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2008年的時候,為什麼俄羅斯不趁戰爭顛覆格魯吉亞政權,從而達到高加索地區長久穩定?

用戶3629455405


實質上2008年的俄格戰爭還只是烈度極其有限的衝突。從嚴格意義上講,甚至都很難稱其為戰爭。

俄格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格魯吉亞內部的親俄勢力。時至今日,格魯吉亞內部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地區仍處在半獨立半自治的狀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少數國家承認了其獨立地區,但國際社會的主流還沒有將其視為獨立國家。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地區的分裂行徑自然遭到格魯吉亞政府的遏制,彼此間的關係相關緊張。2008年前後的格魯吉亞政府忍無可忍,計劃使用武力鎮壓上述地區的分裂勢力動武,維護國家統一。2008年8月8日,格魯吉亞政府正式對南奧塞梯地區動武,但俄羅斯沒有旁觀,而是迅速出手進攻格魯吉亞政府軍。僅用五天,俄羅斯就實現了軍事上的絕對勝利,不久後就撤離了格魯吉亞。這場國際衝突暫時偃旗息鼓。

俄羅斯沒有趁機徹底顛覆格魯吉亞是因為這場小型國際衝突已經實現了其一部分國際戰略目標,格魯吉亞政府被迫只能暫時保持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地區的現狀,親俄勢力可以繼續發展壯大。同時,俄格戰爭也打破了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美夢,俄羅斯可以在短時間內抵制北約向高加索地區滲透擴張的勢頭。當然,這場戰爭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俄羅斯軍隊的戰鬥力。戰爭期間的俄羅斯軍隊不斷出現的大國不應該出現的軍事問題,表明其軍事實力處在下降的過程中。


琺大庶吉士


其實對俄羅斯來說,顛覆了格魯吉亞政權反倒不利於高加索地區的穩定。雖然冷戰之後,俄羅斯受北約的擠壓,非常的憋屈,看看這次克里米亞危機就知道,普京也是忍不可忍。但是高加索地區去沒有完全被俄羅斯所佔有,看看俄羅斯的地圖就知道,黑海沿岸也是俄羅斯的一個邊界,什麼意思呢?在奧斯曼帝國興盛的時候,黑海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包括克里米亞半島也曾是穆斯林的汗國,高加索也是如此,有好幾個穆斯林的汗國。高加索多山的地形使任何一個大國都難以將其征服,因此,高加索地區一直扮演著大國“隔離帶”的角色。2008年的俄格衝突,雖然不是偶然事件,但是俄羅斯選擇在奧運會開幕的期間動手,也是在鑽空子,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教訓一下薩卡什維利就達到目標了。
俄軍要征服這個國家,可能面臨來自北約的反制,加速這一地區進入美國陣營的步伐,從戰略上來說是得不償失。即便是能夠佔領這個國家,也要撤軍,滅國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了。因為薩卡什維利比較能作,美國對俄羅斯的動武也是保持了節制,如果是征服格魯吉亞的話,可能帶來的是美俄的尖銳的對立。
對俄羅斯來說,高加索地區也是恐怖主義的輸入的地帶,俄羅斯為了穩定南翼的安全,也是煞費苦心,如果帶來一個反抗俄羅斯的組織,無異於阿富汗悲劇的重現。普京玩的還是有限戰爭,俄格衝突、克里米亞危機、敘利亞戰爭都是如此。

孫興傑


簡單說兩句吧。

俄羅斯就沒有打算全面佔領格魯吉亞,普京是睿智的領導人,全面佔領敘利亞對俄羅斯弊端更大,曾經的阿富汗作為帝國的墳場,英國、蘇聯、美國都曾鎩羽而歸。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侵佔他國要面臨惡劣的國際環境。


2008年8月8日爆發的俄格戰爭,格魯吉亞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發兵南奧塞梯,反應迅速的普京政府立刻採取行動,俄軍介入。俄羅斯憑藉其自身強大的國力,碾壓格魯吉亞。可俄羅斯見好就收,打殘格魯吉亞軍隊後,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共和國宣告獨立,俄羅斯迅速承認,與之簽訂同盟互助性條約,裝備精良的俄軍進入,形成既定現實,格魯吉亞與西方國家無可奈何。

西方除了痛斥俄羅斯“以大欺小”,進行有限經濟制裁,也拿不出其他切實可行的對策(行動),沒過多久便不了了之。現今,歐洲也罷,美國也罷,誰還記得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烏克蘭亂局也有幾年了,也“慢慢”被人們遺忘。



本世紀初,普京(政府)對內需要平定車臣叛亂,圍剿車臣恐怖組織。還得打擊國內經濟寡頭,保持國家經濟平穩增長,俄羅斯(普京)沒有過多時間(能力)去幹預格魯吉亞內政。俄羅斯雖然接替了蘇聯的衣缽,可畢竟實力大不如以前,普京正帶著俄羅斯迴歸大國地位。保持了南奧塞梯作為俄在南高加索地區的戰略支點就足夠了。




再者,高加索地區本身就比較不安定,俄羅斯若全面佔領必將引起全面反彈,得不償失。

權衡利弊之後,俄羅斯見好就收,打的格魯吉亞沒脾氣,西方也沒辦法。

另一方面,俄格戰爭暴露了俄軍不足,戰後,普京加速了俄軍的現代化改革。


past穎甜


格魯吉亞是北約爭奪中亞油氣資源的重要通道,因此一直是北約與俄羅斯博弈的焦點,其中2008年俄格戰爭的爆發更是雙方矛盾激化重要標誌。此後,格魯吉亞不斷加強和美國軍事合作,至少在表面上看它是親美的。據新華社2017年11月報道,美國防長馬蒂斯會見來訪格魯吉亞防長列萬·伊佐里亞時就明確指出,美國將繼續在聯合演習、訓練與裝備供應等方面全面支持格。

從2005年開始,美國對格展開《外國購買武器撥款計劃》、《外國專家培訓計劃》和《維持穩定行動》計劃,十餘年間共向其投入13億美元(公開數字統計)。此外,俄特工機關2009年11月透露:根據已掌握情況,美國已經在1年左右時間內向格提供超過1億美元武器,包括“愛國者3”防空導彈、“毒刺”和“針3”便攜式防空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等。

很顯然,格魯吉亞已經站在與俄羅斯的對立面上。但俄羅斯並沒有在俄格戰爭徹底剷除這顆“毒瘤”,因則就是“沒必要”。許多專家都將所謂“玫瑰革命”看作是格魯吉亞政治轉向,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外界並不瞭解當地特殊性。

前駐俄羅斯大使李鳳林曾歷任包括格魯吉亞在內諸多高加索、中亞及東歐國家大使,常駐中亞數十年。他在2019年人民大學舉辦的“歐亞大講堂”中亞問題專屬報告會中指出:當前很多學者對中亞國家研究都浮於表面,並沒有深入瞭解當地國家的具體政治形式。比如格魯吉亞(廣義的中亞包括格魯吉亞),外界通常認為它已經是一個親美國家,但很多人無法想象,即使在俄格戰爭期間,格魯吉亞的強力部門依然和俄羅斯保持順暢溝通。

為此,李大使還舉出案例。他在大使任上時曾有一次與格安全部門及軍隊幾名高級人員吃飯,席間有人提出對南奧塞梯地區局勢擔憂,認為應當和格魯吉亞高層商議。但在場的安全高官非常不屑地指出:與其如此還不如直接和普京聯繫。後李大使得知,格魯吉亞包括軍隊在內的強力部門高層要麼是“克格勃”時代的系統內人員,要麼是有過俄羅斯培訓的背景,所以他們與俄相關部門可以直接聯繫,甚至那位安全高官所言直接和普京通話也絕非妄言。不僅在格魯吉亞,所有的獨聯體國家都是如此,我們不能小看俄羅斯對它們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格包括安全部門和軍隊等強力部門表面上是一體,但實際上內部分裂很嚴重,再加上格魯吉亞實施美式政體,導致格魯吉亞總統不懂軍事,在強力部門中沒有威望,無法形成有效控制。這一點可以參考普京的硬漢形象,車臣老大“卡德羅夫”都甘願稱臣,格魯吉亞也是強人政治的天下,沒有強人反而不團結。此外,每年表面上能得到大量美國軍事援助,但實際上很多並不直接裝備部隊,或只在很少一部分忠於領導者的部隊中。

例如在俄格戰爭中,據俄一線官兵介紹,他們繳獲的大量美國及其盟國援助的裝備基本都處於庫存狀態,根本不配發給部隊。僅在靠近第比利斯地區軍事基地中繳獲的完整悍馬與內蓋夫機槍(以色列制)就足以武裝起2-3個團,這還沒算上被格軍毀壞的裝備,而同時在其他地區與俄軍作戰的格軍有的甚至連普通步槍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格強力部門可有效對總統進行制約,如2019年格魯吉亞總統莎樂美·祖拉比什維利就在強力部門壓力下公開表示不會同意美軍在格謀取軍事基地。同時,前任格總統辦公廳主任還證實,新總統秋季訪美的計劃已經取消,為此祖拉比什維利遭到“歐洲格魯吉亞黨”和“民族聯合運動”兩個在野黨聯合抨擊,但它並沒有收回話語的意思。可見,俄對格局勢依舊保持良好掌控,美國軍事滲透並未起到顛覆作用。這種情況下,俄自然沒必要把格整個政治體系“連根拔起”,那樣做會適得其反,不僅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也會滋生出類似前車臣的XX組織,維持現狀才是最好的選擇。


兵器世界


首先,當前的國際主流意識已經告別了吞併別國作為自己領土或者殖民地的做法,俄羅斯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其二,2008年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並不是主動攻擊行為,俄羅斯本身沒有想要通過武力入侵吞併格魯吉亞的意願。當時是薩卡什維利心血來潮採取冒險主義想要利用世界聚焦北京奧運會,強人普京參會不在國內的時機,單方面撕毀俄、格、歐、南四方停火協議,使用閃電戰突襲南奧塞梯所致。俄羅斯的反擊是正當防衛行為。

其三,俄格衝突是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首次對外用兵,對歐美態度、反應的評估還不清晰,以當時俄羅斯的國力,還不敢公然佔領格魯吉亞,引來歐美的軍事幹預。

第四,如果俄羅斯佔領了格魯吉亞有可能會出現民族主義的抵抗力量,即便歐美不直接跟俄羅斯軍事衝突,也一定會對格魯吉亞武裝力量進行各種支援,當年蘇軍出兵阿富汗的深刻教訓猶在眼前,普京不得不慎重。

最後,在道義層面上,打到格魯吉亞舉手言和目的便已經達到,既震懾了那些蠢蠢欲動者,還佔領了道德制高點,在跟西方接壤的方向樹立了一個敢於跟俄羅斯動刀動搶的反面教材和榜樣。這就足夠了,當時的俄羅斯,能夠要的就是這些,這便是最好的結局。











謝金澎


誠邀,如題。俄羅斯為何趁戰爭顛覆格魯吉亞政權,小編以為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

俄羅斯不想徹底解決討厭的格魯吉亞嗎?答案是否定的。

俄羅斯歷史上經過殘酷而且長時間的戰爭,才征服了整個高加索地區。蘇聯將高加索山以南稱為外高加索,劃分成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三個加盟共和國。高加索山以北稱為北高加索,劃歸俄羅斯聯邦。高加索山南北都有奧塞梯。蘇聯根據高加索山把北奧塞梯劃歸俄羅斯,南奧塞梯劃歸格魯吉亞。這樣奧塞梯被人為一分為二,埋下隱患。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戰爭一觸即發。

然而格魯吉亞畢竟是小國,沒有什麼依仗,它怎麼可能敢於在龐大的北極熊面前耀武揚威呢?

那麼格魯吉亞依靠的是什麼呢?

小編以為,小國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首先它得學會借勢,格魯吉亞這一點就做得很好。在俄格衝突不斷的情況下,格魯吉亞積極與俄羅斯的對立面,也就是北約和美國建立良好的關係,憑藉著有利的地理位置,格魯吉亞加入北約後成為了制衡俄羅斯的橋頭堡,就憑著一點,美國不會讓俄羅斯吃掉格魯吉亞。

再者,北極熊雖然強大,但它畢竟不是蘇聯,不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美蘇英法中建立聯合國時,不得侵犯他國主權已經成為了鐵的定律,當然,俄羅斯如果有美國的實力,那他可以吃掉格魯吉亞,如果沒有,對不起,你就得乖乖遵守遊戲規則。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因為即使俄羅斯推翻了薩卡什維利政權,也得不到格魯吉亞人民的民心,還會造成俄羅斯與歐美國家出現外交矛盾,所以俄羅斯沒有顛覆格魯吉亞的政權。



1.2008年8月8日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利用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時機,派軍隊佔領了受到俄羅斯保護的南奧塞梯自治共和國,並向俄羅斯駐南奧塞梯軍隊進行攻擊,打死很多俄羅斯軍人。

2.普京當時還是俄羅斯總理,他在北京指揮俄羅斯軍隊迅速進入南奧塞梯地區,把格魯吉亞軍隊打敗,俄羅斯軍隊乘勝追擊兵分多路深入格魯吉亞國內,對格魯吉亞首都進行包圍。



3.當時歐美西方國家不願意為了保護格魯吉亞而與俄羅斯開戰,所以就利用外交手段進行政治調停,最後俄羅斯支持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和阿布阿茲自治共和國獨立。俄羅斯也將軍隊撤出了格魯吉亞。

4.其實俄羅斯有能力完全吞併格魯吉亞,但是俄羅斯佔領了格魯吉亞卻得不到格魯吉亞人民的民心,而一旦格魯吉亞被俄羅斯吞併,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就會倒向歐美西方國家去尋求保護,這是俄羅斯不願意看到的。

5.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的目的就是解救南奧塞梯自治共和國,也是想通過打擊格魯吉亞薩卡什維利政府,來向世界各國傳遞一個威脅的信號,誰要是想損害俄羅斯的利益,誰就會是下一個被入侵的格魯吉亞。


香堂風子


2008年8月8日,格魯吉亞和俄羅斯為了奪取南奧塞梯的控制權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戰鬥,當時國際社會都以為雙方會打到底,不過僅僅幾日俄格雙方都選擇了停手。這次戰爭格魯吉亞軍隊死傷高達1500多人,而俄羅斯傷亡小很多。於是很多人都問,為什麼當初俄羅斯不剛到底?直接穩定高加索地區。我認為原因有這幾方面。


俄羅斯不能輕易捲入戰爭的漩渦。俄羅斯還是聰明的,“不見兔子不撒鷹”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俄羅斯選擇入局敘利亞,入局烏克蘭都是與自身利益切身相關。當然顛覆格魯吉亞也是與自身利益相關,但卻冒有很大的風險。出兵敘利亞是仁義之師,更是被看做俄羅斯外交的突破口。和烏克蘭糾纏不清,則是雙方是“王八看綠豆”,迫不得已。

不過2008年的時候情況並不是這樣,如果俄羅斯輕易涉局,搞不好就像前蘇聯陷入阿富汗,美國陷入越戰一樣,出不來!而當時的俄羅斯顯然沒有國力經受這樣大的消耗,並且還有國際社會的制裁,以及美國人的虎視眈眈,考慮再三,俄羅斯政府也不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

顛覆格魯吉亞也並不能穩定高加索地區。俄羅斯當時如果真的動手和格魯吉亞打起來,北約不會坐視不管,從而讓美國人更容易插手高加索地區,從戰略上來說得不償失。還引起了高加索地區的恐慌,排俄之風更甚,使俄羅斯的外部環境變的更惡劣。

從今天來看,俄羅斯當初的罷手無疑是明智之舉,否則對中亞,對歐洲的局勢都會造成劇烈的衝擊,俄羅斯自己的生活也會更難過。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外高加索人稱“歐亞火藥桶”,是一個地緣政治險惡、民族和教派衝突錯綜複雜的地方,而且這裡地形惡劣,自古以來就是個麻煩不斷的地方,在沙俄之前波斯、奧斯曼都曾染指這裡,但無不被弄得灰頭土臉精疲力盡,最終走人了事,沙俄也被外高加索拖得精疲力盡,這裡也因此被稱作“沙俄的盲腸”。蘇聯時代本人就是格魯吉亞人的斯大林利用“地頭蛇”的優勢和壓抑當地民族的鐵腕勉強維持局面,但也不得不靠不斷強行清洗和驅逐當地民族來維持一個大體穩定,即便如此在那個年代高加索還是火星不斷,且蘇聯兩次試圖越過高加索染指波斯、打開印度洋出海口的努力都以慘敗告終,到斯大林時代結束這種高壓實際上已因成本巨大而無法維持,而隨後為緩和矛盾回遷民族和“和解”又產生了離心力巨大的地方勢力——正是這些地方勢力讓“新思維”後的蘇聯南高加索地區動盪不安,稍稍懂得歷史的朋友就該知道,蘇聯解體的先兆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間的卡拉巴赫之戰(到現在都沒打完),而格魯吉亞則是波羅的海三國外唯一不肯加入“獨聯體”的。

南高加索國家中,格魯吉亞地最大,但資源卻最不豐富,如果強行納入自己版圖等於抱個火藥桶,養著則靡費大量福利,高壓則窮山惡水煩不勝煩,沙俄和前蘇聯時代就已經受夠了。但格魯吉亞自己卻又是個蘇聯的縮影,國內民族林立矛盾尖銳,只要稍加挑撥就能讓他們自己乒乒乓乓打個不聽,使第比利斯當局應接不暇顧不上跟自己搗亂。所以俄才扶植了幾個傀儡這麼幹,玩大了玩不起也得不償失。

還有一點,就是內高加索的車臣、達吉斯坦、印古什等地已經夠亂,普京是靠扶植親俄軍閥勉強維持,並付出了喪失人心和“一蟹代一蟹”(卡德羅夫父子除了表面上聽莫斯科的外,其做派和權欲都和達薩耶夫一般無二,而且這個“聽”也就是聽封不聽調而已)的代價,如果在內高加索沒搞定的情況下再強吞外高加索,那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不僅如此,格魯吉亞已是聯合國正式會員,現在這麼搞,自己的傀儡已經國際孤立到自娛自樂級了,吞掉整個國家,俄會比現在在國際上更孤立,還真當他們是什麼“戰鬥民族”了?


陶短房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當晚,格魯吉亞總統薩瓦什維力腦子不合適,突然出兵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俄總統小梅總理小普當機立斷出兵保護格魯吉亞的俄羅斯族。美國不可能出兵幫忙的!俄軍勝利!撤出南奧塞梯 阿布哈茲,同時宣佈這兩個地區獨立。薩瓦什維力傻了吧!自己犯賤丟了兩個省,他在國際舞臺上丟人至極 顯眼無效。這局面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俄軍不吞併格魯吉亞是給那些想和俄國攪和的國家、地區一個警示。侮辱性的結果比吞併更有效。北約為了安慰薩科什維利,同意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但是格魯吉亞也被普京打怕了!!別忘了,普京不是武夫,他很務實的!我老說,葉利欽為俄羅斯干的唯一一個好事,就是交棒給普京。

後來,普京總統宣佈 克里米亞 南奧塞梯 阿布哈茲併入俄羅斯版圖。烏克蘭又丟人又丟領土。格魯吉亞更是不敢吭聲。

對付這些小國就得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