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清朝時的貢品,慈禧用它來調理腸胃

廣東馳名土特產;

廣東“三寶”之首;

廣東道地名藥,是“十大廣藥”之一;長期佔據中國中藥藥材重要的地位;

清朝時的貢品,慈禧用它來調理腸胃

清朝時新會陳皮已作為貢品,每年專門進貢給皇帝及後宮享用。慈禧太后更指定“新會陳皮”為貢品。其中茯苓,山藥,新會陳皮,木香,砂仁,當歸,這副藥主要是幫助慈禧調理腸胃的...

新會陳皮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

清朝時的貢品,慈禧用它來調理腸胃

粵菜中著名的調味品,被視為粵菜的靈魂。廣東人很久前即將它運用於粵菜調味、湯羹燉品、糖水、粥品之中,用以健康調理、去腥提鮮,增添滋味等,早已成為海派保健文化的名片。

新會人生產、加工和食用新會陳皮的歷史已有700多年。家家戶戶把新會陳皮曬在地上,掛在灶尾,放入湯裡提香,加進菜裡提鮮,生活點滴都縈繞著新會陳皮的芬芳。“八九兩月香蕉熟,十月吃柑曬陳皮”反映的正是江門新會人對新會陳皮的特殊情感。

世紀茗家陳皮,品質如金。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會陳皮

廣東古時有一名順口溜:“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禾杆草”,其中陳皮是指新會陳皮為佳品。

清朝時的貢品,慈禧用它來調理腸胃

新會陳皮又稱廣陳皮、岡州紅皮、新會柑皮,是經久貯的新會柑的果皮。由於陳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傳統的調味佳品,向來享有聲譽,為港、澳、東南亞、珠三角等地民眾廣泛食用。《本草綱目》(李時珍著)、《本草求原》(清·趙其光著)都有記述陳皮的藥用。《廣東柑桔圖譜》也有記述:“大紅村原產新會,主產新會。果皮是制中藥陳皮及陳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陳皮以新會產為最佳,因此,新會柑歷來皮比肉貴,而且陳皮越陳越貴,有“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讚譽。

陳皮入藥已有700多年曆史。陳皮為廣東十大地道中藥材之一,是“廣東三寶”(陳皮、老薑、禾稈草)的第一寶和清庭貢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柑皮紋粗,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廣中(新會)採者為勝”,“其味屬辛、苦、溫。辛能散,苦能瀉能燥,溫能和百病。陳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清代醫師葉天住的“二陳湯”特別註明要用“新會皮",北京同仁堂選用藥料陳皮就是廣東新會所產。中成藥川貝陳皮、蛇釐陳皮、甘草陳皮、陳皮、陳皮末等,均以新會陳皮為主要成分配製,其用途相當廣泛。

清朝時的貢品,慈禧用它來調理腸胃

在食用方面,人們自古以來一直用陳皮為調味料烹製各式菜餚、甜食等;近幾年形成的陳皮宴也成為新會陳皮獨特的陳皮食用文化,陳皮食用文化逐漸由新會、珠三角等地傳至港、澳及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新會陳皮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一直以來,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回到家鄉,親人以饋贈陳皮為上品,因此在全球華人中大部分都以得到陳皮為榮。

清朝時的貢品,慈禧用它來調理腸胃

數百年來,新會柑農種植業世代相傳,新會人曬制陳皮成為傳統,陳皮成了新會著名的土特產,造就了新會獨特的陳皮行業和陳皮文化,無論在國內國際市場,客戶和消費者都認定“新會陳皮”為正宗。近幾年,新會陳皮有著自己的品牌價值和市場潛力,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新會陳皮行業不斷做大做強:一是有規劃地進行陳皮文化普及推廣,如:舉辦新會陳皮文化大眾講壇、徵集“新會陳皮”詩詞歌賦、陳皮詩書畫聯誼、新會陳皮論壇等系列活動;二是政府牽頭,舉辦大型活動。2011年11月新會人民政府、中國藥學研究會主辦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節,是前所未有的大型活動,建成新會陳皮鑑定中心、陳皮展示館,而且還在學校開展陳皮講座座,建立陳皮普及教育基地,培養承接傳統產業新人。三是積極開展新會陳皮申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擦亮新會陳皮的品牌。四是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創建GAP生產基地,確保繁育種苗安全,為發展陳皮行業奠定基礎。五是在國家有關部門指導下,發展陳皮製藥產業,擴大其用途和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