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中國書法的“世界語”表述 一一評李元博《書法美學解析》之五

中國書法的"世界語"表述 一一評李元博《書法美學解析》之五

屠呦呦因成功提取到青蒿素的元素成分,使模糊經驗性的中草藥成為科學形式的分子式而被用於治療瘧疾,挽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李元博先生所著《書法美學解析》在對書法美學的實際闡釋方面具有類似的情形,儘管藝術與醫藥科學有很大的區別,但在思維方式上卻有著本質上的一致性。

嚴格地講,中國書法與中醫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是民族性的,可同時也應該是世界性的。就象人類是從家庭、氏族、民族(或國家)再到全人類(世界)一樣,國家、民族,相對於世界和全人類,還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進行時。儘管人們一直都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這個說法只是從世界性的個別特殊性方面認識問題的。相對於全球和人類,國家、民族究竟是一種有侷限性、低一層次的概念。包括中國書法在內的民族性創造和成果只有用全人類的科學思維方式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並被整個人類所明白、所接受,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意義。

從人類發展歷程看,農業社會是保守的經驗性的封閉社會,工業化開啟的現代社會,特別是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是科學的、開放的、全球一體的互動時代。封閉的農業社會所產生的民族性文明成果必須接受一體化的人類思維的升級進步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才能成為全人類的文明成果。象屠呦呦把中藥提升為分子式一樣,中國書法也只有用人類科學層面的認識加以科學闡釋和說明,才能使其真正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而走向世界。

李元博先生所著的《書法美學解析》一書,做的正是這個事情。面對浩翰如煙的傳統書論,他拿起黑格爾美學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武器,客觀辯證地進行辨析,使書法這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經過人類科學思維方式的洗禮,拋棄掉農業社會封閉、保守的感性經驗成分,諸如"自然象本"、"地方天圓"等觀點,從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內容與形式的哲學高度,從書法產生、發展的客觀過程中析理出書法藝術的源泉、書法藝術的本質和規律,人與書法的根本關係等一系列書法美學範疇,從對書法藝術的美學認知和關於書如其人兩個基本方面完成了他以人的主體精神與書法的本質內涵以及審美特質為主線的書法美學解析,並形成一整套自成體系又自圓其說的書法美學體系。

李元博書法美學解析的成功實現,完成了他用"世界語"描繪中華文化奇葩一一書法的歷史擔當,這不僅是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也標誌著當代中國書法美學研究.從零碎經驗上升到系統科學層面,這是尤其值得慶幸的。

(作者為陝西省公安廳新聞辦副主任、原《陝西公安》雜誌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