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有個常用成語叫“煢煢孑立”,“煢”和“孑”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會遇到一些比較常見但是又很難讀的成語,比方說沆瀣一氣,縱橫捭闔,越俎代庖。這類成語都帶有生僻字,一不小心就會讀錯,但是又很常用,所以經常出現在各種各樣的考試裡。在這些難讀又常用的成語裡,“煢煢孑立”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這個四字成語有三個字都是生僻字,可能仍然有不少人不會讀這個成語。

那麼“煢煢孑立”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成語的讀法是“qiong2 qiong2 jie2 li4”,意思是獨身一人,非常孤單。這個成語出自一篇著名的古文《陳情表》,這篇《陳情表》在有的省份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

有個常用成語叫“煢煢孑立”,“煢”和“孑”到底是什麼意思?

《陳情表》的作者叫李密,不是瓦崗寨的那個李密,這個李密是三國後期蜀國的一個官員。李密從小愛讀書,學識淵博,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同學,他們的老師是當時的文化大V譙周。

李密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孝順。李密從小喪父,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所以對祖母非常孝順。李密的孝在國際上都是出了名的,吳國人都知道。有一次李密代表蜀國出使吳國,當時孫權和吳國大臣們在討論一個道義上的問題:身為一個男孩,到底是當哥哥好,還是當弟弟好。大部分人都說當弟弟好,列出一堆理由。輪到李密時,李密說想當哥哥,孫權問他為何,李密的回答很簡單:因為身為哥哥,就有更大的責任、更多的時間去照顧父母。從此李密的孝行傳遍吳國。

李密這麼說不是在裝,李密確實是這麼做的。後來鄧艾滅蜀,因為久仰李密大名,想邀請李密做官,但被李密拒絕了,理由是要贍養祖母。這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因為對於當時有理想和追求的知識分子來說,大家對名聲、氣節看得很重,身為一個蜀漢人,蜀漢剛剛滅亡就跳槽去別的地方,這種事確實很low,節操掉一地,所以不願做。再加上李密確實是個非常孝順的人,這個藉口正好一舉兩得。

然而鄧艾好對付,皇帝就不好對付了。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三國後,也點名讓李密來朝廷裡做官。司馬炎主動請李密做官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一方面收買知識分子,籠絡人心,一方面宣揚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綱領,李密就是當時孝的代表。李密身為蜀漢人,不願為魏效力,當然也不願為晉效力,所以謝絕了。這下司馬炎就火了,說李密竟然如此傲慢,敢違抗聖旨,要求李密速度來,不然下獄查辦。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李密寫出了千古名篇《陳情表》。這篇文章主要就是陳述了自己如何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的,歌頌了祖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表達了自己要好好贍養祖母的孝敬之心,委婉地拒絕做官。文章寫得很感人,比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比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等等。司馬炎讀了這篇文章後很受感動,收回了要求李密做官的命令,還派僕人到李密家幫助照顧祖母。

有個常用成語叫“煢煢孑立”,“煢”和“孑”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篇文章開頭回憶小時候的困難生活時,李密說:“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話的意思就是小時候孤苦伶仃,外面沒親戚,家裡沒童僕,只能跟自己的影子作伴。

這就是“煢煢孑立”和“形影相弔”這兩個成語的出處,都是孤單的意思。“形影相弔”好讀也好懂,但“煢煢孑立”就很生僻了。那麼“煢”和“孑”這兩個生僻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煢”這個字,其實是“營”的上半部分加上“迅”的右邊部分,其實它就是一個形聲字,聲從營,形從迅。“迅”字最早寫作“卂”,也就是隻有右半邊,它的字形像一隻飛得很快的鳥,所以繁體字“飛”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創造的。它的意思就是鳥迴旋著飛。在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裡,“煢”的第一個意思就是鳥迴旋著飛。

有個常用成語叫“煢煢孑立”,“煢”和“孑”到底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

可能鳥迴旋著飛很孤獨吧,所以它的第二個意思就是孤獨,《詩經》裡有句詩說:“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就是這個意思。我是這麼猜的,如果不是因為孤獨,鳥兒為什麼要回旋著飛不停呢。

再看“孑”字,這個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失去了右臂、只有左臂的人。在《說文解字》裡,“孑”的意思就是“無右臂也”。

本來左臂和右臂都是一起出現的,現在沒有右臂了,左臂就很孤單了,所以“孑”字也就有了孤單的意思。漢代散文家張衡《思玄賦》裡有句話:“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這句話裡剛好包含了“煢煢孑立”四個字,不知道李密是不是在讀過這篇文章後,提取了這個成語出來。

一個漢字,從字形引出含義,由含義凝結出成語,不得不說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