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巴彥淖爾:太陽廟農場原機運連機庫,那段歲月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巴彥淖爾:太陽廟農場原機運連機庫,那段歲月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太陽廟農場原機運連機庫,1969年開工建設,1970年建成使用,總建築面積450多平方米。它是一棟聯排建築,屋頂呈拱形,似“窯洞”,共有12個庫,總長48米、進深9米。機庫主要用來停放汽車、拖拉機,對車輛起到防風沙、抗寒的作用。


巴彥淖爾:太陽廟農場原機運連機庫,那段歲月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料圖(1972年拍攝)


停放車輛以保證全團生產、生活正常運行

1969年初到1970年,全國颳起了一股兵團風。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內蒙古兵團”)是1969年1月24日正式獲批組建的。同年3月26日,內蒙古兵團召開兵團工作會議時,已組建起4個師、24個團,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頭等地上山下鄉知識青年5萬餘人。如今的太陽廟農場駐地,就是當年一師四團的司令部、政治處、後勤處機關所在地。這裡曾被兵團命名為“戍邊鎮”。

1969年4月到1971年9月,全國各地2000多名知識青年先後來到四團,根據兵團和一師統一部署,在這裡安營紮寨,組織建設、排兵佈陣、指揮戰備、開發、生產、落實“屯墾戍邊”的戰略部署。

一師四團共有十一個連隊、一個團直和一個宣傳隊。1~9連除8連為戰隊連,其他都為農業連,另外,還有一個機運連和一個工副連。農業連負責開荒、種地、種樹、挖渠,而機運連的任務是製造、維修農機具,擔負著全團的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和農田水利的機械耕作。

一輛油罐車、一輛救護車、兩輛拖拉機、八輛解放車——這是全團賴以生存的“寶貝”,全部由機運連管理、保養、維修。那個時候,太陽廟農場一片荒蕪,春天黃風肆虐,冬天西北風呼嘯,車的損耗很大。為此,團裡決定蓋機庫,專門用來停放車輛。

1969年5月,機庫開建,距離四團團部僅一里路。機庫由國家撥款,兵團人自己燒磚,還有一部分是用沙子下面的黏土直接和水脫坯蓋起來的。1970年年初,機庫建成,總建築面積450多平方米,是一棟聯排建築,坐西朝東,屋頂呈拱形,共有12個庫,每個庫開間4米、進深9米,這排機庫總長48米。除了一個當鍋爐房外,其餘的全部用來停車。

兵團是軍事化管理,車輛掛部隊的牌子,每輛車都有專屬機庫。每天天不亮,車輛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直到太陽落山,全部整齊劃一地停放到機庫裡。機庫,成了車輛休憩的“港灣”,減少了它們風吹日曬而導致的折損,為當時的生產、生活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1975年起,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隨著連隊解散、車輛變賣,機運連機庫也就不再使用了。如今,原一師四團的團部也就是太陽廟農場場部還完好,而機運連機庫因年久失修,後牆已坍塌。


他們記憶中的機運連機庫

方恩水(原機運連鉗工、汽修工):

那段歲月對我來說是一輩子的財富

今年66歲的方恩水從離開一師四團返回天津老家,至今已40年。當記者聯繫到他時,他特別激動,滔滔不絕地講起過去的日子。

1970年5月,在天津念初中的方恩水被派到巴彥淖爾,成為內蒙古兵團一師四團機運連鉗工班戰士。一年後,他被調入汽車修理班,負責修理團裡的汽車、拖拉機。

“機運連是1969年組建的,連裡有戰士120多人,由現役軍人、轉業退伍老兵、民航技術人員、原林場幹部職工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兵團戰士組成。機運連設有鉗工、車工、鍛工、焊工、汽車修理工等,肩負著保證四團生活、生產資料運輸,以及服務農業連耕種、開墾的重任。”方恩水說,“那時,機運連的戰士要駕駛解放車到頭道橋鎮拉煤、到臨河運燃油料、到陝壩鎮運生活物資,開著東方紅拖拉機、推土機衝在生產、會戰第一線,回來後把車停放在固定機庫中,便於管理。”

方恩水記得,那時候的冬天寒風凜冽,每天早晨發車前,戰士都要用火烤熱汽車底盤,把熱水倒進水箱。這個坐西朝東窯洞式的機庫,能對車輛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否則車都凍得沒法啟動。

1978年8月,方恩水因病返回天津。時隔31年,他於2009年回原一師四團故地重遊,“那段歲月雖艱苦,但對我來說是一輩子的財富。”

巴彥淖爾:太陽廟農場原機運連機庫,那段歲月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日拍攝

孔慶武(原機運連汽車班司機):

見證機庫興與衰

孔慶武一家與一師四團很有“緣分”。

孔慶武祖籍山東煙臺,因父親曾是駐軍浙江的東海艦隊第四野戰部隊戰士,所以他是在浙江出生、成長的。1969年6月、10月,孔慶武的大哥和父親相繼被派到一師四團屯墾戍邊。1970年6月,14歲的孔慶武也來到一師四團生活、讀書,從此“紮根”於此。

孔慶武的住所離機運連機庫不遠。第一次看到機運連機庫,他好奇地問父親:“這房子是幹什麼用的?蓋得真個性,房頂竟然是圓形的。”後來,看著解放車、拖拉機每天進進出出,孔慶武心裡直癢癢。他總是會在放學後偷跑到機庫,跟機運連的戰士哥哥們商量,讓他進機庫裡“開開”車。機庫,成了他兒時的玩耍場所。

1974年,高中畢業的孔慶武得償所願,進了機運連,負責開鏈軌車到田間翻土、播種;1976年,他又被分到鉗工班學習;1977年冬天,他終於進了汽車班,成為一名解放車司機,負責全團的物資運輸。機庫,又成了他的工作場所。

“那會兒經常刮大黃風,開車看不清路,風沙把玻璃打得‘啪啪’響,讓人心裡發慌。而機庫就是車輛的‘家’,每次運輸回來,趕緊把車停進去,我就感覺心裡踏實了。”孔慶武回憶說。

1984年,機運連解散,汽車變賣,孔慶武揮別了工作7年的機庫。直到現在,孔慶武還住在太陽廟農場,他經常會到機庫看看,回憶一下過去的歲月。

巴彥淖爾日報社記者 袁雅芹

巴彥淖爾:太陽廟農場原機運連機庫,那段歲月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