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古代歷史具有重複性的規律,其原因是什麼?

國際時事觀察


這一問題最早是黃炎培先生提出的吧,不過他說的是中國歷史幾千年,都逃不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

這一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自春秋戰國直到近代,中國人的思想已經被束縛在狹小的圈子裡,再無大的創新了。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人文化、思想的發源時期,也是中國文化最燦爛輝煌的時刻。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們的思想相當開放,也誕生了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等多個學術流派。這些學術流派,在春秋戰國列國割據,互不統屬的前提下,各自都能得到自由而快速的發展,自成體系而又不斷地從別的學術流派競爭性地汲取營養,從而在數百年的時間裡發展成了參天大樹。

春秋戰國期間雖然學術流派眾多,但對後世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三家:儒家、法家、道家。儒家主張忠君,但更強調分封制;法家強調依法治國,主推郡縣制、鹽鐵官營等等增強中央集權的國家治理思想;道家更強調“無為而治”,講究的是順其自然之術。

春秋戰國期間,那些最終強盛起來的諸侯國幾乎都經過變法過程:楚國發展壯大的基礎,是楚武王推出的縣制改革;齊國發展壯大的基礎是管仲改革,核心思想也是加強中央集權,包括著名的“官山海”政策;晉國發展壯大的基礎是晉獻公大力屠殺晉國公族,變相廢黜了宗法制,讓國君權力更為集中,其後才引出呂甥的“作爰田”、“作州兵”等等重大改革的順利實施;秦國商鞅改革,更是在總結上述幾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的集大成者——廢黜宗法制,國營山海資源,採用郡縣制,作爰田、開阡陌,最終讓秦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成為了逐鹿中原的最後勝利者。

因此,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在儒、道、法三家之間該如何抉擇,後世帝王當然就能很清楚地進行識別了。著名的漢武帝在位期間,就創造性地實施了“外儒內法”的治理天下模式:表面上“獨尊儒術”,是採取了儒家“忠君愛國”精髓;內在實行的卻是“法家思想”,推行郡縣制、官營鹽鐵等等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法家之術。

自此以後,在數千年集權統治體制下,中國思想文化再無大的突破,只能侷限於儒家、法家等等春秋戰國時期少數幾個學術流派的框架下,再也無法獲得突破。思想沒能出現新的突破,科學、民主等等重要現代文明的思想結晶,自然也就不可誕生在中國。


所以,近代以前的中國只能是在重複性的歷史循環中,不斷地陷入“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週期性遊戲當中去了。


欲雲談史論今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因為有很多因素在主導著中國的王朝更迭。

歷史性的重複規律最典型的要數秦漢以及隋唐了。秦朝和隋朝前面都是長達數百年的亂世。然後秦朝和隋朝完成了大一統,進行了很多開創性的建設,比如“車同軌、書同文”,比如“興科舉,開運河”,然而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

然後都是經過了短暫的動盪後,新的王朝重新建立。這時的西漢和唐朝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開局都不行,被北方少數民族欺負,然後經過臥薪嚐膽完成華麗反殺,進入一個新的盛世時代。

盛世之後,出現外戚亂政,漢朝出現了王莽代漢,而唐朝出現了武周代唐。短暫的統治之後,唐朝和唐朝繼續進行後半段統治,又經歷了一個繁榮期後進入不可挽回的衰敗中。

漢朝和唐朝後期都有宦官干政,然後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

最後,末代國君都是被禪位,取代漢唐的,都是軍閥,漢朝叫諸侯,唐朝叫藩鎮。然後,中原大地再次陷入動盪分裂時期!

簡直就是二次回放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了這樣的巧合呢?“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土地兼併

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土地絕對是影響帝國興衰的第一要素。

在小農經濟圈中,地主和農民是對立的階級。

王朝更替的實質,是一個地主集團取代另一個地主集團。在新的地主集團消滅消滅舊地主勢力之後,他們會繼承舊地主所有的土地和農民資產。

在新地主取代舊地主的鬥爭中,往往會爆發激烈的戰爭,農民自然不能倖免,他們需要參軍,服徭役,是打仗的主力。這樣的情況下,戰爭規模越大,對農民群體的傷害就越大。而在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後,農民數量大大減少,在土地資源沒有發生大規模增減的情況下,單位農民擁有的土地數量就會增多,農民的收入就會增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種了地主(皇帝)的田,就要交稅。由於王朝前期,皇帝都比較儉省,所以對農民的剝削也不是很嚴重,因此農民能夠剩下更多的糧食養家餬口,糧食多了就能生養更多的孩子。因此農民人口越來越多,單位農民佔有的土地越來越少。

而和農民數量增加相對應的是,地主開始不斷侵吞田地,也就是土地兼併,這為地主帶來更多的收益,因此土地越來越少。

在農民和土地的矛盾不可調和時,農民就會揭竿而起,發動起義,動搖王朝的統治根基。

然後天下大亂,割據勢力趁機崛起,然後其中一個勢力擊敗其他勢力統一全國,進而開始下一個階段。

漢朝和唐朝就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因此他們的享國時間也很長。秦朝和隋朝之所以短壽,就是因為沒有徹底地消滅前朝的地主勢力,緩和人地矛盾。

2、政治制度的演變週期

縱觀古今中外的改革,幾乎沒有一次是順順利利的,絕大部分都是劍拔弩張甚至刀光劍影。

因為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勢力,如果不對舊勢力進行徹底掃除,他們就隨時有可能瘋狂反撲。

秦朝和隋朝就是兩個大力進行政治制度改革的王朝。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專制集權制度,將分封制轉變為郡縣制,影響了其後數千年的發展;而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度,使寒門學子有機會進入政治決策層。

這都是對舊勢力的巨大沖擊。

以往分封制,諸侯可以世襲,只需要向中央稱臣納貢就行,而現在所有的官員都要聽從皇帝調遣,而且不能夠世襲,這讓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十分不爽。而隋朝的科舉制直接瞄準了龐大的關隴貴族集團,對已有的九品中正制度進行了巨大沖擊。

這樣的條件下,舊貴族如果再不反抗,就沒有天理了。

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各地紛紛爆發了反秦起義;而隋煬帝一死,十八路諸侯馬上裂土分疆。

有意思的是,在新王朝吸取了教訓後,對舊王朝的弊端進行了種種革新,最終完成了舊王朝沒有完成的任務,比如漢朝徹底解決了分封制的問題,唐朝時期,關隴貴族勢力徹底瓦解。

而在中央集權加強後,後宮勢力也隨即加強,外戚開始翻雲覆雨。而在新皇帝年幼時,這些外戚就開始干政。而如果小皇帝不願意受到擺佈,就會聯合宦官對抗外戚集團,然後出現太監亂政局面。

因為軌跡基本相似,因此幾方勢力的消長也如此雷同。氣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不夠典型和規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中國歷史的重複規律,或通常稱為歷史的週期律。反觀全世界的歷史,這貌似是中原王朝所特有的規律。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分析一下什麼是歷史的週期律。我認為所謂歷史的週期律一是社會發展的停滯,就是固定在這樣一個社會結構中,沒有社會制度的改良和創新。二是這個社會結構還不是特別穩定,隔個幾十來年就要重置重啟一下。

首先,分析第一點,為什麼會造成社會發展的停滯。社會怎樣才能發展,外因是源於社會產生危機,這樣才有變革改良的客觀需要。中國上千年曆史,多次朝代更迭是不缺乏這樣的外因的。還需有內因,需要有對制度改良和制度建設的創新性思考,形成新的社會理論。這個是中原王朝一直缺乏的,因為中原封建王朝為了維護統治需要,普遍實行愚民的統治,儒家思想是重要的工具和載體。通過愚民的教化,限制思想的自由讓偌大的中原王朝更容易統治管理,避免內部的反叛和分裂,但也造成了普遍的思想愚昧,社會的革新源於思想的革新。

二,為什麼會不斷重置重啟(朝代更迭)?這樣的統治方式更便捷,但並不能完全杜絕危機,反而造成統治階層的墮落。當因為天災人禍造成社會危機,導致來自底層的反叛或者周邊蠻族的侵入,整個國家的組織協調能力,動員能力其實是很差的。王朝就擺脫不了被顛覆的命運。而來自底層的反叛力量(周邊蠻族類似,思想上不比中原進步),因為缺少新的構建國家的思想理論,只能仿照前朝的社會制度,這就相當於只是對制度重新復位,重啟了一下。而制度本身根本的問題並未解決。又因為愚民限制思想,所以內部無法產生更先進的思想理論。只能週而復始……



中國互聯網力量


歷史輪迴

從秦始皇一統華夏建立秦朝至今,中國歷史上至少經歷了三次大的歷史輪迴,前兩次輪迴的組合都特別的相似:每一次大的亂世之後,首先都會出現一個短命的統一王朝;繼之出現的才是真正的大一統王朝,將國力推向頂峰;然後則是漫長的分裂時期,最後進入下一次輪迴之中。

這些巧合不能不讓後人為之驚歎,我們首先來看看前兩次大的歷史輪迴的組合:

1、秦14年+兩漢422年+魏晉南北朝369年,共歷時589+221=810年;(中華第一帝國)

2、隋37年+唐朝289年+五代遼宋金372年,共歷時1279-581=697年;(中華第二帝國)

這兩次非常經典的輪迴將歷史週期律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兩漢和唐朝雖然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們都各自被新莽和武周兩個政權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當然,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他們各自也都有自己的特點。

波浪理論

如果將股票研究中的波浪理論和中國的歷史發展做一對比,你會發現二者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波浪理論認為,每一個市場週期都包含有8個波浪,其中前5浪屬於上升浪,後3浪a、b、c屬於下跌浪,而上升浪的第3浪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浪。在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將兩個短命的王朝秦和隋對照為1浪起點,而將第3浪對照為西漢和初唐,他們的確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只是第5浪東漢和晚唐卻演變為第3浪的延伸,並沒有超越第3浪的高度。下跌b浪對照的則恰巧是西晉和北宋,這兩個王朝雖有大一統之名,但是在歷史上其武功影響力則是最弱的,這難道僅僅是巧合?

其實對於唐朝,個人感覺在波浪理論中還是應該視為一個朝代,也就是3浪和5浪融合成一個大浪,畢竟每一個週期的走勢不可能完全複製。(具體見下文)

通過這一對比,我們或許可以發現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實也是在遵循著自然界的某種定律。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重複,中國在這一次次的分分合合中逐漸變大,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分裂實際上都是國勢處於上升期的調整或者盤整蓄勢。其目的,自然也是為了跳的更高、走的更遠,當然這每一次調整肯定都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

微觀波浪理論

歷史輪迴的波浪理論往小處說,上升或下跌的每一浪,也都還可以分為若干個子浪,子浪裡也還有若干小浪,也就是說每一個朝代的發展也都遵循著上升、調整、再上升、再調整以及最後走向滅亡的發展階段。當然這個只是理論,未必每一個朝代都會完全符合要求,尤其是較小的朝代。

但是以中國歷史上幾個重要的朝代為例來分析的話,他們的走勢都非常完美的符合這一理論。

西漢經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兩朝,開創了漢朝的基業;文景之治與民休息,為漢武帝時期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武帝晚年以及漢昭帝時期重拾與民休息的國策,西漢國力至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時期則達到頂點。

而唐朝如前文所言,如果將其分為3浪和5浪的話則是不甚恰當的,而應該將其看做一個整體的大浪,這一浪中除了唐太宗時期主要以蓄勢展現之外,其他還是非常符合規律的:

明清兩代的走勢,也是非常符合這一理論的,土木堡之變和乾隆晚年(或鴉片戰爭)分別可以看做是兩個朝代的轉折點。

宏觀波浪理論

歷史輪迴的波浪理論往大的方向說,當下人類社會只有區區幾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於地球46億年的歷史真不過只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如果史前文明真的存在的話,無疑也印證了這一理論的合理性。只不過以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還無法還原這一完整的過程。

對於歷史,我們都只能心存敬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但是我們可以分析歷史,以史為鑑,而用波浪理論來分析歷史也不失為一種很有趣的方法。



欄杆拍遍


一、皇權大於法律。皇帝要求官員們廉潔奉公,而自己卻把國家視為私產,父傳子家天下。 皇帝要求百姓們遵紀守法,而自己卻可以不遵守法律,不承擔法律責任。結果是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集團,往往以皇帝的名義以權謀私,貪汙腐化危害百姓。整個統治集團的任意踐踏法律,從根本上埋下社會秩序崩潰的種子。

二、當權者漠視百姓權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的政治理念,讓皇帝成為所有百姓和社會財富的主人,使權力可以皇帝的名義,任意侵害百姓權益。造成百姓與統治集團天生對立。

三、權力來源於上。正如金錢只會為它的來源服務一樣,權力來源於皇帝並服務於皇帝,所有官員都只向上級負責,整個統治集團都以皇帝為中心,皇帝高高在上,一代代離百姓越來越遠,根本不瞭解民間疾苦。歷史就進入了一種輪迴:

1、舊王朝末年: 天災人禍,官逼民反;社稷顛覆,天下大亂。

2、新王朝初創:群雄逐鹿,生靈塗炭;太祖神武,替天行道;一統天下,解民倒懸。

3、鞏固階段:太宗英明,休養生息;忍辱負重;勵精圖治。

4、開拓階段:揚威異域,四夷賓服;開創盛世,國泰民安。

5、鼎盛時期:子孫後代,坐享其成;好大喜功,故步自封;不知稼穡,不恤民難;國力雖盛,隱憂已現。

6、國運衰落:群醜跳梁,奪利爭權;驕奢淫逸,貪得無厭;榨取民財,妄顧民怨。偶有改良,積重難返。

7、亂世階段:世風日下,人心渙散;文恬武嬉,內憂外患;外敵入侵,苟且偏安;天災突降,官逼民反。

四、以皇權為中心的家天下式的統治,從本質上講是荒謬的,沒有契約精神,也不符合法律的原則,難以得到人民的認同。維護皇權就必須依賴以士大夫為主的統治集團,這樣的統治模式,從根本上不能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結果,統治集團佔有優質並且多數的社會資源和政治權力,能夠繁衍更多後代,其後代也利用父輩的地位,索取更多的財富與權力。如此代代相傳,整個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統治集團手裡。當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的時候,當官的吃肉百姓喝湯,百姓雖有牢騷,但官與民還能相安無事。當經濟倒退或停滯的時候,百姓喝湯都困難時,當官的依然要吃肉,只能是吃百姓的血肉。結果是官逼民反天下大亂。


走自己的路8501


我分兩條思路來答這個超級大話題。第一,中國幾千年皇權,始終在中央集權和藩鎮割據兩個模式之間搖擺,這兩個模式,都是覆滅之源。第二,家天子的結構,導致皇帝執政水平參差不齊,並且總體上逐漸下降,最終因執政無能,導致皇權覆滅。

下面分別解釋。

第一,中國幾千年皇權,始終在中央集權和藩鎮割據兩個模式之間搖擺,這兩個模式,都是覆滅之源。

從周朝分封開始,分封制雖然希望各地諸侯拱衛天子,客觀上卻造成權力分散,實際上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強大諸侯不服天子的事實,分封制就是藩鎮割據的最初模式。秦始皇統一六國,屬於集權模式,民怨沸騰,二世而亡。漢朝先是分封異姓王,隨後又圍剿異姓王;異姓王消失之後,很快同一宗族的劉家內部又出現七王之亂。東漢依託豪族起家,埋下了割據的地雷,東漢末年正是豪族四起,武裝割據,才出現三國亂局。司馬世家統一天下沒幾年,又出現八王之亂,再加上五胡亂中華,又是一盤散沙亂局。隋唐難得出現盛世大一統,很快又因為藩鎮割據分崩離析。其後各個朝代基本上就是這兩種模式反覆切換,整個社會就在這樣的亂局中蹣跚前進。到了清末,名義上還是一箇中央帝國,實際上實際權力早已經被各地的軍事和行政首領佔有,八國聯軍期間,東南互保就證明,地方力量完全可以不聽中央調遣。武昌起義之後,一夜之間各地首長都換了名號,也是明證。

第二,家天子的結構,導致皇帝執政水平參差不齊,並且總體上逐漸下降,最終因執政無能,導致皇權覆滅。

歷朝歷代,開國皇帝都是一代雄主,執政管理能力都很傑出,否則也打不下天下對不對?但是封建帝國家天下的模式,決定了繼承者必須是一家人,即使這個人能力再爛,皇帝也只能由他當。期間也有永樂皇帝這種硬生生從自家人手裡搶班奪權的梟雄,但是大多數都是按照傳統的世襲邏輯,維持政權的合法性。開國皇帝是打天下的英雄,繼任者大多數是“養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很多皇帝根本不知道真實的社會是什麼樣子,而中國的文化也認為,好的皇帝只需要拱手而治。只要負責抄著手,逢年過節祭拜天地祖宗,治理國家的事情自然有成熟的官僚系統操辦。這種情況就會出現官僚系統分散皇權,皇家外戚干政已經宦官干政等亂局,說到底,還是在爭奪皇權,這些都是集權和分權的變種而已。


總結:中國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緣故,說到底就是幾千年來一直沒有解決權力的集中和分散問題。本題只從內部討論,沒有涉及外族入侵等話題。正如開頭所說,這是一個超級大話題,十本書可能都講不全的。個人亂說,各位姑妄聽之吧。
我是鐵錘,一個看管風雲風月的男人。歡迎關注支持。


鐵錘文史


仔細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各個王朝,我們就會發現雖然每個朝代存在的時間不一樣,所掌握的疆域範圍不一樣,但是從各個朝代的歷史演進中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會有大致一樣的演進軌跡,有人稱之為歷史循環論。那麼,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循環的歷史現象呢?

首先是中國古代的基本社會結構是沒有變化的,雖然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但是基本的社會結構是非常相似的,這就是後來學者所總結的超穩定結構。這種結構的長期存在是一個歷史事實,因而才會導致每個朝代都會走一個治亂興衰的老路。漢朝有盛世、有中興、也有末造,唐朝也有盛世、也有中興、也有末造,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無不是如此,如果構成這幾個朝代的基本社會結構不是一樣的話,那麼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這樣一個超穩定結構中,有這樣幾個支撐性因素,包括皇權不下縣、模糊化的管理、保守的財政等等。而中國曆代王朝幾乎都是遵循的這樣一個軌跡。不過有時候也會出現意外,比如天災,比如外敵入侵。

再者,就是中國古代的以史為鑑,實際上做的不是很成功,雖然中國是一個注重歷史經驗積累與汲取的國家,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經驗和教訓往往不會轉化為國家前行的動力。這也是蘇洵在《六國論》裡面所說的“後世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以《資治通鑑》為例,本來是一本教皇帝更好的治國、教官員更好的處理政務的,但是在《資治通鑑》流行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反而更加大不如從前,這就說明了中國古代的以史為鑑實際上在很長時間裡面做的是不好的。


青年史學家


歷史週期律,即王朝興亡週期,是中國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是研究中國歷史難以避開的。

毛主席和黃炎培就在延安的窯洞裡討論過歷史週期問題。這裡我們就分析下歷史週期的淵源吧。

1、馬上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

中國歷史上的主要王朝,都是通過征戰建立的。建國後,出於控制槍桿子的原因,往往會殺功臣。

(明朝軍方的最高統帥是皇帝)

對應的就是推行文官治理國家。槍桿子皇帝牢牢抓住,把部分行政權力讓渡出去,文官負責治理國家。

2、法久則弊的文官政治

文官政治和任何政治一樣,都有兩個特點:法久則弊,無限擴張。

文官群體也會不自覺成為利益集團,諸如塑造稅重輿論,最終實現為自己免稅,甚至為了自己子女未來,也會有特殊政策。

文官集團越接近利益集團,越對國家危害大。

(歷史週期)

再一個就是權力擴張,以明朝為例,文官在漫長曆史發展中,獲得了軍事指揮、軍事行政,藩王的租稅也由文官接管。我稱之為“行政化過程”。

3、流民、難民風雨飄搖政權

相對而言,勳貴的權益是動不了的。文官在土地、商業上的也動不了。


甚至文官後備軍的特權也在增多。

這時候遇到財政危機,只能加派於百姓。後果就是流民、難民逐步增多。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從組織學上講,這些人是天然的勇士(戰士),其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總結

武功獲取天下,文官治理天下。在漫長的過程中,特權集團的形成漸漸瓦解國家基礎,當社會承載力到了極限的時候,系統性社會危機出現,王朝命運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中國歷史上,300年是一道坎,沒有哪一個能夠輕易越過去。彪悍的秦朝不行,強盛的漢朝不行,文治武功俱佳的唐朝也不行,福到流油的宋朝照樣不行。

開國初期創建盛世王朝,之後迎來平和發展,再然後是逐步走向衰弱,直到滅亡,然後下一個王朝慢慢崛起,然後……

每一個王朝都夢想著能夠千秋萬代,打破循環,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歷史重複的根源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宗法制

宗法制的本質在於大宗與小宗的差別,說白了大宗,也就是皇帝的嫡長子繼承絕大多數財富,其他兒子相對較少,這種情況下,嫡長子一方面作為國家繼承人,得到了重點培養,另一方面因為地位穩固,所以放鬆學業,導致能力倒退,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足以肩負重任。

另一方面,宗法制維護了上層貴族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財富差距,才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極分化的結果只能是起義。


第二,缺乏監督機制

中國自古就有御史臺,專門負責糾察官員,相當於今天的紀檢委,王朝建立初期,風氣較好,收效很大,但是由於風氣的轉變,加上同朝為官,官官相護的盛行,使得貪汙腐敗橫行,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無法根治腐敗,民間不滿積蓄,最終爆發。

第三,信息傳遞

在古代,除了個別具皇帝以外,其他皇帝根本聽不到民間疾苦,容易被身邊的官員用謊話欺騙,比如清朝的道光皇帝,本身是比較節儉的,聽大臣說雞蛋十兩銀子一個,弄的自己也不好意思多吃。

官員上下勾結謀取利益,受害的只是百姓。


第四,權力壟斷

明朝時期,所有的皇帝宗室都能得到優厚的待遇,包括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在地方,宗室通過向皇帝祈求或者乾脆強取豪奪的方式佔據礦山,林場等資源,再與商人勾結謀取鉅額利潤。

以上環節不打斷,循環就不會停止,歷史規律適用於任何時代,做出嘗試的人很多,但是沒有成功的。


視野新觀


各種規律的集合。

可以這麼說,神用概率操縱著世界,用偶然來改變進程!

歷朝歷代從創立就開始發展,一旦發展到某個瓶頸,不良概率就不斷的累積成為必然。由於必然的作用下,偶然的某個事情其作用就會被擴大導致王朝覆滅。

王朝的發展,好比一個蛋糕,各階層都在分食;蛋糕在不停的變大,因此每人分得也多,只是在分配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不公正,而這些不公正由於蛋糕的不斷變大——王朝的富強而被掩蓋;最後到了一定瓶頸,蛋糕無法做大,這時這些不公平的矛盾逐漸浮現。

到了瓶頸時,要麼改革——突破瓶頸,比如換一個大家能接受又可行的分配方式;要麼內部矛盾加劇,當偶然事件發生時,矛盾激化——畢竟每方都想多分蛋糕,原有的平衡被徹底打破,重新洗牌直到建立新的秩序——革命或者王朝更替!

蛋糕的做大,表示著社會整體財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分蛋糕,則表示各階層所能獲得的財富和資源,越多則生活更好。而蛋糕到了一定瓶頸,大多如社會財富的增長無法適應人口數量的增加,或者部分階層在以往中獲得利益太多又利用自身的優勢壓縮了其他人的蛋糕份額(比如土地兼併),或者外族入侵(分蛋糕的人多了),或者瘟疫災害(蛋糕變小了),如無法應對以上狀況,則矛盾激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