以會有人寫出來好的文章,是因為那個人的運氣好,在一個極其巧合的時間得到了天成的文章。

如果陸游的論點成立,那麼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文章天成了。像《增光賢文》中所說,“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我想大概就是如此吧。


驛城異客憶鄉人


主要原因,在於日常訓練。

參加過考試的都清楚,自己可以在規定時間內(通常一小時)寫一篇600/800字命題作文。過了若干年後,恐怕有這樣底氣的人,不多了。

再以吃“開口飯”的為例。一個脫口秀演員或者相聲演員,能現場“砸掛”,見景生情,迅速說點兒應景的俏皮話。常人以為,好聰明!其實,不過是日常訓練多的多罷了!

另一原因,知識攝入固化。

以王勃和吃“開口飯”的為例。日常浸淫,所以出口成章的概率極高。

有朋友說自己二十歲能做“微積分”,其他朋友用“導數”是你發明的嗎?抬槓。其實,王勃用的那些典故,也不是自己“發明”的。一來整合,二來借鑑,都是有的。話說回來,可以用“數學王子”高斯來比較王勃。都是少年成就。從各個歷史角度和貢獻來看,高斯的成就遠大於王勃吧……

沒有王勃,唐朝還是唐朝;沒有高斯,數學世界可能不是現在!

當然,我們要承認《滕王閣序》的偉大意義。

最後一個原因。一定程度的天賦和才華,還是重要的。落到文章上,審美能力和價值觀念也很重要。敲黑板,審美能力,很難訓練出來。常有人以為,兩句話字數一樣就是對聯,四句話字數一樣,就是詩,自古就有,現在更多。這,就是審美能力缺失。審美缺失,絕症無解。


閒味罈子


這個與時代的發展要求有關。唐代也流行以文取士,各個階層都以識文著章為榮。王勃也出身知識分子階層,家庭環境本身就不錯,而且自小也很有天賦,所以很年輕就能寫出好文章。

而現在的學生,學習的科目很多,要求全面發展更多。而能寫作就並不顯得很重要了。而且現代寫作的體裁更多,而且詩詞歌賦更小眾,所以大家也不提倡,寫的人也更少了,所以大家不會寫詩也不足為奇。畢竟,大家還可以發發頭條,打打球,看看電影之類的,技能和娛樂選擇性都很多。





惠讀


其實我覺得不能這麼比較。

古代人平均壽命短,那個年代20歲的人已經步入社會了,也很懂事了。就像古代皇帝大多20歲之前結婚,而現在接近30歲結婚也不算晚。

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ipad,沒有五光十色的業餘生活,人民的娛樂空間很狹小。“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為什麼呢?因為除去讀書考科舉,也找不出太多吸引眼球的事情。

另外,王勃出生於書香門第,哥哥們都頗有才氣,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和影響,王勃自幼就被譽為神童。

最重要的是,古代人受環境影響,寫的文章都是文言文,而如今寫的文章都是白話文,我們學習文言文覺得古人很高深,其實翻譯過來就是我們今天寫的白話文,兩者沒有可比性。


好韞常來


小編你來一首顯擺一下。王勃20歲能寫詩但王勃背不來九九乘法,王勃不知道yes和no,王勃還不知道“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王勃現象是古代社會經濟繁榮下的科舉制度的產物。科舉制度以來文學是繁榮,誕生了很多大家。但只是文學而已。政治,軍事,哲學等社會科學就沒有多大建樹更不用說自然科學了。隋唐之前還出了祖沖之,張衡。隋唐之後有這樣的人嗎?宋應星,李時珍的著作也只是總結讀物,沒有突破!如果古代就重視自然科學,也許中華民族出幾個牛頓又不是不可能。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個社會什麼人才都有更合理!


用戶111224046996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反映了時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問題,也反映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關係的問題。王勃所處的時代,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社會基礎建設設施低下,交通也不便利,資訊更不發達,娛樂產業更沒有現在這麼多樣,古人的娛樂更多的基於兩點,慾望和才情,人的選擇和努力,不是去向更廣,而是走向更深,時間精力也更容易集中,成才成為專家的幾率更大,於是乎,建安七子,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都出來了。那麼有一些好詩美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反觀現代文明,有很多地方與之形成相反比照。科技發展與人性發揮的關係耐人尋味。處於這樣的一個時代,人如何充盈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時代的課題。


金鐘3


社會風氣所致,很簡單的道理,在封建社會,皇權至尊,大家憑文采考試,一旦高中,則全族得道,所以才會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黍,一句話,值錢。現在物質,財富,權利才是最實際的東西,人追求的是更高的物質生活,至於別的就顯得那麼低微了,而且是大家認同的一種成功方式,如果這個時候再來說精神需求就顯得尷尬了,不值錢。我感覺談仁義道德,談詩詞風雅,是得建立在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生活美滿之後才能享受的精神生活,如果不是我們只需要做到最基本的人性善良就行了!個人想法,求同存異


文人墨客170


古代讀書人從小就讀的是儒家經典,傳承的儒家思想。當然也有其他學派的文學經典,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儒家吧!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都是儒家思想治國。讀書人考取功名就得靠儒家學說,學子都是拜聖人孔子。仁義禮智信,都是從小灌輸的,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那是古人。在基本的素質上,我們現代人不及古人。現在有的的人連四書五經是什麼都不知道,更別說小孩子了。從小就是嬌生慣養,上幼兒園學幾個所謂的單詞,小學也是糊里糊塗聽著現代化父母的教化,成了他們的考試機器,初中高中更別說了,學科很多,別說學點經典儒學,把學校的這些科別學好就不錯了。等上了大學就不小了,畢竟沒人管了,就可以報復以前沒玩的日子了,還談什麼國學經典?古人從小就是國學經典,我們現代人從小就是手機電視電腦,根本連個最普通的古代讀書人都比不過,何談比這些頂尖的文人墨客。


歷史小書童


這種問題也能拿來討論。首先兩者所受的教育就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從小學習詩詞歌賦,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基礎就已經擺在那了,他寫駢文,就跟我們現在寫作文一樣,區別無非在於質量好壞而已。

再者拿古今作比較,是十分愚蠢的行為。在他那個時候,他的主流文化就是這些東西,他所做的一切,都具有社會和現實意義。而脫離了適應他的環境,又會有多少價值留存呢?

當然王勃的這篇千古絕唱即使放到現在也是有價值的,所以你拿一個天才,與普羅大眾作比較,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愚蠢的做法。如果只是一個咬文嚼字的迂腐秀才,到了今天早被餓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