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美軍花了大約兩週的時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倫加防禦圈內囤積兵力和彈藥,其主要目的便是準備即將到來的大規模陸上反攻行動。馬坦尼考地區的焦灼戰事已經持續了將近 4 個月了,其中從陸戰一師的人,換成了 164 步兵團的人,再換成了 182 步兵團的人,現在則是“美國師”的

第 132 步兵團(132nd Infantry Regiment)和陸戰二師二營與八營的部分人員佔領了克魯茲點附近的西部前線。

一、戰略要地

1942 年 12 月的日軍數量雖然不及 3 萬人的兵力,但是總人數依然比美軍預測的要高很多,大致為 25000 人左右,最後一批部隊在 11 月 15 日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期間到達了該島後,之後就再也沒有成規模的增援部隊,畢竟島上的補給真的養不活那麼多人。來自第八方面軍的今村均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後,則負責指揮整個陸軍的島上進攻行動。雖然日本帝國海軍已經基本對瓜達爾卡納爾島失去了信心,但是陸軍依然覺得自己幫助海軍擦屁股。

早在範德格里夫特制定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登陸戰役之初,來自倫加防禦圈西南側的奧斯登山(Mount Austen)就已經被納入了佔領任務之中,但是當範德格里夫特到達實地勘察了地形之後才發覺,美軍手中的瓜島地圖與實地有較大的差距。在現實中,奧斯登山距離亨德森機場的位置,要比地圖上來的遠,因此這才導致了美軍在整個瓜島戰役的 12 月之前,都沒有過多地理會這一地區,只是卡爾森領導的第二突襲營倒是在該地區吃了不少虧。

事實上,範德格里夫特在登陸之時的考量是有道理的。奧斯登山位於亨德森機場西南 9.6 公里處,是由長達 400 米以上的一系列陡峭、嶙峋的山脊構成,並不是一座峰。佔領該地區後,日軍不僅可以將整個倫加防禦圈內美軍活動的情況收入囊中,還可以向西北監督馬坦尼考東岸的美軍地面部隊的態勢,作為觀察點,就能夠實時捕捉美軍動作。一旦亨德森機場的飛機一起飛,部署在奧斯登山上的日軍就立即電告陸軍和海軍準備規避。甚至,在天氣良好的時候,奧斯登山上的日軍觀察員可以看見遠在 8 公里外,第 17 軍指揮部:科肯布納村的活動情況。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奧斯登山(位於畫面左上角)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是範德格里夫特早在進行“瞭望臺行動”之時,就已經被納入佔領地點的地區。垂直方向的偵察機照片無法如上圖那樣清楚地勾勒出各個山脊的輪廓,因為大量拔高的雜草比光禿的小山頭更加的顯眼。垂直拍攝的偵察照片經常讓指揮官誤判地貌特徵,特別是海拔高度。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奧斯登山上的觀察點若朝西北望去,則可以看見馬坦尼考河的西岸、東岸各個緩坡上的活動。美軍此時的防線設在馬坦尼考河西岸的 66 高地、83 高地和 84 高地之間的連線上,他們的活動卻早已被日軍所掌握

另一方面,奧斯登山又是易守難攻之地。多變起伏的地形對於攻方來說要花費大量的體能,而拔高的雜草又是守方躲避美軍空中部隊偵察和支援的絕佳屏障。對於熟悉地形的日軍來說,在高聳的雜草中戰鬥更能削弱美軍機槍、迫擊炮和榴彈炮的支援精度,而日軍本身複雜的防禦工事和狙擊手偷襲戰術則可以完全保留。卡爾森的第二突襲營在十二月上旬觸到了日本守軍,他們雖然成功脫離戰鬥,但被日軍包圍斷水斷糧的戰鬥經歷仍然縈繞在部分戰士的記憶中。

對於日軍來說,在埃德森嶺、科裡點、馬坦尼考地區嘗試奪取亨德森機場失敗後,早在十一月,日軍就已然開始在奧斯登山秘密囤積戰略資源,準備從奧斯登山進攻亨德森機場。日軍如此考慮是充分利用了奧斯登山雜草對於美軍偵察機的致盲作用和該地區的完美的偵察範圍,就算被美軍發現,後者也很難發揮他們的支援優勢在此處將日軍擊退。況且奧斯登山至亨德森機場間的美軍防禦並不是最厚的。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此照拍攝於 1943 年 1 月,拍攝地點位於 29 高地(Hill 29),此路也被稱為“賴特之路”(賴特為美國陸軍第 132 步兵團的一位中校),具有陡峭蜿蜒的特點。奧斯登山的山脊非常多變,以至於美軍在開路前無法使用輕型車輛運輸補給,更別說裝甲支援了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同樣的“賴特之路”,不一樣的景別。此路在戰後只能允許輕型車輛(如吉普)通過,因為重型車輛的爬坡性能幾乎無法過關,許多路段的坡度達到可怕的 40 度,而下雨後泥濘的地表則進一步限制了載具的運輸能力

這樣的坡度雖然有點可怕,但是日軍夜間衝下山脊,對不遠的亨德森機場來個偷襲,也是很方便,就是對日本陸軍的腰和膝蓋的勞損有點大。

但是,那時候日本陸軍普通士兵的生命都不值多少錢,傷個膝蓋和腰怎麼了,最怕就是活著還非得來個當眾切腹,以同步在靖國神社中的你已經陣亡的信息。

因此,奪取奧斯登山是美軍保證亨德森機場長治久安地提供空中支援的堅實基礎。

二、現實需要

事實上,日軍已經開始偷襲美軍了。1942 年 12 月 12 日,來自日本陸軍第 38 野戰工兵聯隊的幾名士兵,組成了小股偷襲部隊,成功地在夜間滲透進亨德森機場,並在戰機二號跑道周圍摧毀了一輛油料卡車和一架 P-39“空中飛蛇”戰鬥機。等美軍發現並作出反應之時,偷襲部隊則已經成功摸回了奧斯登山。

12 月 14 日,來自美國陸軍第 132 步兵團的巡邏隊(由五名軍官、35 名士兵和 10 名當地土著組成)則於奧斯登山東側山脊與日軍發生交火。美軍當初認為日軍至少為一個步兵小隊,配備 4 挺機槍和至少一門迫擊炮,但由於上級的命令,他們主動放棄了交火,撤回了倫加防禦圈。而就在第二天夜間,也就是 15 日夜,日本陸軍的另一股偷襲部隊,越過了機場的巡邏哨兵,併成功破壞了幾架 P-39 “空中飛蛇”戰鬥機。佩奇覺得放著奧斯登山的日軍不管,將會埋下長時間的隱患,於是打算在未來 2 天內作出進攻奧斯登山的行動決定。原先佩奇並不認為在奧斯登山上有多少日軍停駐,但透過幾次偵察和巡邏後,佩奇認為奧斯登山上應該存留有大量日軍。

事實上,當時守護奧斯登山上的部隊,為岡明之助指揮的第 124 步兵聯隊殘部、第 228 步兵聯隊和第 10 山地炮兵聯隊。雖然他們是日本陸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資歷較老的部隊了,但是畢竟也是受了幾個月的苦,藥品和食物的匱乏,使得這些士兵的作戰效率大幅下降。

但不管怎麼說,上千名日軍圍繞在這個附近,也絕不是個小威脅。他們只需要死守陣地,效忠天皇,死的時候多拉幾個墊背的,也算是無怨無悔。但美軍還要小心前進,小心撤退,小心可怕的日軍工事。奧斯登山上的日本陸軍已經停留已久,在美軍進攻之前,他們已經修好了長達 1.4 公里左右長的防禦工事,包含大量碉堡和隱秘的射擊點。日本陸軍此時的補給已經完全切斷,因此他們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橫豎都是死。

16 日,佩奇準備在一月初展開倫加防禦圈西線的大規模進攻行動。為此,奧斯登山必須在 1 月前拿下,來確保日軍偵察的失靈和增強美軍的偵察效果。進攻奧斯登山的任務交給了新來的第 132 步兵團指揮官勒羅伊·尼爾森上校(Col. LeRoy E. Nelson),他在一週前剛剛到達這裡,雖然他的第 132 步兵團在一戰和美國內戰中有較好的戰鬥記錄,但對於南太平洋的叢林戰,他們還是如娃娃一樣稚嫩。此次進攻由第 132 步兵團的三營主導,該營的指揮官威廉·賴特中校(Lt. Col. William C. Wright)將會率先向東北側山脊推進;一營由厄爾·瑞普斯特拉中校(Lt. Col. Earl F. Ripstra)指揮,負責替補;二營則留守在倫加防禦圈內。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第 132 步兵團(132nd Infantry Regiment)的徽標,最初由美國陸軍伊利諾伊州國民警衛隊(Illinois Army National Guard)發展而來,曾經在一戰末培養出了五位榮譽勳章獲得者。該步兵團最早在 1942 年 5 月 24 日加入新喀里多尼亞的“美國師”,早前隸屬於美國陸軍第 33 步兵師(33rd Infantry Division),座右銘為“時刻準備著”(Semper Paratus,拉丁語),是“美國師”中最晚到達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步兵團。

此次進攻行動有豐富的地面火力支援,截止到 12 月中旬,美軍陸軍已經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部署了 28 門 75mm M1A1 榴彈炮(Pack Howitzer),36 門 105mm M2A1 榴彈炮和超過 15 門 155mm 榴彈炮,這還不包括陸戰一師第 11 炮兵團和陸戰二師第 10 炮兵團的裝備。但主要執行此次支援任務的是“美國師”下轄的第 246 野戰炮兵營的 105mm M2A1 榴彈炮和陸戰二師第 10 炮兵團二營的 75mm M1A1 榴彈炮。陸戰隊的炮兵部隊因為運輸較為輕便,因此移到了倫加防禦圈最近靠近奧斯登山的位置,而陸軍的炮兵部隊因為其射程優勢,部署在了戰機二號跑道周圍。

三、新戰術、新戰鬥

此次進攻行動跟以往的戰鬥不同之處有以下兩點:

1,此次戰鬥沒有陸戰隊員擔任前鋒,全是由稚嫩的美國陸軍組成,而且在此之前,未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進行過任何作戰。(懸)

2,此次戰鬥使用了新的炮兵戰術

關於第二點,它的正式名稱為“同時彈著技術”(Time on Target,簡稱 TOT,很悲傷)。“同時彈著技術”是為了讓各類炮火在較短的時間間隔內命中目標而產生的戰術。各兵種、各部隊在經過對炮擊時刻、炮彈飛行時間、彈著點距離等諸元的精確計算後,對目標地點實施分批次地開火,來達到同時命中地方目標的炮擊效果。其戰術目的是基於可靠的偵察情報,極大地減少地方的反應時間,達到突然性和致命性的毀傷效果。對於奧斯登山的日軍來說,因為防禦工事和雜草的幫助,以及美軍偵察照片的不準確性,躲避美軍炮火非常容易。美軍正是考慮到了這點,決定讓新來的部隊少被日軍的偷襲所暗算,才使用這樣的戰術。“同時彈著技術”雖然在那時無法做到真正“同時”,但各批次的火炮的間隔也是按秒來算,絕對不給日軍躲避的時間。此次 TOT 戰術,是營級規模的火炮支援,不是旅級或是師級規模的,不同級別的支援,在規模、間隔和精度上都表現出不同的特質,不過這可以算是在二戰中首次呈規模地使用此戰術。

簡而言之,TOT 戰術就是讓日軍 TOT(哇哇大哭)的戰術,這就好記了。它的當代名稱為 MRSI(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不是磁共振波譜成像啊,搞得我 TOT 了)

而對於新的陸軍來說,他們倒是經歷了和以往都不同的情況,那就是丟裝備

12 月 17 日,在賴特中校的指揮下,三營下轄的 L 連,在 K 連 100 人左右的支援下,一起在奧斯登山的東北側山脊進行偵察前進。當天的偵察並沒有發現任何的日軍,連幾天前交火的日軍也早已離開了原先的陣地,也許是日軍正等待著他們入甕吧。18 日黎明,打頭陣的 L 連抵達了 35 高地,並向 35 高地的西南側推進了一公里左右,之後轉入了 35 高地東南側的叢林谷地,準備開始巡邏。為了儘量在師級規模的進攻開始之前儘快奪取奧斯登山,美軍的日程表排得很緊,因此第 132 步兵團的三營把減慢行軍速度的機槍和迫擊炮全部留在了後面,只拿著步槍、衝鋒槍和電臺往奧斯登山挺進。這雖然是吸取了第 182 步兵團在馬坦尼考地區執行任務時,彈藥帶著過多,消耗體能的教訓,但這其實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1942 年 12 月 18 日上午 0930 時,日軍隱秘工事中的機槍突然開火,把美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1)Richard B.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Penguin Group 1990 年出版, ISBN 0-14-016561-4

2)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IBIBLIO 網站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Kent Roberts Greenfield 主編,Pictorial Record: The War Against Japan,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1 年收錄,CMH Pub 1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