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迴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因在網上發帖稱“鴻毛藥酒是毒藥”(注:原文將“鴻茅”寫作了“鴻毛”),廣州醫生譚秦東遭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警方跨省抓捕,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之後,涼城警方發佈通報稱,對譚秦東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系因其行為“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並表示“目前案件已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該事件表態。17日,公安部及內蒙古檢方也相繼表態,至今輿論持續發酵。據新浪微輿情大數據平臺統計,4月13日至17日期間,全網相關“鴻茅藥酒”信息量達30.2萬條,熱度值最高峰達17.87。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事件形成兩大輿論高峰 敏感信息佔比達94%

從信息走勢圖來看,該事件在傳播過程中形成兩個較為明顯的輿論高峰。經分析,@澎湃新聞 13日晚發佈題為《廣州醫生髮帖稱“鴻毛藥酒是毒藥”,涉損害商譽被跨省抓捕》的微博頭條文章,引發網民探討,該文至今閱讀量已達911萬。資深媒體人@王志安 發佈微博,稱“我轉一篇質疑鴻茅藥酒的文章,看看我會不會被跨省”,網絡討論持續。14日,醫療醫藥領域媒體@丁香園 、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卓誠@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等媒體和自媒體賬號相繼發聲表示質疑,全網信息量陡增,形成第一輪輿論高峰。隨即,@新京報 、@頭條新聞 等多家媒體跟蹤報道,知名法律博主@法山叔 、@湖南律師劉成成 等法律博主參與事件討論,涼城警方官方回應,15日再形成一輪輿論高峰。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從敏感信息佔比來看,該事件的敏感信息佔比高達94.69%。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通過梳理發現,該事件之所以引發持續高度關注,輿論的關注點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追問一:正常推廣還是虛假宣傳?

據新京報報道,從公開信息來看,鴻茅藥酒長期被當地政府當做一張地方名片。鴻茅藥酒官網顯示,2017年6月29日,鴻茅藥酒正式入選“國家品牌計劃”。

隨著輿論發酵,在納稅大戶、地方名片的另一面,是公眾關於虛假宣傳、違法廣告的質疑,鴻茅藥酒近年來的負面報道也被人們深挖。

有媒體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鴻茅藥酒已經被江蘇、遼寧、山西、湖北等25個省市級食藥監部門通報,違法次數多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

通過網絡傳播熱度指數看,網絡上相關鴻茅藥酒正面推廣的討論熱度指數為0.25;而相關鴻茅藥酒涉嫌虛假宣傳、違法廣告的討論熱度指數則高達2.5。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追問二:民事糾紛還是刑事案件?

有媒體分析,當企業認為自己利益受到損害,企業有權向有關部門進行控告,但是向法院提起訴訟和向所在地警方報案所導致的後果是非常不同的。在本次事件中,企業認為醫生的帖文損害了自家利益,向法院訴訟要求主持公道,這是民事訴訟。而向警方報案的後果,則是要利用公權力去追究公民的刑事責任。那麼,輿論爭議的第二個問題來了:公權力以追究刑事責任的方式介入,是否有足夠充分的法律依據?

知名法律博主@法山叔 就在微博中表示:“在司法實踐中,侵害商譽罪適用極少,多為不同的企業主體之間出於商業目的互相傾軋時手中握有的武器,像這種直接將大刀和長矛對準自然人的情況,極為少見(反正我是沒檢索到)”,此外,“像這種因一篇公眾號文章就重拳出擊、跨省追捕的情況,屬於缺乏公關常識,我也是活久見。”

中國長安網官方微信“長安劍”中就發文指出,人們之所以紛紛質疑,正是因為輿論在不對等中體驗到了失衡感:一個不對等是“鴻茅藥酒”身負兩千餘違法違規仍然進行著驚人的規模增長,與譚秦東“只是在網上發個帖”就遭遇了從北疆南下的“跨省抓捕”;另一個不對等是“鴻茅藥酒”聲稱遭受的140萬經濟損失,對比之下網帖不過2075次的點擊量。

關於跨省抓捕,光明網發表評論文章《醫生吐槽藥酒遭跨省抓捕:警惕民事糾紛刑事化》。文中表示:“說到底,醫生吐槽藥酒遭跨省抓捕,有太多疑點需要被正視和解答,以解公眾之惑。而對於箇中可能存在的‘民事糾紛刑事化’問題,更要重視,畢竟,‘民事糾紛刑事化’的另一面就是不嚴格按照法律辦事,這也跟權力謙抑的原則相悖,也會傷害法治本身。對此傾向,必須嚴防,而不可容其蔓延和抬頭。”

追問三:企業商譽還是言論權利?

在此事件中,究竟是譚秦東的言行侵害了企業商譽,還是涼山警方干涉了譚秦東合法的言論權利,成為輿論場上的又一關注點。

知名法律博主@湖南律師劉成成 在微博中表示:侵害商譽罪本身是為了防止商事主體之間不正當競爭,通過捏造、偽造事實的手段來降低同行的聲譽。因此,其犯罪構成的主體要件,在司法實踐中通常是商譽主體的競爭對手或新聞、報刊、電視臺等媒介。此次事件中,“譚秦東一個廣州醫生,出於義憤發了點沒利益相關的文章,就將其入罪,從主體上來看,這很不合理。很顯然,本案是有針對性的打擊、報復”。

有媒體表示,“在譚秦東案中,並不存在企業商譽與言論權利並存的矛盾”。如果譚秦東發佈帖子的行為確屬故意捏造、散佈損害“鴻茅藥酒”商譽的虛偽事實,則其自應當為自己的違法行為付出代價。反之,如果“鴻茅藥酒”在自身經營中存在漠視法律之處,則譚秦東基於確有依據的事實做出評論,則屬無可厚非。

4月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該事件表態,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同時,已組織有關專家對鴻茅藥酒由非處方藥轉化為處方藥進行論證。

追問四:官方回應為何要關閉評論?

一般情況下,網民熱議的焦點事件,隨著權威信息發佈,熱度就會開始降溫。4月15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公安局官方微博@涼城縣公安局 回應,不但未能平息公眾議論,消除公眾疑慮,反而因關閉該條微博的評論而加重了次生輿情,由大V參與轉發引來公眾更多質疑,網友紛紛轉發過程中直呼“開個評論嘛”。通過@微分析 對該條微博進行分析發現,該條微博轉評內容敏感佔比超一半。這一隻能觀看不能評論的回應方式,形成該事件傳播中又一個輿論“不對等”。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醫生吐槽鴻茅藥酒遭跨省抓捕 警方回應後引發輿論場四大追問

4月17日,公安部回應“鴻茅藥酒”事件,表示“公安部高度重視,立即啟動相關執法監督程序,已責成內蒙古公安機關依法開展核查工作,加強執法監督,確保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理,相關工作正在抓緊依法推進中。”

而內蒙古檢方也於當日通過官方公號發聲,提出“目前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並變更強制措施。”

4月17日18時許,譚秦東已被取保候審。對於事件未來的走向,你如何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