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從“林黛玉拋父進京”看古代“母親”在女孩子婚嫁問題上的重要性

說到婚姻問題,從古至今都講究“門當戶對”。一般來說,門當戶對自然強調的是家族的社會地位。在古代,一個家族的社會地位如何,基本上是由家族裡的男性決定的(皇室宗族外戚另當別論)。但是,女孩子婚配的時候,對方除了要看父親的身份地位,母親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從“林黛玉拋父進京”看古代“母親”在女孩子婚嫁問題上的重要性

《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寫道: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偏又於去歲死了。雖有幾房姬妾,奈他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且又見他聰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讀書識得幾個字,不過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這一段文字很清楚的交代了林如海只有黛玉這一個孩子,林如海對其愛如珍寶。

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賈敏去世之後,賈母派人去接黛玉進京。文中寫道:那女學生黛玉,身體方愈,原不忍棄父而往,無奈他外祖母致意務去,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雲不往?”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隨了奶孃及榮府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隻船,帶兩個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從“林黛玉拋父進京”看古代“母親”在女孩子婚嫁問題上的重要性

賈敏去世之後,林如海又不願意續絃,原本應該和唯一的女兒林黛玉相依為命才對,為什麼要讓黛玉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呢?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賈敏死後,林黛玉親母教養,這才是林如海的顧盼之憂。若無母親教導,林黛玉以後嫁人就成了大問題。所以,林如海才忍痛把年幼又多病的黛玉送到賈府,讓外祖母代為教養。

在那個時代的大戶人家,女孩子的婚姻是為家族利益服務的,是家族換取政治資本的籌碼。在賈府,女孩子都是賈母親自教養的。先有金尊玉貴的賈敏,再有選入宮中作了女史又封妃的元春,再後來迎春、探春、惜春也養在賈母身邊。賈敏是賈母的女兒,不用說應該由賈母親自教養。元春是有母親王夫人的,為什麼要由賈母教養呢?因為賈母是史侯家的千金,教育出來的賈敏又是那樣的優秀,教育水平甩了王夫人好幾條街。迎春、探春都是庶出,惜春母親早逝,為了以後攀親的時候能夠攀上更好的人家,自然要給她們養在身份地位、教育水平都是一流的賈母身邊。

從“林黛玉拋父進京”看古代“母親”在女孩子婚嫁問題上的重要性

舊時代的庶子女只能認嫡母為母親,《紅樓夢》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探春說“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都檢點”,這裡的“舅舅”正是嫡母王夫人的兄弟。生母趙姨娘是妾室,是奴才,她的兄弟趙國基也只能是奴才。探春理家的時候,趙姨娘給探春沒臉,探春哭訴“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還非要三天兩頭翻出來”。王熙鳳也說探春“可惜沒託生在太太的肚子裡,不知道將來哪個挑正庶的誤了,哪個不挑正庶的得了去”。不論探春的母親是誰,父親都是賈政,探春本身的人品才學也沒變,就因為“不是太太生的”,攀親的時候就矮了一截。探春努力親近嫡母王夫人,為的就是一個養在嫡母身邊,被嫡母親自教養,將來攀親的時候可以有一個“視同嫡出”的身份。所以,賈母把這些女孩子都養在自己身邊,為的就是將來攀親的時候有更好的選擇。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女不教,孃的錯。女孩子的教育問題,母親要承擔主要責任。父親的身份地位,決定了女孩子的出身,母親的身份地位,關係到女孩子的教養。有一個出身高貴的母親,無疑讓女孩子在婚姻問題上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