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4件圓明園流散文物“回家”

原標題:清河市民在工地意外發現並機智“搶回”漢白玉螭頭 4件圓明園流散文物“回家”

4件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家”

昨天下午,4件圓明園流散文物——漢白玉螭頭啟程回家。這4件漢白玉螭頭是清河市民杜澤寧和楊亞榮在清河某工地意外發現的並機智“搶回”的,這也是圓明園文物流散民間迴歸數量最多、迴歸速度最快的一次。

今年66歲的杜澤寧一直在研究清河歷史,經常在清河地區考察和探訪。去年2月的一天,他在清河的清真寺附近轉悠,走到清河二街路西的一片工地時,發現挖掘機旁邊有幾塊帶泥的石頭。長年與歷史打交道,杜澤寧的直覺告訴自己這可能有“老東西”,於是趁著沒人注意,鑽進了工地的藍色擋板。“你是幹嘛的?”“我就是個瞎遛彎兒的老頭兒。”杜澤寧機智地打消了工地工人的警覺。

杜澤寧走到4塊石頭旁邊,用小木棍輕輕剷掉部分泥土,龍頭漸漸顯露出來。“這一定不是清河民間的石頭,民間不可能用龍頭。”杜澤寧發現這不是普通的石頭,立刻拍照取證。正好有工人路過,杜澤寧跟工人聊了兩句,沒想到工人順口說了一句,“前幾天還挖出過門墩兒呢。”杜澤寧更著急了,他只有一個人,也沒帶手機,拍完照之後,他先跑去找朋友楊亞榮幫忙,讓他趕緊去現場盯守,自己則趕緊去清河街道報案。清河街道接到報案之後,立刻派人派車,在杜澤寧的指引下來到了工地現場,但是4塊石頭不見了。

工頭出面,一臉無辜地表示沒聽說。“不可能,我剛才都拍照了。”杜澤寧不顧工地滿是泥土,立即開始不停地在堆滿石塊的坑裡尋找。楊亞榮也很生氣,對工頭講了不少私藏文物的法律後果。再加上街道也來了人,工頭沒了底氣,隨後說了一句,“讓挖掘機再好好找找。”結果,挖掘機一揚臂,在距離杜澤寧發現文物的地方不遠處,把4塊石頭從土裡挖了出來。

4塊石頭被運回街道後,清河街道一直希望能從本地的歷史文化當中,對這4塊石頭進行研究,但是一直沒有結果。本月初,一次偶然的機會,圓明園管理處得知這一消息,於是聯繫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進行現場鑑定。劉衛東告訴記者,經過他與圓明園內所存文物信息進行比對,確定4件石制構件為圓明園流散文物漢白玉螭頭。“螭是龍的一種,根據推測,這4塊石頭應該是一個建築構件。”而且,圓明園距離杜澤寧發現文物的地點只有不到3公里的距離。

記者昨天在清河街道院內看到,4件漢白玉螭頭的規格幾乎相同,長度近一米,寬度在30至40釐米,每個都重有幾百斤。龍頭的雕刻紋路非常清晰,雙目圓睜、眉毛上擰、鼻尖高聳、嘴唇上卷……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確認螭頭為圓明園流散文物之後,清河街道第一時間上報海淀區文委,並在文委的指導和同意下,將文物歸還圓明園。

昨天下午,清河街道和圓明園管理處在清河街道舉行了圓明園流散文物迴歸儀式,向杜澤寧和楊亞榮頒發了證書和獎勵,並且安排專人將4件文物運送回圓明園。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告訴記者,待螭頭到達圓明園後,將由專家對它們進行全身“體檢”,制定修復方案。“這些螭頭有一些小裂縫,如果不好好保護,時間久了容易出問題。”

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圓明園流散文物徵集活動開展以來,截至目前共回收捐贈流散文物40餘件,其中包括今年4月民盟中央捐贈迴歸的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嘉慶御筆“稱松巖”。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從一畝園、樹村、功德寺等拆遷區回收磚石8萬餘件,在圓明園西部景區形成“文物長城”,還收到熱心市民捐贈的帶有“圓明園”戳記的城磚。圓明園希望公眾能夠提供更多流散文物的線索。(記者 葉曉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