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一個少年短暫的一生,以其在十八歲時所繪的一幅今天看來依舊氣勢恢宏畫作而流芳,這就是宋代的王希孟與他的《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圖》

生於北宋(1096年)的王希孟,史書中並沒有關於他的記載,但他卻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引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據《千里江山圖》卷後蔡京題跋,知其18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獨具慧眼,認為:“其性可教”,於是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後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後不久即去世。其實,蔡京對於《千里江山圖》的題跋中沒有提到作者希孟的姓氏。希孟姓王的第一次記載是在清朝康熙五十年,《平生壯觀》中講到“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

相較於王希孟永遠成謎的身世,《千里江山圖》畫卷本身則透露出更多有關王希孟的藝術成就。《千里江山圖》在史料記載中又被稱為“青綠山水長卷”、“設色山水一卷”等,直到乾隆十年,《石渠寶笈》初編中才稱之為“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千里江山圖蔡京題跋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千里江山圖溥光題跋

元代的溥光用“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來形容它,由此可見它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之高。此次故宮博物院年度大展是圍繞《千里江山圖》展開的,但它並不是一個僅僅關於《千里江山圖》的展覽,而是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特展。並且展覽在開始部分第一次借用了敦煌四幅壁畫摹本來說明青綠山水畫產生的源頭,可謂一大特色。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五百強盜成佛圖(局部)
西魏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

一窺真容之《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為大青綠設色絹本,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全卷峰巒疊嶂、逶迤連綿,林木村野、舟船橋樑、樓臺殿閣、各種人物佈局井然有序,氣勢遼闊超凡,宛若一出跌宕起伏的音樂劇。成組山水之間是否有江水間隔可將全圖分為序曲、漸起、發展、高潮、回落、尾聲六大部分。

《林泉高致》中提到:“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千里江山圖》就是這樣一副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精妙之作。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1 序曲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2 漸起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3 發展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4 高潮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5 回落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6 尾聲

所謂可行者,指山腳有道路相連,山腰及山頂有道路可達,隔水處有橋樑、渡船相通。在《千里江山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人在竹林間的道路行走,驢隊行走的商旅之路、畫面中的跨空長橋、畫面有不同類型的船隻等等。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驢隊表示商旅往來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連接分段2、3的跨空長橋

所謂可望者,應是在山中路上視線能有所深入,所見高遠、平遠、深遠之景緻,當然也包括遊客在遊船上所見之景,觀者應將自己想象為山中的遊歷者而非置身於畫外。《千里江山圖》中的鷗鷺、大雁體現了畫面的視線平遠層次的變化。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1、2之間的大雁

所謂可遊者,是指在山水間有美景,吸引閒雅的士人前來遊歷、欣賞。寺觀是江山圖中很重要的因素。

所謂可居者,是指山間幽靜處有適宜於居住的房屋及村落。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遠山寺觀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3 四疊瀑和濺瀑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段3 遊船

《千里江山圖》裡面的空間意象都頗有詩意和內涵:圖中山石、林木的分佈體現了君臣秩序;山勢險要連綿不絕,但是沒有表現關隘城防,而是強調士人的閒雅以及民眾的安居樂業;萬里碧波既是季節的體現更是天下太平的象徵。整幅畫卷除了營造遼闊超凡的氣勢,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太平江山的美好畫意。

《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