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是不是大學生?

用戶88514469934


大學生和狀元,嚴格地說,差得十萬八千里,天壤之別。

科舉制設立於隋朝隋煬帝時期,唐代開始盛行。科舉考試是一個考試體系,不只是一考定終身的一場考試。唐代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有兩種來源才有資格:一是在京師州縣學館讀書的生徒可在尚書省參加考試;二是身份不是生徒,就要先由州縣考試取得資鄉貢的資質才能送到尚書省考試。在尚書省通過考試之後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殿試是科舉最高級別的考試,在宮中大殿舉行,又叫廷試。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唐摭言》“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可見唐代讀書人的心態。正因為選拔層層遞進很難做到,所以才能選了人材。唐代狀元及進士科得中者為國家名臣不可勝數。現在的大學生有多少算是人材?

明清時期是科舉的鼎盛時期,考試的劃分更詳細。初級入門考分為:縣試、府試、院試。考中的叫“生員”,只是個秀才。秀才就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大比,即鄉試,其實這只是科舉三連考的開場序幕而已。

鄉試的時間在秋天,又叫秋闈。鄉試得中就是舉人,可以有資格參加第二年在京城的會試。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也是三年一次,時間在春天,又叫春闈。春闈由禮部主持,考中者為貢士。貢士的第一名叫“會元”。貢士一次取士也就是兩三百人。貢士才能參加最高級別的殿試。

明清的殿試考中者分三甲。一甲三名叫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一甲第二名為榜眼,一甲第三名為探花。二甲也是進士及第。三甲為同進士出身。

現在的大學生放在古代最多也算是個最高學府的太學生而已。太學生也是經過選拔的,學成之後也可以在中央或地方任職。


沅汰


不是。大學生比狀元差太遠了。

狀元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一名。殿試,是科舉的最後階段。

古代讀書,名頭從童生開始,依次是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

童生並非是孩童,而是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取得的最初級的功名,或者說是文憑。

也就是說,啟蒙階段,按現在講叫義務教育,通過中考之後,才相當於童生。換句話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生。

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不好當,通過童試,六等成績裡的第一等,才能當上秀才。他們參加的是院試,即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之後,秀才會升為舉人,參加鄉試。大學生,僅相當於舉人。但是舉人這個階層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舉人,還有能夠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監生、廕生、官生、貢生。這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雜牌大學和名牌大學。

當然了,大學生的地位遠不如舉人,但也這麼算了,就當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舉人之後,是貢士。參加的考試叫會試,頭名稱為“會元”。貢士,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碩士。

進士,也就是學科的最後最高的等級,相當於博士。狀元則是博士裡是第一名。

貢士和進士,其實更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過,難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認為,他們就是文科裡的碩士和博士。

所以,大學生比起狀元,那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畢竟,現在大學生很多見,但是全國範圍的考試,能考到博士第一名,這就太不容易了。


純鈞LHGR


現在的大學生和古代的狀元那完全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們先說說什麼是“狀元”,古代的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才被稱為狀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別被稱為“榜眼”和“探花”。

可以說狀元應該是中國古代科舉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是眾多莘莘學子一生苦苦追尋的夢,它象徵著卓絕超群的才華,也代表著平步青雲的仕途。也正因如此,古代的狀元遠沒有現代的大學生那麼容易考中。

首先從時間上來說,古代的狀元是三年才考一次,而現在的高考是一年一次;再從數量上來說,古代狀元可是全國範圍內就挑選一個狀元,現在的大學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幾百萬,各個城市的大學生是數不勝數,和古代的根本沒法比,量太大了。

古代讀書,從童生開始,接下來是,生員、舉人、貢士、進士,童生是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取得的最初級的資格,也就是啟蒙階段,現在的義務教育和它差不多。

童生學成後參加縣級考試,考過了是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是通過童試六等成績裡的第一等,才能當上秀才,他們參加的是院試。它相當於現在的高中。

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但是舉人這個階層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舉人,還有能夠進入國子監讀書的,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雜牌大學和名牌大學。

鄉試過後是國家的考試,考上之後為貢士。

進士也就是學科的最後最高的等級,相當於博士了,貢士和進士,其實更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過,難度要大太多了,因此可以認為他們就是文科的碩士和博士。

接下來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試了,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考中了會張掛皇榜公佈,也就是我們說的“金榜題名”。狀元至少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院士。

所以說,如果硬要比的話,現在的大學生也就相當於古代的一個秀才.


無限成長xx



夏普洱


六月,在這個熱情似火的季節裡,很多莘莘學子即將迎來人生第一次大考,十年寒窗苦,有人通過高考一朝改變命運,待到揭榜時各地便會湧現出文科、理科“狀元”。


同樣是“狀元”,如果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應該是什麼學歷呢?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中國的科舉制度實行千年,到了唐朝得以完善,自唐高祖至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的選考,中國歷史上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幾年才出一個狀元,而現在的“狀元”年年有。


現在的大學每年的錄取人數都在幾百萬,這一數據表明現在的大學生跟古代的狀元根本不是一個等級。


古時候讀書人少,科舉考試也是不定期舉行,經過層層篩選以後真正能進到殿試選拔的前三甲,而第一甲第一名才是狀元,也就說這個成績是全國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為探花,第三名為榜眼。


古代的讀書名頭,先從童生開始,依次是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幾年時間苦讀進階。



古人想走科舉之路並不容易,先不說幾年一次的科考,就說從鄉試到殿試的層層選拔,有人從稚氣少年直到古稀老人也沒能打通進階之路,這讓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他也是讀書之人,最後生活落魄。


古人剛開始入學是沒有學位的,初入學叫童生,相當於現在的小升初義務教育,童生學成後就要去縣裡參加秀才的晉級考試。


考過了就是秀才,相當於今天的高中生,秀才學成就去參加鄉試,考過了是舉人,這個學歷才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但看古人的學識程度,古代的舉人放到現在也是985名校學霸。


鄉試過後就可以參加國家級的考試了,叫會試,考上了就成為貢士,考過了貢士才能參加由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由皇帝親自評出狀元、榜眼、探花。


明清時期的狀元地位特殊,新進狀元可享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也比同榜者快。


按照這個道理推算,古代的狀元是有可能直接入中央政治局的,最差也能做箇中科院院士,所以現在的大學生要想跟古代的狀元一論高低,那差的還真不是一點兩點。



我國古代的每一位狀元,基本上都是一位書法大家,甚至還是詩詞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張若虛、賀知章、柳公權等。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書君祝願備考的每一位學子都能取得好成績。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古代的狀元可是比現在的大學生金貴的多,我來說說古代的狀元現在大學生的區別。

先說說當代的大學生

2018年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820萬人,再創10年畢業人數新高。而且,按照國家的計劃,以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還會增加,也就是大概最近幾年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可以達到850萬人/年。

古代的狀元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誕生,清朝才結束,狀元就是科舉考試的頭名。

值得說的是科舉考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也就是每三年才誕生一個狀元。

狀元和大學生的區別

按照錄取人數比較,每三年一個狀元,現在的大學生每三年就會誕生25000人左右。也就是狀元和大學生的比例是1:25000。一個狀元相當於現在的25000個大學生的身價。

從畢業待遇上說,得了狀元之後,基本上就是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了,甚至很多狀元被招為駙馬,也就是皇帝的女婿,可以說一下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了以後呢?很多還要發愁找工作,可能要奮鬥幾十年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跟狀元是沒法比的。


歡迎訪問我的頭條號“睿爸快樂育兒”,瀏覽更多育兒知識。睿爸和睿媽是一對真誠的爸爸媽媽,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雙學位,我們育有兩子,一個10歲,一個3歲,老大學業優異,我們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全部保證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評論、關注。


睿爸數學課堂


如果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就是全國公務員考試的第一名!根本不是一個大學生能比的!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狀元的產生,必須要經過鄉試和會試,且不是每一年都可以參加,不像高考年年都有,所以從開始寒窗苦讀,到金榜題名高中狀元,都需要經過很多年。據記載,歷史上最年長的狀元是唐憲宗元和八年(813)癸巳科四川閬中籍狀元尹樞,中狀元時已71歲。

從開始讀書,到高中狀元,到底有多難,看看過程你都會咂舌的!

首先要通過的是鄉試,鄉試並不是一個小鄉鎮的考試,而是一個地級市的大聯考,比全縣統一考試都難。地區級考試“過線的人”叫做“舉人”,“舉人”才有機會參加“省級大聯考”——會試。會試“過分數線”的考生叫做“貢士”,這就已經更加艱難了。

由會試選拔出來的“貢士”將由皇帝主持,在金鑾殿裡舉行殿試,國家最高“職稱”的大學士們參與判卷。考中的叫做“進士”,第一名才是“狀元”。狀元就相當於全國公務員考試的第一名,可想而知要多難啊!現在的大學生和古代狀元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具象點說,宋朝每屆有40萬考生應試,40萬人中才能出一個狀元。

不說別的,一張圖,看看過去“殿試”的考試題目,就知道非一般人可以回答。如果讓現在的大學生作答,不是吹牛,很多人可能連題目都讀不懂!

但是對古代“狀元”的要求更高,不但要作文做的好,字也要寫的好。所以說,古代的每一位狀元,基本上都是一位書法大家,甚至還是詩詞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張若虛、賀知章、柳公權等。

下邊是中國大陸目前僅存的一張狀元卷,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殿試狀元趙秉忠的試卷。據說,當年趙秉忠參加殿試,也才年僅25歲,高中狀元,真是厲害!

現在看到的狀元卷,是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於1983年捐獻給國家的,屬國家一級文物。作為國家的重要機密,這份卷子是怎樣從宮廷傳到民間的?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

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它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


文史道


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是不是大學生?

這個比較很有意思,古代的狀元肯定遠遠超越大學生了,每次考試只有一個狀元,但是大學生有幾百萬。這可以當作一個算術題來算算。

人口與進士和狀元的對比

唐朝因為戰亂,所以在安史之亂以後人口驟減,如果平均算的話,唐朝二百多年平均每年的人口大約三千多萬人吧,唐朝289年共開科舉268次,錄取進士總數7448人。每年平均錄取25人,狀元1人

按照今天中國人14億來算的話,是唐朝的46倍,唐朝如果有這麼多人,平均每年的進士有大約1100人,每年狀元有46個。

唐朝狀元相當於高考的省狀元

今天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個自治區,合計34。單純按照數量算,46個狀元相當於每個省有1個,幾乎就是今天高考的省狀元吧,每個省的狀元自然是北大清華隨便選了,這可不是今天的大學生這麼簡單了。

唐朝進士相當於省高考前30名

1000個進士,分到34個省裡,幾乎是前30名,分到地級市,都是每個城市的狀元了。清華大學2018年在我們山東招生160人,同省狀元一樣,北大清華隨便選。

結語

唐朝的進士和狀元,幾乎相當於今天的城市狀元和省狀元,有挑選北大清華的權利,您說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是不是大學生?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六月,一個朝氣蓬勃的畢業季,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迎來人生的第一次轉折點。每年的文科生、理科生全國各地都是,是否就相當於古時候的文狀元、武狀元了?我想不是。



中國古代社會,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孔子的:“學而優則仕”。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惜寒窗苦讀數十年?為的就是可以從文入仕,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所以古時候的知識分子都把考狀元作為唯一的出路。



在古時候,一介書生若想要考取狀元實屬不易,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中國科舉史上,曾經出現過以百萬計數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狀元必須在這個數目龐大的知識分子中脫穎而出考得第一名奪得狀元郎,競爭有多激烈可想而知。

古代考狀元可不是鬧著玩的,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的考試。而通過者分別稱為:童生→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童生是指不論年紀大小,沒有考取生員資格之前都叫“童生”,而童生需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試才能被稱作童生,只有成為童生才有資格參加院試。參加院試以後就有了正式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能通過院試的學員就是“生員”了,而成了生員以後就可以參加鄉試,鄉試每隔三年才舉辦一次,考過者被稱為“舉人”,絞盡腦汁的你只要考得了舉人就能得到士大夫的舉薦從而走出家鄉到京城去參加中央組織的會考,這個會試其實已經很難了,要知道會試是集中全國各地的舉人一起會考,能參加的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舉人,能在舉人堆裡脫穎而出取得“貢士”資格後才有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是當今天子親自出題考試,被視為“掄才大典”。殿試合格後就是“進士”了,而取得進士第一名的才是狀元。




看到這裡你還認為現在的大學生能和古時候的狀元相匹敵嗎?大學生那是不可能的了,沒有哪個考上大學生能像狀元一樣光榮,放眼望去現在的“本科”大學生也只能是個“舉人”。而狀元是現在的什麼學問爭議頗多,但最起碼也是院士。


小史感


我們都知道現代大學生是怎麼來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小學+初中學習時間9年,是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拿到初中畢業證,想繼續上學,有職高、中專和高中可供選擇,職高和高中學習內容和側重不同,上高中是奔著考大學去的,高中畢業後參加高考(全國統一考試),高考至少要考6門,6門總分過了本科錄取線,就可以上大學了,四年之後拿到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取得學士學位,“大學生”這個稱謂才算實至名歸。

再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科舉考試到了清朝,不論身份年齡,考試程序的第一步就是縣級童試,縣試合格,叫“童生”,童生在古代不算功名,童生獲資格參加下一輪☞州府府試,府試合格獲資格參加下一輪☞省級院試,省級院試合格,就是“秀才”了,這時的學子才算有了功名。

“秀才”是古代取得功名的第一步。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大多在秋天,所以又稱為“秋闈科考”,鄉試合格,“秀才”升級稱為“舉人”。

“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合格叫“貢士”,“貢士”也叫“進士”。

“進士”參加殿試才能取得最後的功名,“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題並監考的考試,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了。

現代考試分科目,分題型。古代考試不分科目就一種題型,可以理解為古代的“論文”,圍繞著一個題目旁徵博引,闡述見解。學生的全部才華體現在文章裡,放在現代,不喜歡語文也不喜歡寫作文的學生全得“哭暈在廁所”。

古代狀元和現代大學生沒有可比性,不同的時代,人才的培養方式和選拔制度是不同的,現代社會需要全方位人才,課程的多樣性為所有人提供了成才的各種可能性,能不能把握住學習的機會,能不能成“材”,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