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寫毛筆字,筆桿一定要握垂直嗎?

yirenjing


自古以來,書法藝術都非常講究變化,因《蘭亭序》裡的“之”字字字不同,各盡其勢,各盡其態,自唐以來,千百年來所為人推崇。書法的線條形質和結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變才稱得上藝術,不變藝術就會走向僵化。但話又說過來,變是在規則內的變,不是胡塗亂抹式的變。書法線條的變化來自線的曲直粗細變化和線質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靠技法來實現的。不一樣的用筆會形成不同的線質或律動、節奏。

清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的非常透徹:“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餘每見秋鷹搏兔,先於空中盤旋,然後側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書一味執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

也。所以論右軍書者每稱其鸞翔鳳翥。”

毛筆筆鋒垂直於紙面固然是書法線條保持中鋒的首要條件。但若一味保持這樣的中鋒線條,可能使得線條單調。

實際上毛筆在書寫過程中,不可能一直都保持中鋒的,需要不斷的通過書法技法的提按頓挫疾澀來調節筆鋒得變化,完成自己所需的線條形態和形質。我們一定要清楚書法的用筆技法是為點畫的形質而服務的。比如在起筆、收筆是就不是完全的中鋒,只有側鋒和提按的交互實用才能完調鋒目的。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其實即便是中鋒行筆也不是絕對的筆鋒垂直的,而是要帶逆勢運筆的。筆桿一般也是向行筆得反方向稍加傾斜的。無論筆桿如何變化,在書寫過程中中鋒意識是不能忽略的。










翰墨書道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看法。

我們寫毛筆字的時候,毛筆需要垂直嗎?在古代書家那裡,好像對這個問題沒有進行特別的研究,沒有說寫毛筆字必須要垂直,我個人認為,這得分幾種情況。

第一,寫楷書。我們在書寫楷書時,為了達到中鋒行筆的效果,也為了使筆畫堅實有力,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使筆與紙面保持相對的垂直。


第二,在牆壁上書寫。在牆壁上書寫時,我認為自然而然地就與牆面有了一個垂直的角度。

第三,寫行草書。寫行草書就沒有那麼講究了,在寫行草書時有時為了追求一種蒼老,古拙的味道,常常出現飛白和幹筆,在這個過程中,行草書書寫比較自由,所以在這個時候,毛筆不可能時時都是垂直的。

總結一下,楷書務必是垂直的,行草書不一定垂直,其實,寫毛筆字,往往是中鋒與偏鋒同時使用,才會出現好的效果,毛筆在使轉過程中,是無可避免地會使用中鋒偏鋒結合的。

我是鐵匠的頭髮,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書法問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支持!


存希齋書法


關於握筆的說法實在太多,有的說的很玄乎,讓人很迷糊,難以適從,不知所措。不妨換個角度說握筆。

握筆如同人的站立,行筆如同人的行走。起步之前立正站立,起步行走就要圍繞站立這個姿態左傾右斜、前仰後合,在動態之中保持平衡。站立的姿態就是重心居中,行走的姿勢就是重心向中,重心不離中、重心不過偏,就不會摔跤,掌握熟練運用自如就能行走如飛。

垂直握筆就是人的站立,這"立正"的姿態,在邁開步子之後就是"重心"、目標。行筆就是在左傾右斜前仰後合之中運動並不斷"歸正"。同理,如果沒有左傾右斜前仰後合的"拔正步",一定會走得很累,走不了太遠。始終保持握筆垂直,既做不到也沒必要,僵直的腿走不遠,僵握的筆無靈氣。有書寫實踐的人大體都能體會,筆的行走姿勢是變化的。

桌椅(胡床)進入華夏之前的古人寫字之始,大都席地而坐,想像一下,這樣的坐姿寫字實在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如果握筆自始至終地僵直不變,簡直就是折磨,怎麼能寫得了、寫得好!

俗說“握筆無定法、握筆千古不易、善書者不擇筆",沒有什麼不對,還是要看如何理解。一時理解不透沒關係,多練多寫出真知,時間一長就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了!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問題:寫毛筆字時,毛筆一定要垂直嗎?

毛筆時刻保持垂直是根本沒辦法寫字的,毛筆垂直只是開始書寫前的一種姿勢,一旦開始書寫,毛筆就會隨著不同的筆畫而像不同的方向傾斜。米芾的八面出鋒,其實筆桿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運動。

這個就像打拳,所有功夫的起勢都是一樣的,比如兩腳放平、兩腿分開站立與肩同寬。大概所有的拳法開始都是這個套路,結束的時候也都差不多,但是中間打拳的過程中,身體是幾點的左右、上下襬動的。

有些初學者受一些言論影響,認為毛筆在書寫中一定要“正”,已經為柳公權說過“心正則筆正”,熟不知柳公權所說的正是正直的正,不是正面的正。不要受他表面意思的影響。

書寫的過程,是手指、手腕、收筆帶動毛筆不斷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轉換的越熟練,字就會越靈活,毛筆筆桿垂直是沒辦法寫字的。

事實上古代書法家基本沒有垂直寫字的,大部分書法家的書寫姿勢都和我們平時拿鋼筆差不多,毛筆是傾斜的,五指執筆法被廣泛使用是後來的事情。

你覺得呢?


不二齋


我是江上人。看到這個問答我來說說自己的悟性與體會。寫毛筆字的時候毛筆要垂直嗎?我自己在這上面有過研究過。大家也可以在每天練習當中也要試一下,看看垂直於不垂直有什麼不同。我在練習當中使用小於45度依然能寫出圓潤流暢書法來,我寫的是草書。寫楷書你用小於45度可能很難寫好字。垂直與不垂直我們要區別對待。只有自己使用過才能知道。光聽別人說肯定是沒有自己體會來的深。

尤其在寫狂草,筆幹擺動是非常大的,筆要是一直保持垂直可能很難寫好。大家可能認為側鋒就一定寫方筆,其實筆桿小於45度完全可以寫出圓潤的線條來的。有個前提條件就是筆鋒要有30釐米以上的長度。如果用短筆鋒是沒法做到的。如寫楷書我看到一般人都是用短筆鋒,毛筆來寫的。一般很少有人拿長峰來寫楷書。所以寫楷書筆幹基本保持垂直。筆桿小於45度是肯定寫不好的。而寫草書一般都是使用長峰,筆桿不垂直也沒什麼關係。

其實說真的,筆垂不垂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寫好書法。你認為垂直能寫好書法你就垂直好了。如果你認為筆幹不垂直能寫出更好的書法來,那麼你就不需要垂直。就這麼簡單。不要搞得那麼複雜。尤其是在練習當中自己去體會看看效果怎麼樣。好你就用不好我們就不用。活人還能給尿憋死嗎?

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喜歡就關注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大家好!我是墨韻書香1314。感謝各位支持及關注,謝謝!

從古到今,寫毛筆字時毛筆並不是要垂直的。垂直寫字壓根兒不行不通的,必須得有一定適當的斜度的,具體情況要根據所書寫的字的大小、紙面的斜度來決定。在書寫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動作需要旋轉筆桿,這樣寫字才不會死板,寫起字來也才會覺得舒服。

我們現在的執筆法,就是統一標準的執筆法“五指執筆法”。

比如在兩漢時期,有種執筆法叫“單苞執法”,那個時期寫毛筆字,並不是像現在那樣有座椅,他們是人跪在席子上寫毛筆字。有點像我們現在寫硬筆字的握筆姿勢。(看下圖)

另外還有一種叫“雙指執筆法”,也就是在魏晉時期他們執筆方式是這樣的: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筆管,其他的手指全部向掌心彎曲。


墨韻書香1314


寫毛筆字時要保持筆桿是直的,但無需刻意保持垂直,正常來說,筆桿一般都會向筆畫的運行方向的反方向稍微傾斜,可以增加運行的阻力,達到逆和澀,提高線條的力度。

這種情況在寫大字的時候會更明顯一些,寫小字則越小越不明顯。

但是在行筆的時候,筆鋒按下去,起承轉折、提按、輕重緩急,筆桿必然要出現小幅的前後左右的傾側變化,為什麼是小幅的,是因為幅度太大容易產生撅、漂、跳等弊端,甚至會出現脫筆——筆失去掌控,筆畫便會變形,無法寫出想要的形態。



所謂的“筆歌墨舞”,就是指毛筆在紙上舞動,留下不同的墨彩。既然是歌舞,那麼必然有規則,不是隨意的。所謂“不遵守秩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秩序產生效率”。


這裡的秩序就是遵守毛筆的筆法和結體規律,遵守線條質感的表現手法,筆桿是否需要垂直不是最核心的,保持良好的控筆能力和點畫線條的精準度才是重要的。


昭明書館


我們現在寫毛筆字所就行的執筆方式就是五指執筆法。而且很多朋友會用既定的思維認定你自古以來 毛筆的執筆方式都是這樣的



其實,我們從古人的繪畫作品或者一些陶俑上看,古人的執筆方式,和古代的傢俱有些相當大的關係。 如果在兩漢 ,人跪坐在席上, 左手執卷 ,右手執筆去寫字 ,胳膊肘和是需要腕懸空的 。



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握住毛筆的筆管 ,中指托住筆管, 無名指和小指向掌心彎曲 ,這種執筆叫“單苞執法” ,這種執筆方法其實和現在握鋼筆的姿勢十分接近 。



發展到魏晉南北朝甚至一直延伸至唐宋後期 ,這種執筆方式還是是最普遍的一種執筆方式,當然這也不是唯一的執筆方式。 在魏晉時還有一種執筆方式是這樣的 。




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筆管 ,其他的手指全部向掌心彎曲 ,這叫雙指執筆法。

等到唐宋時期開始慢慢出現了高桌子和高凳子,所以紙張是可以平鋪在高高過膝的桌子上 ,如果要站著寫字,執筆方式是這樣的。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他的手腕 ,他的手腕是和桌面平行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手腕要平。



那我們來總結一下, 如果你是站著寫字,執筆的方式應該 是下圖這種。


如果坐著寫大字, 執筆的方式應該是下圖這樣的。



如果坐著寫小字, 執筆的方式應該是下圖這樣。




最後再說問一句 你以為你以為的執筆 就是你以為的執筆麼?

從上邊這些圖看,有些時代寫字時,毛筆並不是要垂直的。可以適當的有一些斜度的。而且具體情況要根據所書寫的字的大小、紙面的斜度來決定。書寫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動作需要旋轉毛筆筆桿,這樣毛筆也不會是垂直的。


止有文化


很多人並不主張筆桿垂直的運筆方法。持這種觀點的人,基本上是腕肘枕於桌面書寫的朋友,這個也是根據個人的實際體驗總結出來的。

枕肘枕腕書寫,運筆的距離自然就短。在書寫大字時,要藉助筆桿的傾斜,才能完成較長的筆畫。枕腕枕腕,運筆用肘腕,再以指輔助運行。筆管的側斜,是根據運行方向而定,管居其後推行,不要拖行,此為關鍵。更不能固定偏向一側,此就大謬也。


垂直運筆觀點的人,多是懸臂運筆。懸臂運筆,是以臂帶動肘而運行。運行範圍廣,無需藉助筆管的側斜來增加運行距離。適合寫比較大的字和流暢連貫的書體。

兩種方法,只有適宜的選擇,並無優劣之分。枕腕枕肘為實,懸臂而書為虛。大字為實,小字為虛。實以虛而為,虛以實而為。虛實相生,剛柔相濟,自然合於法度。


子衿書法


寫字時筆桿是否要與紙面垂直,這是研究執筆的一個重要問題。“筆正則鋒藏”,似乎說筆桿與紙垂直是一種成法,但事實上並非這麼簡單。

筆桿性剛,筆毫性柔,筆桿正,落筆後筆毫臥於紙上,鋒未必能正。

書寫以中鋒為主的篆書和楷書,執筆當正,但書寫兼用方筆側鋒的楷書和行草,就決非單純靠執筆直下所能解決的。



實際上,書寫以方筆為主的楷書,或露鋒為主們行草,執筆時筆桿當微向右下方傾斜,落筆前使筆鋒微向上翹起。


而在運筆轉折的過程中,筆桿也不是始終與桌面保持垂直,而往往是鋒先筆後,即鋒抵紙面,逆勢行筆,隨著筆勢的往來,筆桿不斷地前後左右擺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