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有關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遊客的境外消費,再一次超越了其他所有國家,排在了第一位。中國人出國旅遊除了看世界風景之外,剩下的就是買買買了,不僅要自己買,還要給七大姑八大姨、許久未聯繫的同學、同事等人肉代購。買奶粉、買手錶、買護膚品、買香水、馬桶蓋、電飯煲等等。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以至於每到國慶春節等長假,外國商家都會展開具有中國特色的營銷活動、專設普通話講解服務、供應中式粥、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等,而國人也不負眾望,出國通常都是這樣的畫風:

“中國大媽3分鐘買空一家店,在場所有人真的嚇到了,店員原地尖叫!”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血拼'的中國遊客已經瘋了!”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中國遊客撐起奢侈品產業一片天,排隊的人比全年購買人數都多!”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因為去年“樂天事件”“薩德問題”等種種原因,中韓旅遊業在3月份叫停,在那之後赴韓大量航班大量削減,中國多家韓國免稅店關門,韓國旅遊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逗哥兒以為韓國旅遊業以此完了?看了新聞才發現,真是太小看某些國人了。

近期有媒體報道韓國又重現中國遊客排長隊的情形,無論是樂天免稅店或者是別的免稅店,在韓國首爾,中國的遊客甚至比之前還多,甚至有些店鋪沒有開門外面就排起了長隊。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這樣的情形其實作為一箇中國人看到還是有些心痛的,之前的事情還沒有完全翻篇,甚至還有些餘熱,就又出現了大肆購買使用韓國產品的景象。主要是因為北京一家公司“海濤旅行社”給國人起了一個頭,因為這家公司主要是針對日本、韓國旅遊為核心,所以他們就打著“破冰韓國”的旗號赴韓旅遊,對於之前的事件他們似乎並不關心,由於這一舉動引起了國人的大大不滿,因為此事發酵後他們也知道自己錯了,默默回國把韓國有關的旅遊產品相繼下架了。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不過國人超級能買,能購物卻是真真的。

看到中國人如此心態,老外也沒辜負這份厚望。開始為中國人“量身定製”。

只不過,這些“特別”的商品,只賣給中國人,本國人想買都買不到。

本國人勿進 專供中國人

新聞報道顯示,大規模坑害中國人的現象,往往出現在中國遊客扎堆的國家。

中國人招誰惹誰了?

今年4月,西班牙查封了一家假奶粉工廠,當場繳獲8噸假奶粉。

這些假奶粉套用知名包裝,沒有任何衛生保障。雖沒有毒,但也沒有營養。食用後輕則導致營養不良,重則危害兒童的正常發育。

而最可怕的是,這些假奶粉,專門指向中國人。很可能通過華人代購,大量流向中國。

越南一些針對中國遊客的旅遊購物店中,將產自國內的乳膠產品次品、玻璃製成的“假玉石”,高價出售給赴越南旅遊的中國遊客。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這些購物店也是同樣的旅遊團套路,首先和國內的低價組團社、包機商合作並分成,其次會聘用中文導購,從銷售額中提成,一輛車的遊客購買珠寶等消費多則十多萬元人民幣,而這樣的大巴平均每天能接待10輛左右。而這些購物店的所號稱的玉石,則是廣東四會出產的最新款玻璃。

越南做乳膠購物店和翡翠購物店,分別能實現10倍和30倍的利潤。購物店只允許中國遊客進入。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黑心商家專門為導購提供“話術培訓”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中國人去的最多的國家:泰國。去年8月,泰國曾查出一樁特大假燕窩案。黑心廠家用樹膠和椰子,熬製成假燕窩,提供給芭提雅一些接待中國旅行團的餐廳。

這些餐廳和導遊勾結,將假燕窩以每份3000泰銖(約600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中國遊客。每賣出一份,導遊可以從中拿到2600泰銖(約520元人民幣)的回扣。

泰國皇家珠寶中心,這地方是專門針對中國遊客的,室內不讓拍照,拍照要罰款五千銖,而且寶石的所謂證書,看上去像那麼回事,他們的證書都是自己公司開的,都經過人工處理過的,泰國的珠寶基本沒有收藏價值,不值錢。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網上一搜也有好多網友曬出自己的被騙經歷。

皮具展示中心,去的路上導遊會告訴你,泰國最出名的就是鱷魚皮、大象皮、魚皮,去裡邊一定要買一個鱷魚皮帶,但大多價格虛高,而且牛皮通過壓花可以做成假鱷魚皮,外觀和手感都差不多,非專業人士一般看不出來。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乳膠中心進去的時候還有講解師介紹床墊和枕頭,在介紹的時候會說是天然乳膠製作,上面全都有中文。其實乳膠床墊和枕頭的要看清楚裡面含乳膠是多少,等級是多少。

價格低廉的乳膠枕頭、床墊還會危害身體健康!

去年8月,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也曾爆出,在俄羅斯當地,有大量專供中國人的首飾店。這些店平時大門緊閉,保安嚴防死守,禁止俄羅斯人進入。

而裡面首飾的價格,普通的琥珀手鍊要25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7767元),一把梳子要1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1111元),是正常價格的30倍還不止!

而在韓國,中國遊客蜂擁買韓妝的地方,假面膜,假化妝品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據《東亞日報》報道,首爾某知名化妝品店,售賣價格僅為市價五分之一的“馬油”。當然這是假貨,而針對的客戶,也是中國人。

韓國廣播公司也曾報道,在東大門、明洞等中國遊客多的地方,有大量假面膜在兜售。價格低到韓國民眾自己也被吸引。

商家卻禁止韓國人購買,並暗示這些假貨,都是專供中國遊客。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去年7月,山東海關在一名剛從韓國回來的遊客的行李中,檢查出了一個放射性嚴重超標的保健墊,超過標準值255倍。

如果連續使用這個墊一年,受到的輻射,相當於接受了上千次胸透檢查。

即便是在以文明著稱的日本,也有不少假冒化妝品,專供中國遊客。

有臺灣遊客爆料,在日本知名的“大國藥妝”購物時,買回的產品在拆包後,發現竟然有空盒子以假亂真。

還有一位遊客表示,在該店買了2包梅片,但結算時卻被算成63包。由於發現時已經離開日本,最終投訴無門。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即便是在正規的機場免稅店,也難逃被宰的命運。

去年年底,有人爆出,倫敦希思羅機場免稅店對中國顧客差別對待。原本消費滿250磅就能得到的折扣券,到了中國顧客這裡,門檻就變成了1000磅。

為什麼被“坑”的總是中國人?

一到逢年過節的,國人就常常搞出些“橫掃外國賣場”的新聞。

據商務部2018年估算,中國居民一年的境外購物,大約在2000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為82萬億元。

而在麥肯錫的《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中》,中國土豪,貢獻了全球奢侈品消費的1/3。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有些國外商家,就利用了國人對“高價”的偏愛,專向中國人高價賣貨。

日本《富士晚報》曾刊登過文章,名字就叫《如何向中國人高價銷售日本產品》。文章專教日本人,如何通過電商,向中國人高價兜售。

直接點說,就是在教日本人,如何坑到中國人更多的錢。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中國遊客日本哄搶福袋,最貴的一隻袋子,要賣到52萬元人民幣。福袋15分鐘內被搶空。

此外,無論是海淘,還是出國掃貨,中國人怕麻煩的心態,也使“假洋貨”有了可乘之機。

韓國有些地下作坊,專門針對中國遊客生產假貨。可多數國人,對此毫無抵禦能力。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據中國之聲報道“很多中國遊客,並不認為自己在韓國會買到假貨。加上語言不通,一般不會投訴。”

一些韓國銷售員表示:“中國人往往一買就買很多。”有些商家甚至直接說,“只把假貨賣給中國人,反正中國遊客也不會去投訴”。

這些假貨的外包裝,和正品一模一樣。但裡面的成分,往往重金屬嚴重超標。

但人們往往寧可認為是自己過敏,也不願相信,千里迢迢從韓國揹回的東西是假的。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韓國明洞,免稅店窗口貼著標籤:謝絕韓國人入內

毫無疑問,比起國貨,中國人更信任洋貨。

據調查,57%的中國網民,更信任海外品牌。從包包到化妝品,從電飯鍋到馬桶蓋,只要是外國的,質量總不會差。

包裝上只要印著洋文,看不懂也沒關係,這東西在國人心中,地位就直線上升。

可哪個國家都避免不了奸商。國人盲目購買洋貨的心態,不知養活了多少外國黑心作坊。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除此之外,中國怕麻煩,不懂外語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被套購傻乎乎的忽悠了幾句就要準備掏錢了,其實心裡想繼續問幾句的,畢竟咱們在國內買東西也是要聊個三五句的,可是無奈外語不好,不好意思說出口,怕說錯了,結果。。。。。。所以出國旅遊準備一個能翻譯10國外語的逸豆智能翻譯機很有必要,問材質,問價格,問優惠,購物明明白白,不怕被坑。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除了購物,美食同樣很重要,有了逸豆智能翻譯機,你可以享受當地特色美食,只需輕輕一按,0.2秒自動翻譯成外語,點餐更暢通。

不管國家面子,去韓國旅遊被歧視:“只坑中國人,他們人傻錢多”

近年來,“土豪”成了中國人的新標籤。我們的錢包鼓了,滿世界購物,卻沒有買到尊重。

一些外國奸商,做中國人的生意,賺了錢還要罵一句:人傻錢多。

中國人貢獻了全世界最高的購買力,可我們“人傻錢多”的印象,不知還會存在多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