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星星之火88637076


“格物致知”並非王陽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儒家經典《大學》。但是《大學》對於“格物致知”這四個字並沒有進一步地解釋。因此後來的儒學大家,對這四個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實際上是通過解釋這四個字來闡發自己的思想。

在解釋王陽明的意思之前,我們先看看朱熹如何理解“格物致知”。

朱熹認為,這個世界有一個統一的規律——理。宇宙間的每一件事物都含有理,客觀事物的理就是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理就是倫理道德,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人必須去研究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認識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有“亭前格竹”的故事,即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王陽明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王陽明因此把朱熹之道放下了。

到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終於明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

因此王陽明認為,應該本著自己的良知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對父母應該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這就是“格物”。而在格物的過程中,你內心的塵埃會被慢慢擦去,良知會達到極致,就像明鏡一般明亮,這就是“致知”。


夢露居士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應從“格物和致知”兩方面的重要性,必然性來回答,更會深知其中意思!

王陽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在貴洲龍場頓悟之後,首先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為此,王陽明對《大學》古本宗旨,作出了新的“格物和致知”解釋。在下引用幾句學說言論來解其意。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致知者,誠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實。”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

從以上王陽明“格物和致知”新的解釋,就可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必然性。為此,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作以下幾點理解:

第一點:要有致良知的心。

人的行為是“格物致知”最難之處。也就是思想是否合於天理的事。思想合乎天理,基夲上心也自然能中正,自然能修身。深知這點很重要,所以關健要有良知心。

第二點:知和行為一體即可致良知。

端正心性,修身的行為也各有切入點。修養是,就感情發出來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發出來而言的。正心則中正,身修則平和。這點就是知和行為一體就可致良知,這也是必然性的。

第三點:誠意要至純至真,才會收到很好效果。

《大學》的功夫就是誠意,誠意的功夫就是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夫,一個“誠意”就全包括了。這點就是誠意要至純至真,一切行為都會有好效果,這就是反應誠意的重要性。

第四點: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錯誤思想。

“格”就是糾正的意思,糾正錯誤使其復歸中正。格物不分動靜,靜止也是一種事物,就是說不管是動還是靜都要用功。心即理是沒有時間定的,隨時隨地都在糾正自己的心外私慾,這就形成了格物的必然。

第五點: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才會去掉不正其心。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學說,不是說在嘴裡,重要的是表現到行為上,存天理上,無私慾上。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才會有良知行為表現出來。格物和致知,在《大學》中的八條目標中最為重要。

綜上幾點,就是王陽明提出“格物致知”對《大學》新解,也是《大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程朱理學“格物”心以不切實際的窮理認識論。(判斷事物的理論)

總之,王陽明新解《大學》中的八條目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歸結為“明明德”,這與程朱理學解釋有所不同。而“止於至善”的崇高境界,反應了,誠意,正心的重要性,格物,致知的必然性。“格物致知”也就成了王陽明新解《大學》的核心思想。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謝謝!看到你這個問題,我也想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請多指教。

1、“格物致知”很簡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格物”就是觀察、瞭解、分析、判斷、總結所有事事物物後面的道理。一句話就是要了解事物的規律。

比如說,我們下圍棋,圍棋是不是有金角銀邊,只要你懂得這個,不管你是先拿黑子,還是先拿白子,把邊邊角角給佔住,你就佔到先機了。

還有我們畫畫的時候,雖然一張紙大小有限,如何表現一整片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鄭板橋的畫,你觀察他的畫雖然只畫了幾根竹子,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整片的竹林,所以畫畫也是一樣的,要懂得金邊銀角。

2、王陽明小時候,大概16歲時,冒著肺炎的危險,跟朋友一起打賭“格竹子”。通過竹子這個物象,他想要了解事物的生長,壯大,消亡的規律。

3、“格物”這兩個字,用中國佛家的話就叫“參悟”,如參悟人生,參悟宇宙,參悟身邊的事事物物,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覺悟。這就是格物。


4、“致”什麼意思呢?一般可以理解為到達,這個就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上,只有行動才能夠到達。所有心裡要想,身體要去行動,最後才能“致知”。而這個“知”呢,又有兩層意思:一是知識;二是智慧。

因此,“格物致知”不僅僅是要我們獲得知識,更要獲得事物全方位的最本質的東西,是和心相應的“智”。比如我們只要勤奮一點,腦子活一點,就可以學習到電腦的知識,上網的知識,玩自媒體的知識等等,這些知識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但是要達到“致知”就很困難了。

5、“知”的第二層含義,就是智慧,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智慧的背後隱藏著“道”。只有覺悟了的人,明白了人生和宇宙真理的人,不被人世間所有的名利所困擾,所汙染的人,就像老子,孔子,佛陀這些人,他們在道的層面上了,所以稱為“悟道”。這個“道”是用來幹什麼的?說白了就是讓人覺悟的。人來到這個世間,是要發揮人們心靈的最高價值,這就必須要在道上面。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一句話:這個人很上道。

6、面對今天的社會,大家都在講知識,技術,手段等等,把我們這個世界搞得豐富多彩,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已經背道而馳了。所以你才會感覺今天是越忙越亂,越忙越累,忙忙碌碌,人都是恍惚的,精神空虛,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反常的事件等等,都是因為離開“道”太遠了。解決之道就是讓更多的人都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答案都在老祖宗的智慧裡,從“道”的層面來生活,大家都會過得幸福,開心!

謝謝!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自由小小影


歷代大儒對“格物致知”都有解釋,其中王陽明的解釋最為有意思,也最為新奇。

儒家曾提出來一套人才培養方式,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最後這四件事被後人熟知,是儒者的最終理想,而前面四件事卻是實現最終理想的基礎。但史籍有缺,並沒有發現儒家對這四件事的詳細解釋。

從受朱熹影響到與朱熹唱反調,路還得自己走

王陽明曾經受朱熹影響很深,也對他提出的窮極事物蘊含的道理以獲得良知的方法深信不疑。於是,他對著一片竹林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非但沒有想出來竹子蘊含了什麼道理,反而把自己想病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王陽明認為朱熹的格物方法純屬扯淡的玩意兒。

王陽明認為,“格物”不能像朱熹一樣去格外物,而是去叩問本心。因為道理不在外物上,而在每個人心裡。普通人與聖人的區別就是,聖人可以把矇蔽良知的灰塵擦去,保持內心的通透。所以他要格“心”物,以達到“致良知”的目的。

關於山花的一場“詭辯”,其實是“物”與“禮”的爭辯

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去山上玩。他的朋友調侃他,你總說心外無理,你心便是全部。那這朵花就在山上,我來不來這花兒都在這兒,開不開、落不落的,關我們什麼事兒呢?

王陽明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不是強詞奪理,而是在說物雖然在我心外,但理卻在我心中。這個花開不開、落不落和我沒關係,但它也得符合我心中的理。

這就是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為的是排除外物的影響而叩問本心,來找到世間的道理。


待曉兒


格物致知不是明朝王陽明提出的,而是先秦儒家就有的思想。大致意思就是通過觀察和研究具體的事物,從而獲得知識和思想。王陽明的認識則有所不同,認為應該通過端正處理事物的態度,來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格物致知的起源,是《禮記‧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是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八目的後面四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這是君子修養的外在四條,層層遞進。但在之前還有內部四條,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這裡,將物、知、意、心作為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其中知是知識、知覺,意是意識,心則可以理解為心志。

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歷代儒學家進行了各自的解讀。

東漢鄭玄認為,

“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唐朝孔穎達認為: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格,來也。已有所知則能在於來物;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於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於惡。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李翱認為

“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

北宋司馬光認為

“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物迫之,而旋至於莫之知;富貴汩其智,貧賤翳其心故也。”“格,猶扞也、御也。能扞禦外物,然後能知至道矣。鄭氏以格為來,或者猶未盡古人之意乎。”

程顥認為

“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物來則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則意誠不動。意誠自定,則心正,始學之事也。”

程頤認為

“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窮其理然後足以致之,不窮則不能致也。”“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理。”
“格,至也,謂窮至物理也。”“問:“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之間,皆是理。””“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由曰窮齊理而已也。”“物,猶事也。凡事上窮其理,則無不通。”

南宋朱熹認為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於文祖”之格,言窮之而至其極也。”


基本上,主流觀點很多沿用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這也和我們當代的學習經驗比較接近。當然,朱熹說的知,不光是現代說的知識,而是知性,除了一般化知識,還包括了智慧、心得感悟。不過,從這八目彼此的遞進關係而言,知後面還有意,意後面還有心,我倒覺得朱熹的解讀未必就是最接近本義的。

至於提出問的明朝王陽明的說法,則與前面的諸多解釋有不同。

王陽明認為,所謂格物,是“正其事物”,就是說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做到“正”而去掉“邪”。這裡的正邪,既可以指立場,也可以指手段、認識等。簡單說就是對每一件事情,不管大小,首先要分辨是非黑白,採用正當的手段去完成。通過對每一件事物的正確處理,實現個人認知能力的提高,然後才能有後面的誠意正心。


巴山夜雨涮鍋


格物致知,陽明心學的意思是:去除掉事物本身不好的一面,使心彰顯原本就存在的良知。

嚴格的說來,格物致知,不是陽明同學首先提出來的。

而且,格物致知,儒學大家,幾千年來,爭論不斷。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陽明同學提出格物致知的背景。

背景

要說陽明同學,這命運,可真的不怎麼好。也許是性格決定命運,或者可以說,陽明同學年輕的時候,也許太過於年輕氣盛,情商的確不怎麼高。

因為看不慣大太監劉瑾,被廷杖四十,關進了大牢。關進大牢後,陽明同學終於領悟到了什麼,這樣做事情,是要吃苦頭的。

關了大半年的大牢,變聰明的陽明同學,沒有在大牢裡面被迫害致死,反而被放了出來,從京官被貶職至貴州。

在去貴州上任的路上,還被劉瑾派出的殺手暗殺,情急之下,直接跳入錢塘江裡面,差點被淹死。

陽明同學這個氣啊,為什麼會這樣?想來想去,得出了一個結論,正是由於自己人微言輕,才得不到皇帝老兒的待見啊。這不行,我得想辦法出人頭地。

當時,朱熹同學的格物致知學說在朝堂之上佔統治地位,朱熹同學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窮究事物的道理就能夠得知其本質了。陽明同學閒著沒事做,就格啊,格啊,格了半天也格不出個所以然。

猶如靈光一現,既然格不出來,為何不批判程朱理學?陽明同學終於徹底想通了。於是,說朱熹晚年的修正了自己的學說,已經向心學靠攏了,說心學才是儒家的正統學說。你看看,這才是聰明人才能夠做出來的事情。

不同觀點的格物致知,實際上是統一的

無論是向外求,還是向內求;無論是窮究事物本身的道理,還是去除掉事物本身不好的方面;無論是通過感受外物才能清淨內心,還是親自試驗驗證方知事物本性,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都說是一個道理呢?問題的本質還是還是不能停留在想的層面,要實際動手才行。

夜晚縱有妙計千條,第二天早上起床還是去賣豆腐,有什麼用呢?

不能僅僅是知道,知道了,還要有實際的行動,方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老祖宗的智慧


格物致知其實最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大學》中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一段,但是大學及其之後的儒家經典並未對其意思作出解釋。

這個疑問一直遺留到北宋時期,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對其作出了定義與解釋。

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窮理離不得格物,通俗地講,就是去弄清楚事物的道理,才能成為一個明白人。

而到了明代,心學集大成就者王陽明對“格物致知”這一理論作出了又不一樣的詮釋。

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即對於一切事物的認知,在於我們這顆心。我們這顆心給外界的萬事萬物打上了標籤。

這個理論就比較像佛家的“心外無法”,用佛家的例子解釋,對於我們而言的一個輕鬆跨過的小山坡,對於旁生道的螞蟻之類,可能就是一座大山。因為本體不同,對世間的認知也不盡相同,只是因為我們這顆心對於外界做出的不同投射。

再舉例說明,別人一句無心之談,於我們聽了去,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心態開心的人覺得沒有什麼,而某個敏感的人就開始胡思亂想,想是不是在針對我啊,我是不是得罪他了之類。這是心產生的效果。而要徹知外界的道理,需要先徹知我們這顆心。


禪史倌兒


說王陽明“格物致知”是天大的笑話,因為王陽明“格物”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王陽明從小就立了大志,這個志向就是要做一個聖人。那如何做聖人呢?就是讀聖賢之書,跟聖人上路。所以王陽明對《大學》裡講的“格物致知”就非常熟悉。

所謂格物致知,按朱子講的就是對世間萬物要去格,然後就能致知。一般人看到這說法也不當一回事,王陽明就認真地按照朱子格物的“說明書”去格物了。

先生說:“大家只知道講格物要按照朱子的‘說明書’去格物,可又有誰去按照他的說明去做過呢?我倒是切實地體驗過。當年我跟一朋友一起探討如何做聖賢,要去格天下之物,現在哪有那麼大的力量呢!我就指著亭子前邊的竹子讓我朋友去格,哥們就靠近竹子去格,去窮格竹子的道理,他竭盡心力地去格。格到第三天,就勞神過度,病倒了。當時我認為這是他精力不足,所以我就自己親自去格,從早到晚也沒有格到竹子的理,格到第七天的時候,也因為思慮過度,病倒了。”

“於是,我和朋友共同感嘆,聖賢是做不成了,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有聖賢那麼大力量與氣場去格物。後來在貴州龍場住了三年,深深地體會到格物的含義,才知道天下之物本就沒什麼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就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堅信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於是就有了一種責任感。這個道理,應該說出來讓各位知道。”

這就是我們最後的一位聖人王陽明,為求聖人之道,差點兒把命格進去。所以有了這次教訓,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他對聖賢之道就通透了。王陽明又悟道了一個道理——天下萬事萬物是格不盡的,如若要格盡天下之事只能向內求,那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說白了還是向自己的內心去求得。

由此,深讀王陽明,你也會明白,所謂“致良知”之說還是依然基於他的“心即理”學說之上的。所以,《大學》中的“格物致知”到王陽明這裡就成了獨具特色的“格內心就能致良知”。也由此,“良知”這個詞就和“良心”劃了等號,又由於“心即理也”,良知、良心就和天理又劃了等號,今天我們所謂的“天良”、“天地良心”就來源於此,由此,“虧心”、“喪盡天良”就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最惡毒的罵人語詞。

可以說,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給了我們這個民族內心最強烈的牽懾力和震懾力,使得“萬事憑良心”成為華夏兒女在行事之時的內心道德律令,從根在上促進了道德系統內在CPU的集成,形成了中華民族穩定有效、極富自覺性的道德狀態。

原創文章 選自保哥《中華文化的特質》


保哥講論語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萬事萬物,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嚴格的說,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比他早的宋朝先賢朱熹提出“格物窮理”,先秦儒家提出“致知在格物”。

儒學第一期是先秦時期的儒學。那時,儒家就提出了知行關係和物我關係之類的命題。如《論語》:“聽其言,觀其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若浮雲。”《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等等。總之,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

《大學》中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儒學第二期就是宋明儒學,包括理學和心學。

朱熹作為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理學大家,提出“格物窮理,格物致知”這個命題,格就是研究。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

宋朝時,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朱熹作《伊洛淵源錄》確立了北宋理學產生、發展、傳衍的歷史統緒,使之具有一個統一的學術流派的地位。

陸王心學吸收了佛家思想,是和程朱理學不同的儒學派別。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慈善文化研究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悅哥先要指出的是,“格物致知”並非是陽明先生最先提出來的,真正的出處,其實是《大學》。它的完整原文是這樣的: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01.

大學之道,才是心學源頭


眾所周知,《大學》講的大聖大賢之學,其核心內容,其實是為我們指明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的個人修行次第。陽明先生不過將這一修行次第,進行了他自己的解釋,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心學”,這是他的歷害和獨到之外。不過,他的心學未能盡善盡美,因為他對格物的闡釋,就非究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次第,廣為人知,但若不讀《大學》,很少人會想到,這四個次第,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上的,沒有前面的格致誠正這四個次第,修齊治平就是空中樓閣,因為前面這四個次第,是修身的基礎。而其中的格物,又是基礎中的基礎。



02.

心靈一炁,才是格物之基

既然格物如此重要,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藕益大師在《藕益四書解》中,這樣解釋格物:格物者,作唯心識觀,了知天下國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現物,心外別無他物也。

這話什麼意思?往簡單了說,就是兩個字: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二元對立,融解人我界限,消除物我隔閡。那怎麼才能放下融解消除?在肉身層面不可能,因為我們都有獨立的身體,這太明顯。意識層面也不行,因為大家的想法,基本上沒可能統一。

惟有在說心的層面,才有可能。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人心是相通。那到底什麼是心?說白了:心就是氣,也就是老天爺賦予我們的,人人生來就有的一縷先天真炁。這縷真炁,也是《道德經》中所說“無名天地之始”中的“無名”,也是《大學》中所說的“明德”,也是佛法中的“自性”。



03.

虛極靜篤,自有玄妙天地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格物的境界?從而一探心的真容?《道德經》裡有方案:致虛極,守靜篤。《大學》裡也有方案: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有得。

這兩句話話,又是神馬意思?這兩句話短歸短,可真要說開了去,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悅哥在這就提個頭:把身心內外一切都放下,放到沒有東西可放時,剩下的那東西,就是心,就是炁,就是道。那東西在心頭一竅中,眼睛看不見,只能用神識去“觀”,這也就是《心經》第一字,為什麼是“觀”的原因。



04.

觀心一道,不可說不可說

總之呢,格物就是“觀心”,就是“觀自在”,格到盡處,觀到無時,就能見到實相,那個實相就是致知。因為修行是個內證的過程,非言語所能表達,就像你要告訴一個從來沒有吃過檸檬的人檸檬的味道一樣,怎麼說,都是錯。所以佛法裡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可是,悅哥還是說了這麼多,也錯了這麼久。沒辦法,指向月亮的手,雖然不是月亮,但至少讓人發現瞭望月的方向。

希望有心格物致知的朋友,放下對言語文字的依賴,從觀心一竅開始,自會有悟。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