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生活在入海口鹹淡交接水域的海鮮更好吃?

小莊兄477


作為一個吃貨大國,我們不缺乏各種各樣吃魚的行家,他們對魚的外觀、口感、鮮度等方面的研究,可謂是到了無比透徹的地步,有資深吃魚愛好者就得出了一個精闢的結論:通常生活在入海口,鹹淡交界水域的魚會更好吃,這是為什麼呢?

簡單一句話,就是鹽度改變了魚肉的品質,許多養殖戶在實際生產中,通常也會將淡水魚的後期養殖,放在鹹水或者半鹹水中養殖,以此來改善魚肉的品質。

據研究表明,水的鹽度會影響魚肌肉中脂肪酸的組成,曾有人就做過這樣的實驗,將淡水魚養在淡水中一段時間,然後將水體的鹽度呈梯度式增高,得出來的結論是,魚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明顯減少了,膠原蛋白含量直線上升,肌肉纖維越細,肉質也越嫩了。

照這個道理,那豈不是海里的魚更好吃?

當然,水的鹽度也不是越高越好,鹽度越高,失水率就越高,產生滲透作用,淡水魚體內的水分將會流失到周圍的鹹水中,如果水分來不及補充,最終就會造成脫水、死亡。

所以,水的鹽度也存在一個合適的臨界點,而許多鹹淡交接的入海口,比如說黃河入海口,就是處在這樣一個臨界點的地方,讓淡水魚既能改善自身肉質,還能不被鹹死。

此外,這項研究還得出,鹽度可以提升魚體內遊離氨基酸、IMP、無機離子含量的結論,這些物質的增加,對魚肉鮮味和甜味的提升,都起到了作用。

以上都是比較正經的科普,然而,有些不正經的小夥伴的結論是:

泡一會,再醃一會,當然更好吃啦,額…好像這句話也沒什麼太大的毛病吧?


找靚機科普君


舉幾個例子證明一下本論題:

長江入海口,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魨,還有大閘蟹
珠江入海口,有疊石蠔和沙井蠔、風鱔、中華海鯰、黃眉頭、金鼓魚等
黃河也有刀魚俗稱黃河刀(基本絕跡)
最常見的的三文魚、鱸魚、生蠔(牡蠣)、蟶子、文蛤其實都屬於入海口種群。

原因自然跟鹹淡水的交接有關係啦。水產動物的肉質跟鹽度、水溫等水質條件、季節、養殖模式及一些生物因子等有很大關係。在入海口變化的不只鹽分,還有食物和水流。對口感的影響上,鹽分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食物和環境水流。

首先看鹽分。水產養殖實驗表明,如果把在淡水中生長的魚放到一度研讀的水中養殖,該魚肌肉中的脂肪含量顯著減少,膠原蛋白含量增加,肌纖維變細,從而使魚的肉質變嫩。

其次看食物。入海口河流會帶來大量淡水生物,小魚小蝦水藻等由於不能適應海水鹽分,會努力向淡水水域遊。同時,入海口也有海洋環境中的食物,所以入海口的食物非常豐盛,這些魚蝦吃的好,所以肉質自然更營養美味。

再看水流。水深則流緩,與深海水域不同,入海口水體交匯,水流複雜,水流會將魚帶到深海(鹽分更高的非舒適區),因而入海口的魚為了生存會努力迴游,運動量更大,肌肉更緊實,口感更好。


市井覓食記


平時我自制吃魚就比較喜歡吃鱸魚,黃魚等這類的,因為這些魚類製作簡單都覺得美味,基本上就是清蒸就好了,當然我也喜歡吃水煮魚,酸菜魚和酸湯魚。口味重,很開胃。但是其實卻是是入海口的魚比較好吃。

首先講講,淡水魚 和海魚的大概區別:

1:淡水魚富含油脂,肉質細膩,入口呈絨狀,雖然香,但是有土腥味。淡水魚很適合用來煎炸,煮等,特別像草魚,鯉魚等做水煮魚之類放比較多調料的。這樣才能吃不出魚的土腥味。

2:深海魚:鮮,富含水分,肉質緊實,呈蒜瓣狀,但是腥氣太重。深海海魚比較適合用來生吃。

3::入海口鹹淡交接的水域裡的魚肉集鮮香為一體,肉質細嫩多汁,同時又沒有淡水魚那麼重的土味和海魚的腥味,所以說是最好吃的。這種魚很適合用來熬湯,或者清蒸,不需要放太多調料味道都會很好。比如鱸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