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父母是一種“職業”,你合格嗎?

《禮記》中說過:“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意思是說,從來沒有先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才出嫁的。

就是說,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只要有了子女,做了父母,就“自然而然”會教育子女。

似乎教育子女沒有什麼學問,只要“能生”,就能教育。

這種觀點對嗎?


孩子作業拖拉,沉迷遊戲,學習成績不好,性格脾氣不好,經常不聽我們大人的話等等一系列大人眼中的問題。


是孩子的問題嗎?

還是父母的問題?

這些問題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根源在哪裡,如何解決呢?


當我們感慨“生一個孩子容易,但養一個孩子很難”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養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


著名教育專家馮夏婷教授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職業很特殊,它是全天候的,不分白天和黑夜,沒有休息日,不能請假,也沒有退體的一天,更沒有薪水可拿;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冠冕也很特殊,它是終身制的,從加冕的那一刻起,就永遠不會被剝奪,只是有時候,它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耀,還有責任、緊張和壓力……


這種職業,叫做父母。

父母是一種“職業”,你合格嗎?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甚至成為智慧的父母,是每個為人父母應當慎思的問題。


當生下小孩的那一刻,有了父母的身份後,社會上可有一種常規教育教導我們怎麼做父母,沒有吧,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基本上來自於我們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教養,可如今時代變了,家庭社會環境變了,原先的那套還能用嗎?


如果說父母不僅僅是種身份,也是種職業的話。


既然是種職業,是不是就必須要有職業相對應的職業知識能力、職業成長甚至職業規劃等等。


日本作家伊本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做了父母,不是要你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因為父母,不僅僅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職業。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智力因素,80%取決於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心理彈性、成長性思維、情緒智力等心理上因素,而這些大部分來自於家庭教育。


一個成功的父母,一定是“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在靈魂和精神上足以擔當對他們的引領。要是你自己過得都像一個人渣,那就別怪你的孩子過得人模狗樣了。


最好的教育在家庭,不在學校,也不在社會。

孩子成長的第一次區分就是從“家”開始,要不,為什麼都是上帝賜予的小天使,為何有的孩子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一切平平?


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父母想要做木匠還是園丁來自於自己的選擇,木匠把孩子雕刻成了父母想要的作品,而園丁,在播種下種子以後,就讓種子自己經歷陽光雨露,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父母是一種“職業”,你合格嗎?


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客觀地看待孩子各方面的表現,正確地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成功與失敗,以身作則,以理服人,儘可能地鼓勵和支持孩子,給孩子適度的自主權,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原則,也是父母這個職業所要求的。


“父母”這份職業的工作內容

是什麼呢 ?

1

喚醒孩子心中那顆靈性的種子,打開孩子的心智,給孩子一個豐盈的心靈。

2

教給孩子愛和被愛的能力,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舒展的人生。

3

鍛鍊孩子的意志力,抗挫折的能力,考驗孩子的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給孩子體驗生活酸甜苦辣的機會。

4

傳授給孩子學習能力、感恩能力和自尊感,讓孩子有尊嚴的快樂成長。

父母是一種“職業”,你合格嗎?

此外,教育孩子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過程。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很重要的一種,通過與孩子的相處,父母會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需求,人的自我發展動力決定人在不斷的相處關係中看到自我,自我成長。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這個職業首先的教育工作,教育者本身亦是學習者,只有父母不斷地學習成長,知道怎樣給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知道怎樣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知道怎樣身體力行地給孩子美好的品質,知道怎樣引導孩子廣博的興趣,知道怎樣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理念等等,只有這樣你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出類拔萃,你孩子的人生才會幸福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