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此話的本意究竟是啥意思?

道者12姜華遠


[大笑][大笑]道德經,是一部生命覺醒的書,不可單純的作為歷史,政治甚至陰謀類的書來說。

寵辱若驚,是因為吾之有身,身即是自我,說的是自我重的人,會十分在意寵辱。這裡也契合了佛家的修行之道。

若吾無身,則吾有何患。若一個人可以消除自我,則可寵辱不驚。消除自我者,心懷天下者,我即天下,天下即我,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則可以天下託之。


船長885


一、關於古籍的“本意”,先多說兩句。

習慣了教科書和標準答案的人,會總覺得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古人說過的話都有一個固定的意思,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對於中國古代的典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儒家經典,也包括道家經典等,因為離我們太遠了,我們能夠辨析出一些基本的意思,但從闡釋其中的“微言大義”而言,並沒有一個本質上的、不變的、固定的“古人的本意”等著我們去認識。這不僅因為已經無法得到所謂的“本意”,更是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本意”。
一代有一代之學術,對於這些古人的語錄,也一代有一代的解釋,這些解釋只要基於正確的語言文字訓詁知識,不是像于丹那種亂說的,都可以作為一家之言來看。

二、《老子》這句話,是一種政治哲學的表達

我看有的答友已經指出,這句話是給君王的教導,這是比較正確的。司馬遷寫《史記》,老子韓非同列,這是因為老子的思想的確與法家有很多接近之處,而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帶有強烈政治性的,與莊子差別很大。
這句話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看一下原句: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身於天下,若可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這句話在不同的老子的版本里,有不少出入,比如有的版本就沒有“寵為上”這三個字,但這些細節我們現在暫不討論,只說大處。

這幾句話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不應寵辱若驚,不應貴大患若身。
寵辱若驚很好理解,就是對得失寵辱都很在意,但這句話只是鋪墊,重點在下一句。


貴大患若身,有一些晦澀,我們不妨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身,就是身體,引申為自己、個體;大患,就是極大的壞處;貴,這裡是動詞,就是重視、以……為寶貴。
連起來就是:把遭遇大的壞事,像寶貴自己的身體一樣重視。
引申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很寶貴,對吧,那麼遭遇到一些壞事,就會非常鬱悶痛苦,就好像自己的身體遭受了極大的損害一樣痛苦。
有很多人平時看上去很有能力,遭遇到挫折,一蹶不振,說的就是這種人。

所以,老子才說,為什麼這些人這麼在乎這些事情呢?(老百姓會說:那就別在乎這些事情啦。)老子卻說:非也,不是因為這些事本身,根源是你太在乎自己的身體。你要是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在乎,那麼天底下還能有讓你在乎的事情嗎?還能在乎那些“貴身”一樣的“大患”嗎?

意思是不是一下就通達了起來?老子釜底抽薪,並不是教育你要如何如何對待外物,而是要如何如何對待自己,說白了,就是無我、捨身。

三、政治的微言大義

於是,從“無身”“無我”這樣的境界,一下子就直擊到了政治的微言大義。

老子所說的政治,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官僚機構裡的升降沉浮,而是一種“元政治”,就是政治的本質。因此,要想取得這種政治的成果,就要做到“無身”。於是,在這則語錄的最後兩句,他解釋了這一點何以實現。

不論是“貴”,還是“愛”,都是將“身”與“天下”聯繫了起來。上文的“無身”,並不是虛無,而是將天下看做己身,將己身昇華為天下,身體之無,化作天下之有。

說起來很玄吧,說的再透徹一點,並不是儒家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也不是佛家的那種“捨身為天下人”的精神。

我們一定要清楚,這裡的前提是“無身”,既然“身”已經與“天下”等同,那麼,無身就是無天下。換言之,“得天下”的政治之道,是將天下看做無,心中沒有天下,不在意天下,不念想天下,不以天下為己任……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天下。


danyboy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解釋:無論受寵受辱都很驚慌,重視大的禍患如其禍患將降臨自身。

理由:合乎身體的概念變化。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前兩句。是本章主線。本章寫道: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翻譯:什麼叫貴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這樣重視大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視為己有的身體,等到我沒有這個概念的身體時,我還有什麼大的禍患呢?

本章接著寫道:故貴身於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解釋:所以重視自己身體如天下人身體的人,若是這樣可以把天下寄於他。像愛養自己一樣愛養無下人的人,若是這樣可從把天下託付於他。

重視大的禍患如其禍患將降臨自身的解讀,對於有我之身、無我之身、我身屬於天下人之身,都是講得通的。

無我之身,我身屬於天下人之身,均屬於人道;無我又無天下人之身屬於道。

貴大患若身的另解:

另解不一,這裡只講其一。有人說:“貴大患若身”原文是“畏大患至身”。若是這樣,這句話就很直白了。對此原文無從考證,不令人信服。


認樸明心


明白了什麼是“受寵若驚”(寵辱若驚),然後結合老子對待生活的消極待“變”的思想,這句話的理解也差不多了(不爭就是爭)。

《道德經》主張無為,視一切寵辱(提拔,重用,獎勵,榮耀)為“大病”在身,唯恐避之不得。老子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和進取。它認為幼小的東西雖然柔弱,但能從柔弱中壯大;相反,等到壯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嬰兒生命力最強)。它認為對待生活也是這樣。三十章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說,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會使它早日結束它的生命(超級大國,一個解體,一個走下坡路,就是這個道理)。四十二章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它認為最好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而不會轉堅強,不但可避免走向死亡的結局,且能戰勝強者(老子不主張“逆襲”,而主張“韜光養晦”,不為“天下先”)。七十八章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因而二十二章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舊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教人向柔弱的水學習。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二十八章說:“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二十二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雖知雄強,卻安於柔雌;雖知什麼是光榮,卻安於卑辱;雖知什麼是光彩,卻安於闇昧。它以不爭之爭來保全自己。


閒看秋風999


文章來源於我寫的公共號《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成語“受寵若驚”的意思是指人們得到意外的寵愛或賞識而高興、驚喜。現在通常比喻人們在得到某種物質或精神的獎勵後那種高興而又忐忑的心情。受寵若驚的出處在哪裡?本義是什麼?原來“受寵若驚”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此章有託身言志,借物喻人之意。老子認為人生要寵辱若驚,後來寵辱若驚就演化成受寵若驚了。我們現在一直倡行寵辱不驚,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寵辱不驚,淡定如山,平靜如水,淡泊高遠的程度。

“寵為下”是老子說的還是後人修改的?

老子開門見山,直接拋出此章的中心論點:“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了兩層意思,一是“寵辱若驚”,二是“貴大患若身”。接下來,老子對什麼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若身進行了具體解釋。

老子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為什麼認為寵為下?老子認為寵為下是想表達什麼意思?《說文》裡解釋“寵”為豢養在家的蛇類動物,寵的常用搭配是“寵愛”。由此可見,寵不是貶義詞,但是,在老子的詞典裡寵卻成為不折不扣的貶義詞。這是本樞不能理解的地方,參考幾種版本後知道,歷代學者對於這個詞有分歧。《河上公章句》寫作“辱為下”,北宋道家的代表人物陳景元的註釋本寫作“寵為上,辱為下”。老子最初的原文已無從考據,此句是否經過後人增減、修改不得而知,我們現在學習時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擱置存疑,抓住主幹問題。

寵辱若驚是提醒人們要“慎獨”

歷代學者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從君臣關係、地位懸殊的上下級關係的角度上解讀“寵為下”,說服力不太強。如臺灣大學教授陳鼓應認為得寵是不光榮的、卑下的事情;明代大和尚釋德清認為,寵乃下賤之事也,君愛之以為寵。既然這樣,如何解釋中國歷史上各個層級的王公大臣爭相邀寵的事件呢?如何理解現代社會下級費盡心機地獲取上級的賞識呢?如何理解同時代的孔子說的“事君以禮,人以為讒矣(大意是用禮數對待君主,別人認為是諂媚)”內涵呢?

本樞認為,老子提出寵辱若驚的觀點是正確的。受寵要驚,失寵也要驚;受辱要驚,失辱也要驚。有讀者可能會不屑一顧,這是什麼觀點,寵也驚辱也驚,得也驚失也驚。其實,這正是儒家倡行的“慎獨”的修身思想。

《中庸》提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說,君子修身要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有人沒人一個樣,時刻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也正是老子提出的“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的精髓所在,好似美味佳餚雖分屬儒道兩家,味道卻是相同的。

老子提倡寵辱若驚,在某種程度上是提倡做人、做事要謹言慎行。寵幸來了,要如履薄冰,不可忘乎所以。羞辱來了,要理性對待,時時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正確即時時省察自身。不要自暴自棄,麻木不仁,要“驚”字當頭,“警”字在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朝失意株連九族的例子歷朝歷代數不勝數。縱觀歷史,受寵的大臣、嬪妃少有人終身受寵,除非是能夠在適當時刻全身而退的明智人。這才是老子提出寵辱若驚的深遠內涵。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寵和辱,其實是度的把握。


本樞


要真正讀懂老子,必需首先把其言中的每個字的字意弄清楚,這是關鍵的第一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此句中若驚身三個字為關鍵字,若是同樣或似的字意,驚是驚醒反思的字意,身是與人身相連的人的行為的字意。明白了此三字的字意,老子此句話的本意就應為受到尊崇或侮辱同樣要驚醒反思自己的言行,似看重大的禍患那樣看重自己的一言一行。這無疑在告誡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謹言慎行,時常驚醒反思自己的言行,因禍患潛伏在言行之中,要及時發現自己的過錯與不足並予以改正與補齊,不要被光環遮住了眼睛。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老子此句話,發有關書頁供比對參考。







道者12姜華遠


讀懂道德經的套路再簡單不過,就是用謎底無為去套有關常道章節的謎面。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不管是寵還是辱,都是不吉,一旦發生必須要重視,就像你身體惹患上了大疾一樣。

為什麼?因為寵或辱來了顯然證明你有為了,不管做對得寵或做錯得辱。如果你無為怎麼會有寵、辱呢?老子的對人無為是絕對的、出世的,這一點往往被讀者忽略,而且此地的寵辱不是指禍福相倚互轉的意思。


Lauzi


你段章取意了吧!一個人的思想是需要一生的不斷升化而形成,何況一句話又說明了什麼?不要猜麼聖意好不?!後面的話你又想到了什麼,一個人到了忘我,而心繫天下之人,才是智慧之道理智真理之道的智者。!


法度之家


老子這句話其實很好懂,就是一般人很重視虛名,寵辱皆是虛名,但寵得到了怕失去,心驚膽顫。辱,屈居人下,太在意,驚懼憤懣。其實這些對人的身體來說都不重要,值得重視的是疾病纏身,拿著幾十上百億,得了癌症,錢有鳥用。所以重視愛惜身體是根本,對於君王來說,天下就是身體,只有象愛惜身體一樣愛護天下,才配做君王,才可託付天下。不要太在乎別人說你是強國還是弱國,國泰民安才是第一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