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湮滅》中的科幻設定和同類型電影相比有哪些亮點和不足?

1084976995


最大的亮點是讓外星生物沒有了實體。

以往涉及到外星生物入侵地球的科幻片,都會把外星生物設計成兩個極端:

要麼兇猛恐怖,如《地球反擊戰》《環太平洋》等:

要麼類似人形,但科技發達,如《火星人玩轉地球》《變形金剛》等:

但無論怎麼變,外星人都是以碳基生物的原型為基礎的,無非是更高等或者更低等的生物。

但是《湮滅》第一次讓外星人沒有了實體,它只是一個似有若無的生態環境。

《湮滅》中外星生物的關鍵詞是“進化”。

在電影的一開始,就有所昭示----女主給學生講課,說:生物就是由細胞不斷分裂產生的。

“閃光”中,女科學家所說的“DNA發生了折射”,其實就是外星生物在不斷的分裂細胞和地球生物結合,以尋求最合適的結合方式。

最後女主被外星生物的DNA完美結合,也預示了未來,地球終將被外星生物盤踞。

這種設定是非常妙的。

一種更高等的生物,面對低等生物時,根本沒考慮過什麼“佔領”“滅絕”,他們只是按照生物發展的進程,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而已。

就好比人類走了10步的路,會有人擔心踩死了幾隻螞蟻嗎?


但若說不足之處的話,這部電影對人類的設定,太過於孱弱了。

很多時候是邏輯上的bug。

比如11次派軍人進入閃光都沒人活著回來,為什麼會派4個弱女子進去?

這麼大片的異象,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介入?

對於生還的女主角,為什麼就是口頭問詢?沒有深度監測?

當然這些如果硬要解釋,也解釋的通,所以並不妨礙《湮滅》成為一部不錯的好電影。


蔡小馬


做為一本有深度的科幻讀物,它設定沒有一點問題,沒有一個具象的外星怪物,更多的討論人性,人際關係,人與自然這些。但作為科幻電影,這正是它失敗的地方,沒有具象的形象,沒有好壞之分,隱晦的故事情節,符號化的畫面,對坐在電影院的觀影者來說絕對是間難受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