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戛納:中國影人轉折點

戛納:中國影人轉折點

在國際A類電影節中,戛納電影節與中國電影人的緣分一直不淺,算是最早和華語片“來電”的電影節。1959年,田琛導演的《蕩婦與聖女》,首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隨後的近60年裡,有40多部華語電影參與到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新的一部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雖然《江湖兒女》到最後顆粒無收,但卻無法忽視這部影片及中國電影人在戛納引發的高度關注。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戛納迎來中國電影又一次大考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之所以備受中國電影人關注,主要源於兩部電影,一部是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江湖兒女》,一部是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兩部電影都堪稱導演的野心之作。在《江湖兒女》中,你能看到過往賈樟柯電影的影子,這是他現階段一部集大成之作,是對過往17年導演電影生涯的一個總結。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關於這部電影,賈樟柯說,“寫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會想到我自己,這幾年經歷了什麼。十幾年中國社會變革的劇烈,個人的情感世界裡也有很多被摧毀的,但也有許多值得保留的。社會和人都蠻辛苦的,所以就拍了這樣一個電影。”外國媒體給予這部電影一個最高的評價為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即賈樟柯的“中國往事”。

另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中長達1個半小時的3D長鏡頭,彰顯導演畢贛在電影技術上的野心。看過本片的國外影評人認為:“畢贛發明了屬於自己的語言、時間、空間和記憶來解釋他的電影的轉變,和任何其他電影人都不一樣,《地球最後的夜晚》有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鏡頭。”國內影評人表示:“畢贛在一定程度上將3D電影的語言和語法推進到了新的境界。”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藝術的歸藝術,商業的歸商業。《地球最後的夜晚》放棄了講一個清晰的故事,在影片開始的前半個小時,電影院裡基本已經睡倒了五分之一。這樣的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結果可想而知。《江湖兒女》除了故事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要素,馮小剛、徐崢、刁亦男、張一白四大導演加盟客串,這是本片推向市場的一個賣點,可能將幫助本片獲得一個不錯的票房成績。

《江湖兒女》與《地球最後的夜晚》同時在戛納完成了一次驚豔的亮相,接下來兩者將在中國市場接受商業考量。當我們回顧過往戛納電影節上的中國電影人,會發現許多時候,他們在戛納的境遇,會成為其在電影生涯上一個轉折點。這種轉折點,直接投射到中國電影市場,他們憑藉著個人巨大的能力,帶動一個群體或一種電影風格,攪動著中國電影市場。

戛納電影節:中國影人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分水嶺

比如在第五代導演身上,張藝謀極具代表性。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拿到評審團大獎加影帝兩個重要獎項。時隔5年後1999年,張藝謀計劃將《我的父親母親》和《一個都不都少》選送戛納,但是電影節主席雅各布認為電影中表現的立場有問題,導致最後張藝謀撤回了參賽申請。(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自此之後,張藝謀再也沒有入圍過戛納主競賽單元。關鍵的是,張藝謀與戛納緣分的結束,也預示著他的商業電影時代開啟。《我的父親母親》之後,張藝謀的下一步電影,就是開創中國商業大片先河的《英雄》。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戛納電影節對於張藝謀來說,可謂是他藝術創作之路的開始與轉折。張藝謀對於中國電影承擔著兩大任務,他的藝術電影將中國電影帶入國際市場,他的商業電影開啟中國電影的商業化之路,在某種意義上,戛納電影節是其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分水嶺。今年在《江湖兒女》身上,我們看到了賈樟柯走向與張藝謀類似的道路。

《江湖兒女》從故事情節到技術手段上,都堪稱是賈樟柯的集大成之作,從國外媒體的各種評論中,能看出這是他藝術電影的巔峰之作。巔峰之後,結果往往都是走下破路,賈樟柯也未必能逃脫這種命運。外界給予高度好評的《江湖兒女》,在戛納電影節上顆粒無收,這何嘗對賈樟柯不是一種打擊。2014年,賈樟柯就表示:“有拍商業片的心情”,隨後的《山河故人》,他就表示這是一部商業片的試水之作。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江湖兒女》劇組亮相戛納紅毯)

現在,賈樟柯通過《江湖兒女》講完了關於藝術電影這條路上種種故事,更可以施展其在商業電影上的抱負。從外界到賈樟柯本人,一致認為他的首部商業電影是《在清朝》。不出意外,下一次賈樟柯亮相戛納電影節的作品就是《在清朝》。作為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的賈樟柯,《在清朝》是否成功,影響著第六代導演商業之路能走多遠。換句話說,這決定著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在商業電影的格局中,第六代導演能否有一席之地。

當賈樟柯開始退出中國藝術電影的前沿,以畢贛為代表的新銳電影導演開始主導中國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從賈樟柯到畢贛,他們身上有諸多相似的點,比如他們講述的故事,圍繞著各自的家鄉,一個是山西,一個是凱里;在創作手法上,喜歡採用記實性、長鏡頭等。作為80後的畢贛,不但延續前輩賈樟柯諸多的電影風格,更是做了進一步探索、放大,在個人風格上更加大膽、前衛。

戛纳:中国影人转折点

(《地球最後的夜晚》劇組亮相戛納紅毯)

雖然《地球最後的夜晚》只是畢贛的第二步作品,但從演員陣容、製作成本到收穫的好評,足可以與當年的賈樟柯媲美。在當下中國藝術電影中可謂異軍突起,在新銳導演隊伍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地球最後的夜晚》的這次戛納之行,有兩層深遠的意義,一是畢贛的電影風格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成為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征戰國際電影節的一個風向標。二是畢贛的國際關注度,反饋到國內,象徵一股新銳藝術電影力量開始在國內崛起,為國內藝術電影愛好者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聽享受。

相比賈樟柯,在藝術電影市場,畢贛擁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他的電影會更快走近國內觀眾。諸多信號顯示,國內藝術電影院線建立正在快速建設中,國內已有100家藝術影廳,從一線城市逐步擴展到二三線城市。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電影消費的升級,觀影需求的多元化,藝術電影的需求空間有望提升,這使得《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類電影,將獲得更多的排片。

結語

本屆戛納電影節,對於中國藝術電影,有著濃濃的傳承味道,畢贛“接棒”賈樟柯,向國際電影節宣告,一股中國電影的新勢力來了,展現出中國新銳電影人在藝術電影領域的探索。(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對於中國商業電影,開始效仿張藝謀、陳凱歌走向商業電影的賈樟柯,會給中國商業電影帶來新的想象空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從戛納歸來的賈樟柯、畢贛,將成為未來影響中國電影格局兩枚重要棋子,中國藝術電影、商業電影因他們變得更加精彩,這值得每一個熱愛電影的觀眾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