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哪些名言警句只流行半句,其實後半句才是更重要的?

藍家三哥


有一些名言警句,只流行半句,看讓看了特別的雞湯,其實後半句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加上有半句一起看,味道有點變了,但更加豐富更加營養了,下面列出一些特別經典的,你們看了會不會很意外:



1

上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下句:恰巧這百分之一的靈感最重要

2

上句:人不為(wéi)己,天誅地滅。

下句:人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那便天理難容

3

上句:老來多健忘,

下句:唯不忘相思。

4

上句:知識就是力量,

下句: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

5

上句: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下句:其實還有後半句 眾生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6

上句: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句: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7

上句:男兒有淚不輕彈,

下句:只是未到傷心處。

8

上句:相濡以沫,

下句:不如相忘於江湖。

9

上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對第8句比較熟悉,我知道“相濡以沫”,卻不知道下句是“不如相忘於江湖”)

小夥伴們,你們對哪一句的上半句熟悉而從不知下半句呢?或者你有遇到過哪些上半句加下半句之後意思就不同的句子嗎?(留下你的想法一起分享討論,添加:zokocloud,有更多精彩內容)


鯨貝



那年,我四年級,碰到了我人生的啟蒙老師。因為我上學年紀小,很多知識都不能快速掌握。

由於同班同學都普遍比我大三歲左右,所以班裡的同學既不和我玩,也沒人願意和你討論學習的方法和難題。

長期以往,成績落下了一大截。這時候,我的啟蒙老師沒有放棄我,就像海倫描述的一樣,第一次認真接近老師的感覺,真的像陽光曬著那麼溫暖。在一次被同桌取笑之後。老師就叫我到她的辦公室裡去了。

老師拉著我的手,對我說了一句話。天才從來不分年齡,你不要因為這樣就否定自己。除了語文的理解能力差點,你英語和數學不是學得很好嗎,記住,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賦造就的。

這句話從此就深深地刻在我幼小的心靈上了。在那一天後,我放棄了心裡的負擔,學習成績一直上升。而且也沒有讓老師失望。中學高中都是在省重點中學畢業的。中山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了國內一所著名的設計所工作。

那一天,有個企業家邀請我去幫忙設計他的酒店內飾。沒想到碰到了昔日的同桌。他穿得土裡土氣的,但我並沒有奚落任何人的習慣。於是就主動上去和他握手。本打算握完手就去上企業家的辦公室商談設計的相關事宜的。沒想到他說了這樣的話。

他說,您終於到來了,我等了好久了。聽說您是頂級的設計師,要不要先看一下我的酒店佈局再談談設計的相關費用。。。。

原來他沒有認出我。我鬆了口氣的同時,也順手查了一下當年老師送我的那句名言。經過了重重搜索,我終於知道那句話的完整版了。平板上寫著最佳答案: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賦造就的。。。。。但又有什麼用,當你還是屌絲努力崛起的時候,富二代已經走在你30年以後了。。。。。


冰魚奇聞怪事錄


吃了一鯨!那些經典名言的後半句竟然是這樣的......


忘了在哪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老父親青梅竹馬的戀人病危,給老父親寄了一封信,兒子不知道老父親是否要去探望,只看到老父親回房間寫了幾個字:老來多健忘。兒子心想估計是往事隨風而去,就沒有再多提。後來,老父親也去世了。再過了很久,兒子偶然間得知這話還有下半句:唯不忘相思。

令人唏噓。不過其實,一些流傳甚廣的名言也有著意料之外的“下半句”,可驚悚可搞笑,可令人動容。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 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會筋疲力盡;養生不提倡死磕,適可而止為宜。


2.三思而後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 季文子每件事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後說:“想兩次也就可以了。”(笑而不語)


3.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第十三》

▲ 硜硜(kēng),淺薄固執的樣子。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那是淺薄固執的小人,或許可以算作次一等的士。關於這點,孟子說得更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4.閉門造車

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朱熹《〈四書〉或問》卷五

▲ 意思是隻要按照同一規格,關起門來製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合。


5.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一個人有沒有做到孝順,要看他內心是不是想孝順,而不是看他怎麼做的;同理推之,一個人是不是惡,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內心怎麼想,如果心裡產生過邪念的人就算壞人,那這世上就沒有好人了。


6.群龍無首

群龍無首,吉。——《周易·乾卦》

▲ 好的。


7.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

▲ 舜沒有告知父母就迎娶,是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君子以為他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實際上相當於已經稟告了。這跟傳宗接代沒半毛錢關係。


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這話的真正意思是聖人同天地一樣,對百姓、萬物一視同仁。


9.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裡的有情物,是沒有靈魂的處境裡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

▲ 在1843年的歐洲,鴉片是合法的鎮靜劑,並非毒品的代名詞。


10.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

中國是一隻沉睡的巨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震驚,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拿破崙

▲ 不能單純地以為是在歌頌天朝。


11.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 不多說。

-END-

下載“博庫圖書館”APP,即可免費借閱《論語》、《莊子》等經典圖書~‘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博庫圖書館”(ID:bookuuread)


博庫圖書館


知識就是力量

後半句: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或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從小到大無論是老師還是我們的父母都會跟我們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告訴我們知識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一個人有知識就會更加變得更加的聰明,我們獲得知識,通過思考,就能解決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問題,這時候,知識就是力量的一種。

這句話是十六、十七世紀的英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說過的話,完整的話應該是“知識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培根是實驗科學的創始人,培根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也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不過他更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以此來深入揭露自然的奧秘。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整句話才能的體現出培根的哲學思想,當然也更加符合現實的規律。



古今中外,靠知識改變命運的比比皆是。比如中國的陳景潤,他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並不屈從於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學,後來在清華旁聽,以至後來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 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

有了這些名人成功的事例,便有更多的人會用“知識就是力量”來激勵自己。然而難道真的有了知識就會成功嗎?顯然並不是這樣。知識僅僅是死記硬背下來,不正確地去運用,這樣知識也永遠只是存在與頭腦之中。就如同中國的應試教育,這種教育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們記下知識然後通過考試,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又成為填鴨式教育,將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猶如填鴨般,就是在鴨子飼養的過程中養鴨者用含糖量高的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鴨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會是關注重點。這種應試教育如今也受到了一些批評,現在許多高校除了在抓應試教育的同時也會更加註重素質教育。


因此我們在用“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激勵自己學習的時候,不能忘記還有後半句“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我們除了要掌握知識外還需要學會如何運用知識,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鴨仙之


名言是用來鼓勵或警示人們的警句,往往人們選一句最喜歡的作為座右銘,來鼓舞鬥志、鞭策自己,使其受益一生。但有的名言警句也確實只用了半句。下面列舉十例。

(一)"百善孝為先",下半句是"萬惡淫為源"。

(二)"今日事今日畢",下半句是“勿將今事待明日"。

(三)“多讀心中有本",下半句是"多寫筆下生花"。

(四)“事在人為”,上半句是“境由心造"。

(五)“心底無私天地寬",上半句是“如煙往事俱忘卻"。

(六)“俯首甘為孺子牛",上半句是"橫眉冷對千夫指”。

(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下半句是“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八)“千里始足下",下半句"高山起微塵"。

(九)“業精於勤”,下半句是“荒於嬉"。

(十)"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下半句是“一生之計在於勤"。


言勸


1.一個巴掌拍不響,

反手就是一耳光 。

從小到大,無論是被人辱罵了還嘴,還是被人欺負了還手,事後”主持公道“的家長、老師總是喜歡用“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句俗語來和稀泥,讓本為受害者的我們來反思自己的錯誤。

按照這種強盜邏輯,是不是抗日戰爭中被侵略的中國也有錯?是不是被屠殺的南京人民也要反思下自己的錯誤?

以後誰再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我踏馬反手就是一耳光,然後問他:“這一巴掌為毛特麼地就這麼響?”

2.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同樣是一句強盜邏輯的話,一般是女性被性騷擾、強姦後,某些人不去譴責罪犯,反倒認為是受害者行為不檢點惹來的色狼。強行轉移槍口來給罪犯開脫。

這句話我還沒想好合適的下一句,你覺得該用什麼話來反駁呢?


福林說歷史


第一次注意到名言警句的完整句子,是大學時在準備雅思出國留學的時候,同寢的室友跟我念叨有:

“父母在,不遠遊”

並不斷灌輸她是個戀家的姑娘,不能離開家鄉,而且有父母在,孝順的孩子都不應該離開!

我總覺得她的解釋不對,就去查了一下原句,結果發現是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取自《論語·里仁》,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如果要遠行,一定讓父母知道!

由此可見,知道完整的句子瞭解完整的意思有多重要!

之後,便查閱到更多從小看到大、聽到大的名言警句的完整版,比如:(看了其他人的回答,已經提及了很多,我就不一一贅述了,之說幾個我印象比較深的吧!)

1、三思而後行

完整版: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這本是孔子對季文子的一句評價,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小心,一件事情要想了又想,想後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其實是在說他做事過分小心,思慮過多!可到如今,卻被誤讀成:做事情前要多思考!雖然這話說來沒錯,但被斷章取義,並且並沒有將完整的句子告訴給學生,更有甚者,直接傳授:“子曰:‘三思而後行’”我覺得還是不太好的!

2、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

這句話實在是太有名了,真的是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然而,沒有人告訴你,後半句

“但是,那1%的靈感的意義要遠遠大於那99%的汗水。”

更重要!!天才畢竟只是小部分的人!

3、群龍無首

這不算名言警句啦,只是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聽到,我們總覺得“群龍無首”是壞事,所以往往此時,就會有一個人被推選出來做首領。然而,這句話的原話卻是:

群龍無首,吉。

4、一滴水只有進入大海才永遠不會乾涸

如果你直接搜索這句話,下面緊跟的一定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這是雷鋒說的,用來強調集體的力量的,甚至為了強調這層意味,不惜改變原文,以“好句子欣賞”的方式,強加入考題。

一滴水只有進入大海才永遠不會乾涸,但當它進入了大海,它也就失去了自我。

利弊總是相互的,有得必有失。

5、人是生而自由的

最早聽到這句話時,激起了自己對自由的嚮往。經歷了一些事後,才發現這句話的後文早已經為我們說明自由的真相。這句話的原文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

這是《社會契約論》除序言之外的第一句話,也就是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話。某種意義上,這句話的需要被放在盧梭整個作品的框架之下來理解。但至今,這句話仍被激烈討論著!


濃情蜜意西班牙


1.愛迪生的那句話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你不知道還有後半句吧?“但是,那1%的靈感的意義要遠遠大於那99%的汗水。”我等凡人還能說什麼……



2.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然而後半句就神轉折了,“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偉大的盧梭估計在地下哭了幾百年了吧……

3.“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誰都知道這是拿破崙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接受這句話,是因為一個偉大的外國人對中國有如此崇高的評價,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深感自豪。而我們也深信這隻睡獅已經醒來,已經讓世界感到它帶來的顫抖,因為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已經當驚世界殊了。但是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這句話的中間還有一句:“它在沉睡著,謝謝上帝,讓它睡下去吧”。



4.很多人都知道孔夫子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備受今人非議:怎麼能將女同胞跟小人相提並論呢?純粹性別歧視。其實還有後面一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5.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人家老白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說無論老成啥樣,神馬都不記得都不會忘了想你,不是說自己老了就痴呆了!你說孩子們怎麼就那麼不懂事呢?



6.看電視劇多了,總會聽到“群龍無首”這個成語,我們總覺得群龍無首是壞事。然而這句話的原句是“群龍無首,吉。”

7.總聽到“一滴水只有進入大海才永遠不會乾涸”,覺得集體力量大,然而還有下半句:“但當它進入了大海,它也就失去了自我。”



8.看過《活佛濟公》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但是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書影奇談


我看國外的“名言警句”已經有很多人回答了,下面就來普及幾句現在仍非常流行的古代中國的“名言警句”,原來它們的後半句才是真的有意思。

1、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第十三》

後半句的意思是:固執的庸俗之輩才會這樣。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的話,在孔子看來“言必信,行必果”是士裡面最低的一個等級(共三等,這是第三等)。

引申閱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

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明事理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都要有結果,只要合乎道義就行了。

2、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濟公李修緣》

前半句一直是不懂佛法的佛家弟子貪口福喝酒、吃肉的依據,現在知道後半句,是不是覺得陰風陣陣。

3、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這句話的意思是:

天地是沒有仁慈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同樣,那些高高在上的聖人們也是沒有仁愛的,他們也像對待芻狗一樣對待百姓。

芻狗指的是用草紮成的狗,是古代祭祀用的道具。在祭祀開始前,大家對芻狗都很重視,不能隨便碰,但等祭祀完成後,它就被隨意丟棄了。

4、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

大家都喜歡對這句話望文生義,但其實它的意思是這樣的:

不孝順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職責,舜沒有告訴父母就私自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認為,舜告不告訴父母都一樣。。。

所以,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以後父母再催促你生孩子,你就可以這麼回懟他們了。

覺得有趣可以關注我哦,讓我們一起來開腦洞!


麒林創意腦洞系列


一,寧罪君子,勿罪小人。

都認為寧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因為君子寬宏大量,小人斤斤計較。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不亦怠哉?”。

完整的意思是你寧可得罪君子,卻不得罪小人,這不是傻不拉幾的嗎?因為古代讀書的君子講究“明春秋大義,復九世之仇”。你得罪了他,他必須報復回來的。

二,以德報怨

這句話被很多聖母用來教育人:別人侵犯了你,不能報復,要以德報怨;有人渣把人拐走之後又殺害了,不能判死刑,要以德報怨。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則何以報德?”。意思是別人扇了你兩巴掌,你還要用愛來感化他,那遇到對你好的人,你拿什麼報答呢?完全主張以牙還牙,反對聖母。

三,相遇以沫

多真摯的感情,多麼感人的情景。然而全句是“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魚在快乾死的時候相互吐唾沫維持生命,還不如在滿是水的江湖裡暢快地遊,互相忘了對方呢,作者是不喜歡相濡以沫的。


四,十羊九不全

很多人因此認為屬羊的命不好,甚至有許多傻子因為懷孕在羊年就去打胎,真是愚不可及。迷信也迷信的不到家,算命是根據“子醜寅卯”算的,跟老鼠、老牛、老虎這些沒什麼關係。並且,十羊九不全後面還有一句——剩下一個坐金鑾。

五,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

今伐之,聊博小娘子一笑。

六,人定勝天

這倒沒有省半句,而是省了一個字——“乎?”。

人每次歡呼對大自然的勝利,都會遭到大自然強烈的報復:在草原上過度放牧,增加畜牧產量,結果破壞牧草,引發大規模沙塵暴;亂伐樹木改造為農田,結果山洪暴發,泥石流;大量補殺蛇、蛙,結果害蟲滿天飛。

人只能順應自然,而不能征服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