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秋五霸”為何只有三人是無爭議的入選?

馮潘


周朝代實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已達108個,此時,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諸侯國逐漸強大。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互相征戰,擴充地盤,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關於五霸的八種說法

由於春秋五霸的說法很多,而且資料相對較少,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的組成及排序各說不一,都是站在各自立場上提出的,下面我先列舉一下比較有據可查的八種說法。

1、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

《史記》依據五方位及五德終始說列舉出“五霸史記說”,即五霸配五方:齊桓(東)、晉文(北)、秦穆(西)、楚莊(南)、宋襄(中)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王霸》篇是荀子對於王霸兩道的論述,以儒家的角度排的,齊桓公、晉文公是華夏正統居前,楚莊、闔閭、勾踐,三位周禮視角下的“南蠻”故居後。

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闔閭”——《白虎通·號篇》

白虎通義這個排名既有史記說的五德論影子,也有王霸論色彩,五霸選取標準折中前兩說。

4、“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勾踐”——《四子講德論》

四子講德論為漢代辭賦家王褒所作,此說五霸的採用,主要以辭賦論述的文學效果為目的,此說,以魅力值為標準。

5、“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有點扯,不知道依據什麼標準。

6、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估計作者是三晉大地的。

7、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辭通》

此書為近代著作,舉春秋前期三個世代的君主(①鄭莊②齊桓③晉文秦穆楚莊。

8“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懷瑾 《論語別裁》

同上。

綜上所述,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得票最多,應該說基本上沒有什麼爭議,而且排一、二位也大都認可,至於排第三的楚莊王和秦穆公之爭了。大體上傾向於楚莊王。為什麼是這樣結果,下面簡略分析一下。

其實按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誌統計,稱霸的諸侯有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晉襄公(姬歡)、楚莊王(熊旅)、晉悼公(姬周)、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遠遠超過五霸的名額。但具體分析鄭國、宋國、秦國、吳國、越國構建的區域霸權,是非標準的霸權;這類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晉悼公)、楚國(楚莊王)相提並論,因此據這一點,真正有影響力的霸主,其實只有三個,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其他的基本上是湊數,畢竟“五霸”名字叫出來響亮,古代人講究“九五至尊”之說。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這三位。

1、齊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2、晉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3、楚莊王(?—前591年),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因楚國不是中原文化正統,被稱為南蠻,影響了其號召力,又自稱為王不服周朝之禮,因此在排位上有所貶,只能屈居第三位,其實當時楚國的國力和地盤在當時是最大的。



掌心讀歷史


春秋五霸沒有爭議的人選,其實只有兩個,不是三個。

春秋五霸根據各種說法,大致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鄭莊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如果再加上民間傳說,入選的人物還要多。

沒有任何爭議的兩個,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

一是在各種說法當中,都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就可以當做毫無爭議的一種外在表現吧!

二是戰國以來很多君主都以齊桓公晉文公作為榜樣。孟子拜見齊宣王時,齊宣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大多數想有所做為的君主,都是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到像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規模。久而久之,齊桓公和晉文公便成了霸主的典範。

三是後世儒家主流觀念刻意強調的“桓文之事”。《後漢書·皇甫嵩傳》裡有“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這就是後世儒家的論調。刻意強調“桓文之事”,也就是告誡那些權臣、割據,權力再大,也要尊王忠君。

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之外,就數秦穆公和楚莊王入選次數最多。很多說法裡秦穆公和楚莊王都同時存在。很難說這第三個人是誰!

很多時候一個排名,是為了迎合當時形勢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

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比,秦穆公和楚莊王自然就要差了那麼一點。尤其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點和第三點。

秦穆公相較於齊桓公、晉文公對中原的影響上,便顯得“偏霸”了一點。楚國在當時還沒有融入周朝的文化圈裡,在眾多的諸侯國眼中,楚國還是蠻夷之地。春秋五霸中,那麼多的公公當中,矗立著一個楚莊王。我們還是稱公的時候,他居然稱王了,心理上還是難以接受。

其他的人選只是一個說法而已,畢竟他們也曾產生過影響力。

鄭莊公第一個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雖然稱霸一時,但是很快國力衰微。這兩點便不為後世儒家樂道。

宋襄公因為在戰爭中講究“仁義”,在後世成為了調侃的對象!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由於地理位置還是在蠻夷之地,比當時的秦國尚有不及。要不是那麼曇花一現的產生一次影響,根本就不在入選之列。

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由於都是晉國的君主,況且都是在晉文公之後,所以很不幸的就被排除在外。總不能名額全由晉國霸佔了吧!儒家一直牴觸“霸道”,宣揚“霸道不長久”的理念。晉國施行霸道居然能夠這麼久,那儒家還怎麼繼續推廣他的“王道”?

基於個人的觀點,贊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這個說法。

齊桓公和晉文公不再做解釋。秦穆公雖然是偏霸,但是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國從秦穆公開始一直都不偏,始終對中原有著影響力。楚莊王之後,楚文化漸漸融入了周朝的文化圈。鄭莊公開啟了稱霸的先河。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是兩種,其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兩種不同的版本,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無爭議入選,其餘兩名霸主,各有各有說法。與其他雄君相比,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又勝在哪呢?

第一,什麼是霸業?

首先要明確何為霸業。

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霸就是伯的意思,伯就是“侯伯”,指諸侯之長。那麼怎樣才算是諸侯之長呢?

在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鄭莊公,但他並沒有入選五霸,因為的霸業是純靠武力支撐的,儘管打敗周邊的所有對手,但並沒有得到眾諸侯的擁護。真正的霸業是從齊桓公開始的,管仲設計了一種新型國際關係,就是召集諸侯會議,成立諸侯聯盟。用現在的話說,霸主就是諸侯會議聯席主席,就是聯盟中的頭頭。

這種模式是齊國首創的。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主持北杏會議,這是他召開的第一次諸侯峰會,共有五個國家參加。兩年後的鄄城會議,宋國、陳國、衛國、鄭國等都參加了,周天子還專門派出代表參加,故而此次會議,被認為是齊桓公霸業的開端。

所以,霸主不僅僅是憑恃武力,得到諸侯擁護,主持諸侯峰會,這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在諸侯聯盟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名君,都把國家的帶入鼎盛,國力非常強大,武力值很高。

比如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齊國戰鬥在攘夷的最前線,聯合華夏諸國,抵禦外夷侵犯,贏得諸侯的尊重。他的偉大事業,可概括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意指多次召集諸侯國會議。在古文中“九”字經常是虛指,泛指“多”的意思,根據錢穆《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會議多達十五次。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一躍成為華夏之領袖。他仍然沿用齊桓公的稱霸模式,在打敗楚國後,於鄭國的踐土召開諸侯峰會,參加會議的有晉、魯、齊、宋、蔡、鄭、莒、衛八個國家。這是繼齊桓公“九合諸侯”後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齊桓公開創的以諸侯會盟為主的霸業模式得以延續。

第二次會議在晉國的溫地舉行。與會的國家包括晉、魯、齊、宋、蔡、鄭、陳、莒、邾、秦十個國家。這次會議決議的精神,是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確立諸侯會盟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聯合國的角色。這兩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晉文公霸主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晉文公之後,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晉、楚兩強爭霸。晉國與楚國各自擁有一批諸侯國,我們可能稱之為“中原聯盟”與“南方聯盟”。晉國是中原聯盟無可爭議的霸主,而楚國則是南方聯盟的老大。在楚國曆史上,楚莊王是最傑出的一人。在邲之戰大敗晉師後,楚莊王幾乎無敵於天下。

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或楚莊王,都是左右天下大勢的關鍵人物。而其他幾位霸主,與此三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其他幾位霸主,都不具備全局性的影響力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什麼霸業不及上述三人。

宋襄公就不必說了,稀裡糊塗被選入五霸。他武功平平,也沒什麼影響力,為什麼會入選呢?因為齊桓公死後,國際權力出現一個真空期,當時宋襄公是齊桓公的頭號追隨者,自認為諸侯盟主,非自己莫屬。於是他召集幾個小諸侯,召開國際會議,風光了幾天。後世有些人便認為宋襄公繼承齊桓公衣缽,也推他為霸主,其實非常勉強。

秦穆公無疑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但他倒黴之處,是遇到了一個崛起中的晉國,在崤山之戰後,秦國東進中原的路就被晉國給切斷了。儘管秦穆公後來“遂霸西戎”,但是其在中原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其霸業屬於自嗨型,東方諸侯沒一個鳥他的。

吳王闔閭創造了奇蹟,幾乎把百年霸主楚國給滅了,吳國雄起於東南,著實是偉大的人物。然而,吳國當時被視為文化落後、帶有濃厚蠻夷色彩的諸侯,對整個政治重心中原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諸夏視吳國為異類,故而吳國實力雖強,並沒有幾個諸侯願意尊他為盟主。

越王勾踐的情況,與吳王闔閭類似。勾踐滅掉當時雄極一時的吳國,又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這意味著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只是這種任命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越國的影響力,也只限於東南,當時實際上真正領袖諸侯的,仍然是雄踞北方的晉國。因此,越王勾踐雖也稱為“霸主”,但不備具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種跺跺腳便天下震動的能力。


君山話史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春秋五霸一直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因為記載於正史,這種說法相對流傳較廣。而第二種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這種說法同樣流傳較廣。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裡面只有齊桓、晉文、楚莊是毫無爭議入選。

而其他四位,或多或少都有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們統治期間還是功業和實力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從他他們幾位生平來分析!


宋襄公

沒錯,他就是假仁義,被楚成王大敗於泓水那一位,而他之所以能入選爭議霸主,只是因為他是祭祀殷商宗廟,在當時爵位最高,實力完全稱不上,別說比齊晉楚這樣的大國,就是鄭國 在春秋時期他都比不了!



秦穆公

秦穆公其實來說在這四位霸主裡爭議最小的,因為他在位時期,東有齊桓公、晉文公;南有楚成王,只是光芒被他們掩蓋了而已。實際上他為秦國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更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雖然一直被晉國壓制在倄山以西,但秦國在他時期名顯壯大是不爭的事實!

而他之所以入選霸主還是有爭議,只因為稱霸的西戎,而不是中原!



吳王夫差

吳國在春秋前中期一直是小國,而春秋後期因為晉國的幫助,要求他牽制楚國而崛起,最輝煌的是在夫差父親吳王闔閭時期千里奔襲,五戰破郢,攻破了楚國建都數百年的國都,創造了小國幾乎滅亡大國的神話,而吳國到了夫差時期更顯強盛,幾乎滅越,敗齊,還和晉國爭當霸主,其雖然取得了黃池會盟的勝利,但是沒過就被吳國打下了國都姑蘇,吳國也在不久後滅亡,夫差也以自刎告終!



越王勾踐

他幾乎是這幾位裡面除宋襄公之外,爭議最大的霸主,因為他滅吳是公元473年,當時幾乎已經接近於戰國時代,而且勾踐嫉妒賢才,幫助他復國滅吳的兩個最大功臣:范蠡隱退,文種被殺!

將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演繹得淋漓盡致!也因此勾踐之後,越國迅速衰落,最終被楚所滅!



所以綜上所述,兩個版本的春秋五霸,除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之外,要麼如宋襄公這種名不副實,要麼如勾踐這種狡兔死走狗烹,還有吳王夫差和秦穆公雖然也為一代雄霸,因為條件時勢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和前面三位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爭議在所難免!


歷史如明鏡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很多,被認可的是以下兩種:

1.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2.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中,三個人是公認的,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為什麼這三個人的霸主地位是普遍承認的呢。我們就要從什麼是霸主來說起。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主持了天下諸侯的分封,並且負責組織全國力量祭祀求雨、治理黃河、抵禦戎狄、征服不法諸侯等重大任務。可是後來西周滅亡了,東周的宗室力量大減,不能再組織天下諸侯去完成重要任務了。所以,這時就必須有強大的諸侯站出來,組織其他國家一起來完成這些重大任務。但是從名義上說,這些強大諸侯都是臣子,又不能直接取代周王的地位,所以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號,就是霸主。一般的霸主都要有自己明確的政治主張,都要有一番作為之後,才能威服其他諸侯國,大家共同推舉他為霸主。

這個角色首先是由齊桓公充當的,他作用管仲,富國強兵,組織各諸侯國治理黃河、抵禦北狄的入侵,可謂是功勳卓著,獲得了其他諸侯國的一致認可。後來,齊國衰落後,其他國家的君主又爭相去承擔這些任務,但是小國和弱國根本就不行,只能由大國來擔任。所以,晉國和楚國就先後接過了接力棒,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並且會盟諸侯,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

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三個名副其實的霸主。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春秋五霸到底是那五個,歷史上也是各有說法,又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也有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很多的說法,不過其中齊桓公和晉文公是確定人員,其他的人員中基本都有爭議。

故而春秋五霸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是沒有爭議,其它人員都有爭議,主要的原因是在齊桓公和晉文公會盟之後,春秋就進入到一個長期的爭霸過程,其中中原地帶以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時間最為長久,可以說他們兩國的爭霸是春秋中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之路,也就造成諸侯國會盟不能形成齊桓公、晉文公會盟的那種盛世,也就不能成為諸侯之長,不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所以不能作為全國意義上的霸主,只能稱之為一方霸主。

稱霸一方的霸主在影響力和號召力方面自然都不及齊桓公、晉文公這種盟主意義上的霸主,而各區的霸主比較多。秦、楚兩國地處邊緣,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他們都稱霸一方;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也都是稱霸一方。所以這麼多地方霸主的產生,就使得春秋五霸的說法不一。

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尤其是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所以在春秋時期,論實際的統治力,地方霸主的實力很多不足以抗衡晉國,實際霸主應該對晉國。

春秋到了中期之後,諸侯國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霸主之爭已經邊城大國之間的爭鬥,而沒有一方能完全以實力碾壓另外一方,所以沒有出現能領到全國的霸主,也就使得霸主的說法非常多。而到了春秋中後期,霸主其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更多的是大國攻伐的戰爭,為戰國做好鋪墊。


帝國烽火



鄙人首次聽聞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應以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來代替之。   

今日鄙人獻上拙文一篇,再議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的霸主,有三大標誌:

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認和冊封。

秦穆公和宋襄公從來沒有取得爭霸戰的勝利。也沒有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秦穆公只參加過一次會盟。是晉文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時。秦穆公做了一次小弟。

下面就說一說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

一、齊桓公。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周莊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齊王死後,魯莊公欲扶持公子糾為齊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齊為王。周曆八月二十四,魯軍與齊軍戰於乾時,魯師敗績。魯國無奈,只得將公子糾交給齊國。齊王小白殺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  

自此,魯國與齊國結怨。次年,齊國聯合宋國攻打魯國。魯國在長勺大敗齊師。接著又在乘丘大敗宋軍。   

明年,宋軍再次伐魯。魯國再次勝之。   

可見,此時的齊國政局不穩,再加上魯莊公有才幹,憑藉一己之力,與齊、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   

直至魯莊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魯國歸附齊國,齊國才開始走向霸主之路。齊桓公連續兩年會盟諸侯。與會的諸侯從三五個,增加至七八個,齊國的威信漸漸增強。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幫衛國復國;二是討伐楚國,迫使楚國退兵納貢。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在齊國的協助下,以及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之下,衛國終於復興,最終成為與魯、鄭、宋並肩的二等強國。   

此時,有力量與齊國爭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國。  

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侵蔡,蔡師潰敗。遂伐楚,駐紮於涇。楚王派使者至涇,問其為何伐楚?  管仲藉口稱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使認罪,稱立即向天子進貢。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並且打壓了楚國囂張氣焰,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衛復國。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和冊封。可謂100分的霸主。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失去霸權後,至晉楚城濮之戰爆發,在齊、晉、楚三強中,楚國稍稍佔優勢。但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魯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才橫空出世。

 二、晉文公。  

重耳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終於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此時,由於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以衛國為代表的幾個諸侯轉向楚國。  

魯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晉國侵曹、伐衛。楚人救衛。四月初二,晉文公帥齊師、宋師、秦師與楚軍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五月十六,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 晉文公獻楚俘於周天子:兵車一百剩,步卒一千人。周天子正式任命晉文公為霸主,賦予他征討諸侯的權利。  

與齊國短暫的霸主不同,晉國的霸業長盛不衰,達140年。   

晉文公與齊桓公一樣,不但大會諸侯,還被周天子正式冊封。都是滿分霸主。

三、楚莊王。   

從魯宣公元年至十一年,晉國五次伐鄭,楚國七次加兵。魯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鄭,鄭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與其來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誰來伐我,我就歸順誰。於是,鄭楚結盟。鄭在於楚結盟的同時,也事晉國。   

次年,楚子伐鄭,揭開了邲之戰的序幕。楚國圍鄭三月,而克之。鄭襄公脫去上衣,表示願認罪服罰。鄭國派賢大夫子良入楚為人質。鄭楚結盟。   

夏六月,晉師救鄭。至黃河,聽聞鄭國已經與楚國結盟。三軍統帥荀林父與士會等諸位大夫都認為晉師長途奔波,而楚師休整多時。主張撤軍,等待恰當的時機,再來伐鄭。  

唯獨先轂主張繼續伐鄭,但遭到了眾大夫的一致反對。固執的先轂獨自率領自己的部隊渡過黃河。   

知莊子稱,先轂必敗無疑。韓厥對荀林父說:你作為統帥,先轂戰敗,你也有責任。於是,荀林父帥晉師支援先轂。   

由於先轂不聽主帥號令,在邲之中,晉師敗績。次年,晉人誅殺先轂,並滅其族。  

晉國此時正在積蓄力量:當年六月,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繼而滅璐。次年,晉滅赤狄。

雖獲得晉楚爭霸戰的勝利,但親楚的只有鄭、陳、蔡少數諸侯。大多數諸侯依然親附晉國。

魯宣公十五年,楚國大舉伐宋,圍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國無奈,只好派華元入楚為人質,並與楚國結盟。宋楚結盟後,諸侯紛紛背晉親楚。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國大會諸侯於蜀。魯、齊、秦、宋、鄭、衛、陳等諸侯參與會盟。楚莊王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三位霸主。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楚國稱霸的時間是從邲之戰勝利開始,到鄢陵之戰失敗結束。其實不然,三年之後,以宋為代表的諸侯又紛紛親晉。魯成公五年,晉會合魯、宋、衛、曹伐鄭。鄭晉結盟。楚子伐鄭。諸侯救鄭……又一番拉鋸戰在鄭國上演。   

由於晉國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齊國事晉。魯成公七年,楚國伐鄭之時,齊國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鄢陵之戰前,晉國主持了一次大規模會盟,不但有宋、衛、鄭、魯四個二等強國,亦有齊國參加。鄭國還討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戰前,楚國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國稱霸的時間並非史學界公認十幾年,而是僅有短短的三年。   

也就是說,楚莊王這個霸主是十分短暫的。並且沒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如果說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100分的滿分霸主。那楚莊王最多是66.67分的及格霸主。   

四、無道霸主——晉厲公。   

楚國為了重振霸權,將汝陰之田割讓給鄭國,請求與鄭結盟。當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晉軍大敗楚、鄭之師。楚王被射中一目,鄭君險些被俘。   

當年秋,晉國大會諸侯於沙隨。次年,再次會盟於柯陵。   

鄢陵之戰的勝利後,晉國國力越來越強。逐漸成為春秋時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晉厲公雖然是一位無道之君。但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滿分霸主。   

晉厲公被弒後,悼公即位。晉悼公是晉國第一明君,在晉國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晉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楚國再也無力與晉國爭霸。

六、春秋最強霸主——晉悼公。   

公元前573年,無道之君晉厲公被殺。年僅14歲的晉悼公即位,於是“命百官,施捨,賑鰥寡,救災患,薄賦斂,節器用,時用民。”晉國政通人和,民無怨言,諸侯親附。晉悼公五年,合狄戎,修民事,田以時。   

數年後,晉國無積滯,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奸民,器用不作,車服從給。君臣恭謹禮讓。   

在悼公時期,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鄭國。徹底倒向晉國。

晉國再次伐楚。此時,晉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諸侯親附。此次伐鄭所集結的兵力,為春秋時期歷次戰爭之最。楚國自知無法與之抗衡,故不敢出兵救鄭。此次晉國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晉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威信及號召力,都到遠遠超過桓公之齊國、文公之晉國和莊王之楚國。

六、晉平公。

但在凡有氣血,必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楚國的國力雖然無法與晉國抗衡,爭霸的意志和決心不滅!

魯襄公十六年,周靈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晉悼公去逝,晉平公即位。

平公即位後,立即大會諸侯於湨梁。宋、魯、鄭、衛四個二等強國全部與會,此外還有曹、莒、邾、薛、杞等諸侯參加。

此時,楚國暗中與齊國結盟。希望趁晉悼公去世,晉國新君即位之際。恢復楚國的霸業。因此,齊國沒有參加晉國主持的此次會盟。

為了穩定局勢,晉國荀偃、欒魘率師伐楚,晉楚戰於湛阪,楚師敗績。

齊國趁晉楚交戰之時,數次攻打魯國北鄙。齊魯之間數次北鄙之戰,並非齊魯爭霸戰,而是屬於晉楚爭霸戰。

晉平公三年,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等國伐齊。齊晉爆發平陰之役,齊國大敗。

楚國也趁晉國攻打齊國之際,攻打鄭國,駐紮於魚陵。晉國樂師及眾位賢大夫占卜:“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晉國並未救援。果然,天寒多雨,楚軍凍死者眾,楚師只得撤軍。

晉平公四年,晉侯請於周天子,天子追賞之大路,使以行。

晉平公五年,晉國大會諸侯於澶淵,不但魯、宋、衛、鄭四個二等強國和眾多三流小國參加,就連一等強國的齊國也與會。

楚國挑戰晉國霸權再次失敗。晉國霸主地位依然固若金湯。

春秋時期,國力處於絕對優勢的超級霸主,當有三位:晉厲公、晉悼公和晉平公。

七、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眾所周知。不再贅述。

春秋之世的最強霸主,無疑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晉悼公時期的晉國,就如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


楊朱學派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究竟是哪些人呢,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如下

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史記》

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 ——《辭通》

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句踐 ——《四子講德論》

四、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白虎通》

五、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漢書注》

六、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論語別裁》

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荀子》

八、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鮚崎亭集外編》

我們做下統計:齊桓公(8)、晉文公(8)、楚莊王(6)、秦穆公(6)、宋襄公(3)越王勾踐(2)、鄭莊公(2)、吳王闔閭 (1)、吳王夫差(1)、晉襄公(1)、晉景公(1)、晉悼公(1)。

從上面統計來看,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這兩位也獲得了周天子的賜命。我們下面對排在前五位的做下簡要分析

一、齊桓公:

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 , 糾合諸侯二十六次, 吞併三十餘國。 故《孟子· 告子下》曰: “ 五霸桓公最盛” 。 齊桓公 “九合諸侯 , 一 匡天下 ” , 是 名符 其 實的 霸 主。


二、晉文公:

出兵平息 了周室王子帶的 叛亂, 護送襄 王回國 , 在諸侯中取得 了威望 . 率晉、秦、齊、 宋四國聯軍與楚成王率領 的 楚、 陳、 蔡三國聯 軍 戰 於衛地城濮,晉文公採取避其鋒芒, “ 退避三合” 的策略, 大敗楚軍。 戰 後, 晉文公同齊、 魯、 末、 蔡、 衛、 鄭、 首等國之君盟於踐土 (今河南鄭州市北 ) , 周 也派代表參加 “ 策命晉侯為侯伯” , 且授於晉侯 “ 以 綏 四 國, 糾狄王願” 的大權。還規定 “ 皆獎 王 室 , 無 相 害 也 !”,晉文公成了稱霸中原的赫赫霸主。

三、楚莊王:

楚國並沒有因為城淮戰敗而放棄稱霸中原的 野心。 楚 莊 王 在孫叔敖的輔住下 , 興 修 水 利 , 發 展 生 產 , 改 革 內 政 , 訓 練 軍 隊 , 使 楚 國 強 盛 起 來 。 前 6 06 年 , 楚 莊 王 率軍至洛邑郊外, 伏馬黃河。 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歡迎. 而楚莊王竟向使者 “ 問鼎 小大輕重” , 大有取而代周之勢。 後來 , 楚又滅舒、 伐陳 、 圍鄭 , 迫使中原一些小 國附 之, 前597年, 晉楚城璞戰後的又一次大戰一邲之戰爆發, 晉師大敗。 前549 年, 楚又 圍 宋 , 宋 告 急 於 晉 , 而 晉 卻 畏 楚 不 敢 出 兵 。 從 此 , 中原 諸 侯 背 晉 向 楚 , 晉 國 的 威 望 急 劇 下降, 楚莊王成了實際上的霸主。 前546年, 宋國的向戍約合晉、 楚等十幾個侯國 在 末 都 商丘召開休 戰盟會 , 實質上 是楚晉平 分霸權 , 楚莊王 當 上了正 式 霸主` ’


以上三人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人選。我們看下其他人

四、秦穆公

秦國本來是決西西部的一個小國 ,但在秦穆公時, 確實發展很快, 成為西方大國,常常虎視中原。前65 1年, 晉獻公死,諸子爭位, 晉國混亂。穆公以晉忘恩負義為藉口, 趁機於前654 年伐晉,大破晉師於韓原 (今山西河津),生俘惠公, 大有稱霸之勢,但地處落後的西垂,未曾會盟諸侯, 就被晉文公奪去了霸主地位。晉文公死 後 , 秦 穆 公 又 想 稱 霸 中原 , 便 偷 襲 鄭 國 , 被 鄭 人 識 破 , 只 好 滅 滑 而 去 。 軍 至 崤山( 今河南陝縣一帶 ) , 遭到晉軍伏擊 , 全軍覆沒。 秦穆公的稱霸行動又告慘敗. 此後秦、 晉仍頻繁交戰, 而秦多敗。 雖有幾次勝利` 但秦處戎狄之地, “ 雜戎狄之俗, ...... 小 國 避 遠 , 諸 夏 濱 之 , 比 於 戎 狄 。 ” 這 說 明 秦 的 經 濟 、 文化 都 較 落 舌 , !諸 侯 鄙 視 , 多 不願與其為盟: 更況秦之國力終不如晉, 向東發展, 實在困難。 《新序 》在談到戰國秦孝公兼併諸侯時說: “ 天下無桓、 文之君 , 故秦得以兼諸侯。 ” 就說明了春秋時的晉國確實強於秦, 使秦不能東進一步兼諸侯做霸主。 只好向西發展, 征服鄰近 的戎人,“ 益國十二 , 開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可見 , 秦 國只 是依據山河之險二等強國, 決不能同稱霸中原的齊桓、 晉文相提並論。 所以《左傳》說: 主也宜 哉! ” 更加明顯地說明了秦穆公根 本沒有做過盟主 。

五、宋襄公

宋襄公圖霸 , 但未成功 。 前 643 年 , 齊 桓 公 死 後 , 宋 襄 公 滋 生 了 繼齊桓公霸業之念。 為了在諸侯中樹立威信, 他親率大軍護送齊太子昭(齊孝公)回國即位。前641年 , 宋襄 公 約 會 了 曹 、 擲 、 滕 、 都等 國在 曹 國南 部舉 行會 盟 。 結果 , 有 的 遲到 ,有的未去 。 曹 南 之 盟 告 吹 。 前 6 39 年 春 , 宋 襄 公 又 約 會 楚 、 齊 二 國 在 齊 國 的 鹿 上 ( 今 山 東 菏 澤 東北)舉行會盟, “ 以求諸侯於楚” , 楚人假許。 會上還決定於本年秋天在盂地 (今 河南維縣西北. 宋地 ) 召開諸侯盟會、 使楚奉宋為盟主. 盟會 開始後, 楚成王臨時變 卦, 要自為盟主, 且 “ 執辱宋公” , 宋襄公倡導的鹿上之盟又告吹。 一次次的失敗 , 並沒有使這位驕傲自矜的君主清醒過來 , 他的稱霸慾望也並未因 此 而罷休。 前6 38年, 宋首先伐鄭, 楚又救鄭, 宋楚 “ 亂之戰” 爆發。 愚蠢而狂妄的宋襄公, 以 “ 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來指揮戰爭, 對待敵人 “ 不重傷” , “ 不禽二毛” , “ 不鼓不成列” 致使 多 次 有 利 戰 機 貽 誤 , 終 為 楚 所 敗 。 不 度 德 量 力 的 宋 襄 公 , 不 但 霸 業 注未 成 , 反 而 傷 股 而死 , 傳 為幹 古 笑柄 。

結語:霸主是諸侯的老大哥,它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 在諸侯中兵力最強, 能召集和主持諸侯盟 會 ;

第二 , 遵從禮儀 , 尊敬周王 , 得到周天子的賜 命

齊桓公和晉文公完全符合這兩點,楚莊王沒有第二點,但事實上成為了問鼎中原的霸主。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異議的,其他人都有些爭議。


長門文軒


其實歷史教科書中,將春秋稱霸的國家限定在“五”這個數字中,並不是科學嚴謹的態度。

首先,從廣義上講,春秋時稱霸的國家遠不止5個。周平王東遷之後,最先稱霸的是鄭莊公。他的霸業有三個特點:

一是直接在中原稱霸,建都新鄭;二是直接與周天子抗衡,第一個幹翻掉周天子的諸侯,一箭射到了周桓王的胳膊上,這種“霸氣”在整個春秋時期,也只有鄭莊公一人而已。三是挾諸侯以制諸侯。鄭莊公聯合齊、魯作為盟國,滅掉了鄶和東虢,攻打宋、衛、制服陳、蔡,連齊國這樣的大國也曾求救於鄭。

可以說,鄭莊公是春秋爭霸的開始,正是他打破了周天子的權威,所以之後的諸侯們才能以周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而稱霸,正如東漢學者鄭玄所說:“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

如此說下來,第一個吃螃蟹的鄭莊公都不能稱之為霸主,那麼久有點說不過去了。

此外,春秋稱霸的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夫差、越王勾踐、又如楚成王、楚穆王都先後滅掉了許多小國,一直向中原擴張,楚穆王與鄭、陳、宋、蔡盟於厥貉,為楚莊王的霸業揭開了序幕。

而楚莊王之後也有楚共王,他在位時,諸侯紛紛降靠楚國,與中原霸主晉景公同霸天下。在晉國,文公之後又晉悼公,他也曾九合諸侯,一度恢復晉國霸業,以此可見,春秋時期,群雄蜂起,各有一席之地,所以很難將春秋的大國歸為“五”。

“五霸”一詞,最先出自戰國,《孟子》雲:“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後面還有:“五霸,桓公為盛”,“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孟子他老人家評五霸有兩個標準,一是“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二是有罪於三王的諸侯。如果依照孟子的這兩條標準,那春秋時就不止五霸了。

《墨子 》 雲 “ 齊醒染於管仲 、 鮑叔 , 晉文染於舅犯 、 高堰 、 楚莊染於孫叔 、 沈尹 , 昊闔間染於 伍員 、 文義 , 越勾踐染於範搖 , 大夫種 。 此五君者所染 當 , 故霸諸侯 , 功名傳於後世 。 ”

墨子的標準,是人為五霸必須善用人才,這是基本標準。依次,用百里奚和賽叔 、 由余 , 曾擊敗晉國 , 滅掉梁 , 苗兩個小國 , 功名傳於後世 的秦穆公能不是霸?

《荀子》中說:“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修戰備,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荀子認為,依靠誠信而威動天下的就是霸,但他列出來的五個諸侯果真是靠誠信稱霸的嗎?楚莊王何時跟中原諸侯講過誠信,越王勾踐對吳國講過誠信麼?春秋爭霸,靠的是經濟實力和武力,誠信哪裡來的霸業?

東漢時趙歧人為:五霸者 , 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 、 齊恆 、 晉文 、 秦穆 、 宋囊 , 楚莊時也。

然而這個解釋也很牽強,宋襄公之宋國算什麼大國,秦穆公率領過諸侯麼?楚莊王秉承過直道麼?

所以,春秋的爭霸格局,是不能簡單概括為只有5個霸主,或者某一單一的標準來評定。春秋的霸主其實應該有不同的類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典型的霸主,如齊桓、晉文。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並有盟約,規定同盟諸國不設防,不搞關稅壁壘自由貿易;晉文公先後在踐土和溫會盟,不僅有盟約,還被周天子冊命為侯伯。

二是局部霸主,如秦穆、楚莊。對於周代疆域而言,秦、楚是地道的僻陋之國,他們從未稱霸眾多諸侯,僅僅限於西部和南部,並沒有主持過任何形式的中原諸侯會盟。

三是短暫的霸主,如鄭莊、吳夫差、越勾踐。他們都是曇花一現,吳國曾在黃池與晉爭做盟主,不料後院起火,越王勾踐滅吳,會盟徐州,很快也衰敗了。

四是沒有得逞的霸主,如宋襄公,想稱霸,並有所行動,但又未過上“癮”。

而基於以上四種情況,我們再來回顧題主問題本身,“五霸”之齊桓、晉文、楚莊之所以沒有爭議,是因為他們身後的三個國家,都是春秋諸侯中長盛不衰的超級大國。而其他三位,無論其他“霸主”哪一位入選,都比較短暫,其國家的影響力也不能一直保持,對於中原諸侯而言,都屬於曇花一現。

春秋五霸按照執政者來選,其實就很容易波動,一個國家尚且都能出現好幾個霸主,比如晉國,在晉文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整個中原,就晉楚在爭霸,其他國家都是小弟,或者靠邊站,那麼晉文之後的晉國君主,就不能稱之為霸主了?畢竟整個春秋史,晉國可是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軍事的全面領先。


江畔初見月


歷史上春秋時代延續了290多年,這些年大小戰役不斷,各路諸侯相互攻伐,逐漸形成了群雄割據的格局,同時湧現出了幾位風雲人物,史稱“春秋五霸”,那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呢?歷史上對春秋五霸的爭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聚訟不已,為何有那麼多史學家意見各不相同呢?如何來判定春秋霸主的地位的,春秋霸主的標誌又是什麼?

第一位:齊國—齊桓公

春秋時期最先成為霸主,任用管仲為相,強君權,促經濟,大力改革,加之地域靠海,資源豐富,迅速成長起來。齊國以“尊王攘夷”為號,也就是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聯合其他諸侯抗擊中原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逐漸在各諸侯中立威,召集了葵丘會盟,當時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標誌著周王室正式承認齊桓公霸主地位。齊國是目前為止許多史學家都承認的春秋霸主之一,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位:晉國—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本人的流亡生涯可謂傳奇,晉楚城濮之戰使其名聲大燥,威信倍增。晉國開創了“兵者詭道也”的先河,同時晉文公的“退避三舍”也使本人獲得了知恩圖報,不拘小節的名聲,再諸侯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晉楚城濮之戰的勝利一舉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後來晉文公、周襄公與諸侯會盟踐土,周天子冊封晉文公“侯伯”諸侯之長,足以說明晉文公的地位,當時的晉文公可代天子行事,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也不可撼動。

第三位:楚國—楚莊王

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必沖天,三年不鳴,一鳴必驚人,這就是對楚莊王最好的詮釋,作為霸主中唯一一位“蠻夷國”,卻問鼎中原,可以說楚國的強大,是在磨礪中成長起來的,楚莊王,三年不問朝政,暗查秋毫,擇忠臣,棄奸逆,興國力,在孫叔敖等人的輔佐下在泌之戰大敗晉國,稱霸諸侯。

第四位:偽霸主—宋襄公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亂,歸附宋國,周襄王十一年,宋襄公認為原是霸主的齊國,現在依附於宋,宋襄公就自認為是霸主了,他準備約請諸侯會盟,成就宋國霸業,但他又擔心大國不理會,就先約請曹、邾、滕、鄫四個小國在曹都會盟。滕國猶豫不決,宋襄公就把滕宣公扣押起來以示警告;鄫國國君沒有按時到會,襄公就把他作為祭物,投祭於水。襄公的殘暴激起諸侯的不滿,在陳國的倡議下,魯、蔡、齊、楚、鄭、陳諸國在齊集會,名為緬懷桓公的霸政,實為結成一個與宋對立的集團。 襄公見形勢不妙,便企圖借齊、楚兩國來壓服中原諸侯。他先派使者帶著禮物去見楚成王,約請楚國前來與宋、齊聚會,商議會合諸侯、擴大聯盟的辦法,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宋,齊,楚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南)會盟,宋襄公提出由宋來擔任諸侯盟王,楚王怒而不言,假裝答應,盂地再會諸侯時將未帶兵馬的宋襄公給抓了起來,並攻打宋國,後來因未攻破宋國就放了宋襄公,襄公心懷不滿,藉口攻打與楚交好的鄭國與楚開戰,最終被楚國大敗,自己腿部受傷,不久就死了。宋襄公急於求成,毫無城府,空講仁義,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只是有名無實罷了。

第五位:秦國—秦穆公

春秋時期的秦國佔據的是西部一帶,在秦國在發展時,鄰邊的晉國已經稱霸諸侯了,所以阻礙的秦國向東部發展,只能向西一帶擴張領土,所以有“西戎霸主”之稱 。

第六位: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吳國夫差和越王勾踐大家都很熟悉,這兩位屬於春秋末期霸主,吳王夫差在先,越王勾踐在後。公元494年強大的吳國進攻越國,越國戰敗,國君勾踐被俘虜,接著又大敗齊國,在黃池與諸侯會盟,爭得霸主。越國獻美女西施保勾踐不死,勾踐淪為吳國奴隸,勾踐臥薪嚐膽幾十載,越國轉弱為強,滅了吳國。越王趁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成為霸主。


霸主的標誌

從之前各國爭霸的事蹟來看,各諸侯在國家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時,都要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就是“會盟”,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曾會盟,也得到了國其他諸侯的承認,齊、晉、楚更得到過周王室的承認。有人說宋國也會盟了,宋襄公借齊國聲勢會盟,妄自尊大,會盟不成反喪其身,不足以列入五霸行列。秦國在希殽之戰中敗於晉國後,向西發展,征服了許多西戎部落,後秦穆公重整旗鼓打敗中原霸主晉國後,確立自己霸主之位,周王室也承認其霸主地位,歷史稱秦國為“西戎霸主”。


歷史記載中春秋霸主有八種說法:

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史記》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夫差之父)、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夫差——《漢書·諸王候表序》

6.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辭通》

7.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8.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因為“會盟”的共同點,大部分人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