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30年過後,我們還能從《紅高粱》中看出些什麼?


28歲從工人身份考取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本是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導演吳天明相中相貌,拿來主演其作品《老井》,張藝謀就此竟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的影帝(東京國際電影節)。


短暫的演員經歷出道即巔峰,而僅一年後張藝謀就親自執導筒開拍了《紅高粱》。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張藝謀的電影生涯是難以複製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上的獲得金熊獎可謂是開天闢地,這是國人首次在電影界最高獎項的亮相,彷彿自那一刻間國人在影壇的底氣開始湧現出來。此後張藝謀的作品口碑愈加走高,甚至在之後一段時間拍攝的作品無一不成為觀眾所追捧的對象。


不管目前對張藝謀的評價如何,在當時的影壇——老謀子便是毫無疑問的頭版人物。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紅高粱》的成功不單是憑藉著老謀子的一己之力,在吳天明導演的支持下,張藝謀組建了《紅高粱》到目前都難以逾越的強大主創陣容,主演鞏俐與姜文、攝影師顧長衛、配樂趙季平、編劇莫言,甚至連影片中飾演山賊的計春華也不是等閒之輩。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影片中大膽的描寫九兒與“我爺爺”的感情描寫可以說是大膽的創新,影片中原欲的衝動致使兩人“野合”的場景,能夠拍攝這樣的內容這在當時是聞所未聞的。以第三人稱敘事的方式展開影片的故事,這在當時的華語電影中也極具超前性。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除此之外,張藝謀具有獨創性的將色彩融入的電影元素中去。在整部影片中,“紅色”充當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影片的不同階段,紅色所具有意向也有所不同。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影片中運用到大量充滿儀式性的場景,比如“顛轎”“野合”“祭酒”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豪邁的民族風貌表現的十分透徹,且極易使觀眾切實的感受到這種氣魄,這算得上是張藝謀導演天賦的一次體現。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影片的故事有著半神話的性質。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在影片“我”的口吻下簡潔明瞭的講述“我奶奶”與“我爺爺”的經歷一定程度上是由狹義折射出宏觀,在不同的事件中不單是表現角色的特點,還表現了民族的特點,最為突出的一點就在於日本侵略者來到時,影片中角色展現出奮不顧身、勇於鬥爭的精神,這正是一種民族極具生命力的表徵。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然而當張藝謀從第38屆柏林電影節中帶回金熊獎時,等待他的並不都是掌聲,還迎來了不少批評家的質疑,甚至謾罵。有人質疑《紅高粱》在某種程度是在諷刺國人的愚昧、貧困、封建,對外展現的是中國人的醜態。


不管輿論的風波如何質疑這部作品,但老一輩們為了藝術所做出的開創性試驗在這部《紅高粱》中都得到了體現,他們甚至不為抨擊,堅持己論的闡述自己的作品,這是在文革十年所積澱已久的民族情感迸發出來的榮光。


30年了,我們還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些什麼?


正如陳凱歌導演所說的:


“十年憂憤,四載攻讀,而後一瀉而出,能不令‘六宮粉黛無顏色’?”。


在目前而言迫切需要電影藝術發展的華語電影市場,這部30年前的作品開創了的是一個時代,而後30年我們需要另一個開創式里程碑,而這個里程碑正是應該建立在這個30年前的里程碑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