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中如果德國堅持對英國作戰,有機會打敗英國嗎?

大東北的小豆包


德軍的參謀本部最無奈的一點是:即使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發現他們制定作戰方案中,依然不可避免要面臨著無解的兩線作戰的困局。由於德國在一戰中的慘痛經歷,他們制定並實施了阿登山脈的戰略大迂迴,成功地將英法聯軍期望的陣地戰、消耗戰變成了閃電戰。

德軍的戰略目標是儘快擊敗英法軍隊,完成歐洲資源的整合,用以面對蘇聯的威脅。在德國人的作戰計劃裡,蘇聯由於有巨大的國土縱深和戰爭潛力,不可能短時間內逼迫其屈服。因此在英法向德國綏靖的同時,德國也有意向蘇聯“綏靖”。

德國在二戰前的外交政策相當成功(無恥),他們避免了英法蘇聯合帶給德國的戰略危機。德軍的快速推進,也讓法國失去了繼續抵抗的勇氣。只有孤懸海外的英國,在做垂死掙扎,命懸一線。

英國退出歐洲大陸的情境,非常悽慘,所有的重型裝備都丟掉了,後來的英國人發動媒體戰爭,將這次徹頭徹尾的大潰敗描述成為日後取得戰爭勝利的戰略撤退。

由於對德國閃電戰的威力估計不足,尤其是對法國無恥地快速宣佈投降坑隊友的做法沒有做出預案,因此英國的戰備工作做的相當差。在不列顛空戰時,英國只有900架戰鬥機可以升空迎戰,而德國卻有2000架。

英國雖然有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擁有巨大的戰爭潛力和豐富的資源,然而這些地方與英國本土隔著重重大海,把這些資源轉換成戰爭物資,也非一時間可以湊齊。比如鐵礦石需要提煉出鋼鐵,製造成鋼板,才可以製造艦船;比如棉花需要紡織後才能變成布匹。英國在德國的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沒有時間完成這些準備工作,連修理飛機的工程師都沒有召集齊備,就被迫與德國展開了空戰。

此時的德國,擁有著巨大的優勢,希特勒還幻想著通過絞殺英國的空中力量,逼迫英國求和。可是,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雖然飛機的技術設備都升級了,但是跨越海峽去攻擊英國本土,德國飛機只能戰鬥10分鐘就要撤回。由於英國是主場作戰,飛行員跳傘後基本都會獲救,而德國飛行員跳傘後大多被憤怒的英國農夫毆打致死。更為致命的是,英國及時開發出來了黑科技——雷達,讓英國空戰如虎添翼。

德國發現與英國人纏鬥多時,英國人的飛機還是不見少,於是就放棄了繼續與英國戰鬥機格鬥,轉為轟炸平民,希望英國平民反對政府繼續抵抗,來促成英國投降或者講和。對德國來說,講和已經是希特勒最期待的結局了。

其實希特勒如果再堅持一下,英國的空軍戰鬥力也已經見底了。飛機已經損失一半多,之所以還能有這麼多飛機起飛,完全是因為工程師修復及時。如果再繼續損失下去,配件都沒有了,英國的飛機也快消耗完了。

德國的戰術轟炸機一次只能帶不多的炸彈,炸出來的威力也不大,除了造成一點民眾恐慌外,沒有動搖英國人的戰鬥意志。由於缺少戰鬥機的護航,戰術轟炸機被英國空軍擊落的更多。德國飛行人才雖然多,也架不住這麼消耗,最終叫停了空戰。

這反映出,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對空戰理論的理解還很膚淺,這也難怪,空軍獨立成軍還是二戰之後的事情。二戰時,人們普遍重視的是海陸軍。德國在當時也不具備轟炸英國的條件,因為德國的戰術轟炸機研發背景是配合陸軍的閃電戰的,要求機動性強,犧牲了彈容量,載彈量太小,起不到戰略轟炸的作用,反而白白損失了飛行員。

此外,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也對英國的海上生命線造成了致命威脅。當時用於反潛的戰術非常缺乏,德國的潛艇如入無人之境,肆無忌憚地襲擊英國的商船。英國人的損失日增,不得不用儲備金和大量的借債向美國租借船隻。

說起到二戰最大的勝負手——美國,在當時他們也不是說反納粹的。由於德裔人口多,還有希特勒令人豔羨的經濟成就,在美國社會中有很多擁躉,當時的美國遲遲不願參戰也有國內的民意有關。匆匆通過的“租借法案”只能算是美國政府權衡利弊後的權宜之舉。直到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美國政府才有足夠的理由說服國民參戰(美國國民不願意參戰,美國政府不敢打仗。這是1812年,美國在佔理的情況主動發起戰爭,國民不支持,導致最終慘敗,白宮被燒的經驗)。

所以,即使美國政府對德國保持著惡意中立,但畢竟沒有完全敵對。德國持續消耗英國空軍,封鎖英國的交通線,徹底擊敗英國不可能,逼迫英國接受在不可能接受的損失面前選擇體面的講和結局,是有可能的。

德國高層最終失去了對英國講和的興趣,可能出自對自己軍隊戰鬥力的信心,也可能出於更多的軍事情報,先下手為強。在英國沒有選擇講和的前提下,德國主動開闢了第二條戰線: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

丘吉爾聽到德軍進攻蘇聯的消息時,如釋重負,說:上帝保佑英國,上帝保護吾王。


而知而行的歷史


二戰期間,德軍在進攻英國無望的情況下,發動了對蘇聯的偷襲。雖然偷襲蘇聯的戰略在前期獲得較大的成功,最終還是將德國拖向失敗的深淵。如果二戰中的德國繼續堅持對英國作戰,能否有取勝的希望呢?

德國的軍事實力強在陸軍和空軍,對英國作戰不具備優勢。

二戰中德國的軍事實力強大,是得到世界公認的。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德軍的軍事實力也有短板,德軍海軍的實力明顯要比陸軍和空軍差,而且差的不是一點兩點。德軍利用閃電戰,在短時間內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在這些戰爭中主要起作用的是陸軍(裝甲兵、坦克部隊)和空軍,海軍基本上就沒有像樣的上場,一直都是配角。

德軍的戰鬥機群

但是在對英國的作戰中,德國的陸軍部隊就傻眼了。英國和歐洲大陸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德軍的坦克部隊無法直接踏上英國的領土,和英國人作戰,德國的陸軍的戰鬥力再強,也不可能自己去渡海。所以說,德軍的陸軍軍事優勢在攻打英國時,就毫無作用。德軍必須實施登陸作戰,問題來了,德軍的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相比,完全沒有優勢,只能靠奪取制空權,才有登陸英國的可能性。德軍的“海獅計劃”就這樣應運而生。

海獅計劃作戰圖

“海獅計劃”的失敗,意味著德國戰勝英國的作戰計劃徹底覆滅。

德軍參謀部制定“海獅計劃”:企圖通過與英國的空軍作戰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從而利用空軍掩護陸軍登陸英倫三島,實施對英國的佔領計劃。“海獅計劃”實施前,英德空軍的實力對比:德軍擁有各式的作戰飛機2700架,英國擁有各類作戰飛機800架。面對這樣的實力對比,德軍有理由相信:他們會一舉摧毀英軍的防控力量,從而奪取制空權實現既定的計劃。

倫敦被轟炸

但是德軍最後卻失敗了。面對這樣的優勢,德軍在不列顛空戰中,被英國空軍的游擊戰給拖垮,最終英國空軍積小勝為大勝。德軍失敗無外乎在於希特勒的理想主義色彩作怪。德軍既定的轟炸英國機場和雷達站的計劃,沒有得到實施。前期的作戰中,德軍已經摧毀英國9個前線機場中的7個,三個雷達站也受到損毀,但是希特勒突然改變計劃轉而轟炸城市,讓英國空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其二就是英國人發明了雷達技術,對德國戰機的動向一清二楚,這也是英國人多次伏擊德軍成功的原因。整個空戰期間,德軍共損失了1500多架飛機,這時候英軍的飛機卻得到了有效的補充,德國空軍的優勢不在,無法對英國形成有效的威脅。

英軍的雷達站

”海獅計劃“失敗後,德國喪失的對英國作戰的唯一優勢:空軍力量。登陸作戰的計劃已經無法實現。如果繼續強行對英國作戰,只能是海戰,無疑海戰德國人必然失敗。所以,海獅計劃失敗後,德國再無戰勝英國的希望。


史海看浮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期,德國自一戰後一直被各個國家打壓,之前的殖民地全部被掠奪殆盡,國內民族情緒高漲,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發動啤酒館暴動,雖然被鎮壓,但是希特勒在德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大力擴充軍備,試圖打破《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限制,德國工業基礎雄厚,短短几年軍事實力已邁入一流強國行列,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擁有100萬軍隊的波蘭在短短一個月內滅亡,可見德國軍事實力之強大,戰略戰術之高超。



波蘭滅亡後,英法相繼對德國宣戰,面對英法這一傳統軍事強國的宣戰,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使法國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也失去作用,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一個多月就宣佈投降了,戴高樂將軍組織了自由法國流亡政府流亡英國

德國開始了對英國倫敦的大空襲,導致倫敦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在這場戰爭中,德國人一直處於進攻態勢,而英國人處於防守態勢。

德國人在二戰中使用了很多先進武器,大規模的潛艇部隊採用狼群戰術是的盟軍運輸船隊損失慘重,像V2導彈,虎式坦克及大型鐵道跑等武器,給英國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如果德國不突襲蘇聯,專心致志的對付英國的話,英國很難能撐下來,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對軸心國集團宣戰,派遣軍隊進入歐洲對德國人進行作戰,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漸漸由於補給和兵力不足,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擊潰。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最終導致了德國一步一步的滅亡,如果希特勒不招惹蘇聯,美國不介入,一對一的對付英國,英國很快就會堅持不住而投降。


大飛哥愛歷史


即便德國堅持對英作戰,打敗英國的機會也幾乎為零。這其中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我簡單列出幾點供大家討論。

一、德國海軍力量先天不足

德國的海軍發展先天不足,不僅艦艇數量少、噸位小而且性能也與英國有著很大的差距。對德國海軍而言,唯一還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剩潛艇了。要打敗英國,最好的方式就是,德軍在英國本土實施登陸,可沒有強大的海軍作為支撐,這對德國而言簡直是痴人說夢。

二、英國實力仍在

儘管英國前期被揍的很慘,可以說是倉皇逃離了歐洲大陸,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一個百年強國,其實力仍在。儘管歐洲大陸打的如火如荼,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這些海外殖民地,不僅可以為英國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還可以為其提供大量的兵源。所以一旦英國緩過氣,德國再想討到便宜就會變得困難。

三、國際環境

不管戰爭前期,蘇聯和美國再怎麼不參與,他們也絕不會看著德國做大,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一旦英國戰敗,那麼歐洲將是德國的天下,這都不符合美國和蘇聯的利益。所以當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的時候,難保其他強國不會介入。

此外,英國的當權派已經是以丘吉爾為首的強硬派,所以逼迫英國投降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如果德國選擇繼續進攻英國,戰事很可能變成長久的消耗戰,而這卻是德國所不能承受的(儘管德國發明瞭煤轉油技術,但德國仍然缺油)。

當德國把矛頭對準蘇聯的時候,希特勒就已經放棄了擊敗英國!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


戰情解碼


有機會啊,我是比較信奉一切皆有可能的。

首先德國方面不應該因為一次柏林被轟炸就報復倫敦,應該只轟炸軍事基地和港口。

英國議員中妥協一派勢力很大,退位的張伯倫影響力依然巨大,但是你集中對大城市轟炸就等於把求和派的嘴給捂上了。

而且在德國無法建立一支大艦隊的時候,應該集中空軍力量去摧毀英軍的海上力量,也要用潛艇切斷英國的交通線。

雖然理論上由於美國和英國殖民體系的存在,英國本土不太可能被封鎖,但是持續的海空打擊一定會把英國打回談判桌上。

德國掉頭進攻蘇聯而放棄英國等於是吧一顆定時炸彈留在了自己的深厚,而德國和蘇聯尚有條約在手,蘇聯可能上的西進至少在1943年之後,而且兩國並非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希特勒可以把蘇聯拉到英國的對面——用分割英國實力範圍的中東和近東來換得蘇德的和平。

德軍可以失敗,但是敗在兩線作戰上就太憋屈了。

一旦英國徹底脫協,我相信弗朗哥也會好好思考人生的。


歷史區的旅法師


會有機會打敗英國,但是所謂的打敗,並不是登陸英國本土,而是從戰略上迫使英國投降,實際上這種機會也是很小。

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雖然保留了大量的人力,但是武器裝備卻損失慘重,致使英國元氣大傷,形勢不容樂觀,希特勒的最初建議是拉攏英國迫使其投降,但是被拒絕。

於是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以及德國海軍並沒有制海權,所以空襲成了最好的進攻方式,於是就發生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而這也是迫使英國投降的最好機會,可以想象如果此戰英國戰敗徹底失去制空權,那麼每天籠罩在德國戰機的轟炸下,將會只有投降一條出路。

除此之外,海上封鎖也是迫使英國投降的殺手鐧,這本來是致命一擊,也是英國所最擔心的,但是美國卻加大對英國的援助,正因為這樣,英國才有了長期堅守和德國打消耗戰的決心。

當希特勒被迫放棄英國轉向蘇聯之後,擊敗英國的機會就變得非常渺茫了,實際上希特勒也放棄了徹底擊敗英國的想法。


一點點歷史


當然可以,滿足鄧尼茨有700艘潛艇的話,如果德國不計損失,堅持轟炸,投彈佈雷,並用潛艇封鎖應該奏效。英國是個島國,戰爭資源打一點就少一點。需要遠洋運輸補充,開戰初期對付潛艇辦法不多


太陽125933863


本來應該是有可能登陸英倫滴。在並無軍力優勢的情況下,唯有指望以戰略和戰術上的傑出表現來達成目的。可就在這些方面,德方還是失算多多。

一是因渺茫的政治解決考慮而阻滯了正確軍事戰略的及時實行,表現在敦刻爾克機會稍縱即逝情況下的猶豫,放走近三十萬英軍主力。二是空戰方面的安排有誤,不是集中摧毀對方的指揮、雷達系統,以及機場飛機等有生力量,癱瘓英方抵抗系統,而是平攤力量,著眼於讓城市變焦土,恐嚇敵國人民,以圖使之屈服。說明德國有關高層既不懂空戰要領,又不瞭解英國人民的深層心理。第三是戰略方向上的不能堅持,這個當然與德國面臨的形勢和它本身的實力不足有關,難以兩全吧!但也呈現主觀指導上的一廂情願,即它久攻英國不克,便又作東圖,實際上放棄了佔據英倫的戰略。不久後,英國的巨大戰略價值就表現出來了:它成了美軍的主要前出基地,若曼底登陸,完成了對第三帝國的圍殲。


嘉禾生


我不認可,德國打贏英國還是有可能的。首先敦刻爾克大撤退要扼殺,坦克部隊應該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英法有生力量。其次不要急於進攻蘇聯,穩住蘇聯,劃界而治,跟蘇聯保持友好,貿易。等待3-5年,兵力,後勤跟上了,再全力攻下英國,在這個期間內,不斷的用潛艇攻擊英國的軍艦,商船,讓英國沒法獲得美國的足夠支持。德國太心急了,其實再封鎖英國2年左右,島國就差不多吃不消了。但是這都是後人看歷史,居棋者迷,旁觀者清。從理論上來說,德國有戰勝英國的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