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東南隅的上官巷內,為著名的莊嚴古剎。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門外的崇善寺文保標識,別處很難見到,不僅有二簡字“原”簡化成了“上廠下元”,更弔詭的是落款為“一九六五年”時“太原市GeMing委員會立”(一般來說,GeMing委員會一般來說都是1966年文化DaGe命開始後才誕生的產物)。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崇善寺創建於唐,初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又改稱崇善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髮妻孝慈高皇后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晉王朱棡,是馬氏撫養成人的。為紀念母后,朱棡請求準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從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動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歷時八載。當年的崇善寺南北長550米,東西長250 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剛建成的崇善寺,一水兒的宮殿式建築。中軸線上由南向北排列著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齊的排列著一系列的小院落,整體佔地達到二百四十五畝!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不幸的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一場大火,主要建築均被焚燬,倖存下來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屬建築。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文廟。從此,崇善寺一分為二,文廟佔了大部分地方,而僅佔原寺面積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為古白馬寺、明崇善禪寺的遺脈。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崇善寺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鐘樓、東西廂房和主體建築大悲殿,亦自成格局。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山門外兩個鐵獅子是明洪武時鑄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表情豐富,造型獨特,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院東南拐角的大鐘樓,高達20多米,樓上懸掛著一口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鑄造的大鐵鐘,通高2米,外徑1.8米,總重9999斤。大鐘的音域寬廣,輕擊圓潤深沉,幽雅悅耳,重擊則其聲宏亮,渾厚有力。每遇慶典,那渾厚悠揚的鐘聲,全城可聞。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坐落於寬厚的臺基上,臺基不高,但月臺卻很大,幾乎佔了整個大院的三分之二,這也許是整個大院並不因其建築高大而顯得擁塞的主要原因。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月臺兩側各建有以個精巧的六角亭子,左為鼓亭,右為鍾亭。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亭子一律琉璃瓦蓋頂,磚鑲圍欄,玲瓏剔透,極有風致,也是珍貴的明初建築。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前有兩個香爐,靠近山門的為殿式方形香爐。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其後的是圓亭式香爐。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香爐蓮座上的獅子被信眾摸得鋥亮。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殿身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其上部為重簷歇山頂,斗拱五鋪作,前簷安有隔扇,背面裝有板門,殿內設天花板,簷下有斗拱承託屋簷,瓦頂黃綠色琉璃剪邊,瑰麗壯觀,具有一種莊嚴的美。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是太原現存最完整、最標準的明初木構建築,典型的洪武建築風格,比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的北京故宮太和殿還要早29年,為研究古代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匾額。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殿門上方懸有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琅函寶相”匾。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雖然在明成化和清嘉慶年間進行過修葺,但都是小修,大至樑架,小至門窗都未更換,基本上還是明代初修時的原物。佔地僅為九百平方米的大悲殿,僅是原崇善寺的幾十分之一,可它卻保存著崇善寺的精華,保存著價值連城的寶物。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角柱和角梁。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前簷隔扇。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有介紹說殿內豁敞明亮,從內柱、梁枋到平基,全部採取了宮廷中慣用的金碧彩繪,處處給人以富麗、典雅的感覺。我是中午去的,覺得殿內光線非常不好,但是,高大的殿頂,古老的造像,巨型的經櫃,悠長的禪頌聲,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大悲殿正面須彌座上的三尊高達8.5米的泥塑貼金菩薩立像,中間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左右為文殊、普賢菩薩。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勻稱,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實際上左右只有20隻手臂,每個手中心各有一眼,40隻手、40隻眼分別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構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經的解釋,千手千眼是觀音的“六種變相”之一,象徵能洞察人間一切禍福。額頭上的那隻眼睛,象徵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輪、螺、傘、幢、花、瓶、魚、結等8種法器,象徵著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槍、劍、戟,據說是用來降魔伏妖的;那頭邊兩手上高託的日用,象徵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那胸前四手中高舉的哈達,象徵著她對祖師虔誠的敬仰……她大而不悍,身姿秀麗,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度。飄動的衣帶、流暢的線條,感情豐富的面龐,處處表現出一種端莊、持重的內涵美。這座佛像不僅是珍貴的宗教藝術品,而且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因為殿內禁止拍照,所以只好從網上搜尋了一張清楚地照片請大家欣賞!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最後介紹幾件殿外陳列的響器,先看這件鐘,由於在佛寺中懸掛於鐘樓上的鐘最大,其他的鐘統稱小鐘,大致只有大鐘的一半,所以又稱“半鍾”。掛在大雄寶殿的,一般是用來擊鳴報知法會等佛事將要開始。這件金鐘的特殊之處在於,外壁中段刻有六字真言,下端則是八卦符號,充分體現了佛教中國化的特色。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雲板形扁磬,一般用作通報之用,敲幾下報告什麼事是有規定的,比如有客來見,知客僧鳴三下此外,報喪則鳴四下;還有為將要臨終的僧人打“無常磬”。智者大師臨終時語維納曰:“人命終時得聞磬聲,增其正念。唯長唯久,勿令聲絕,以氣盡為期。”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平常說起木魚,大家的認知中都是師傅諷誦經文等用的小型響器,但其實還有這種龍頭魚身形的大木魚。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它有召集眾人的作用,由於形制和聲音與民間的梆子相似,故又稱“魚梆”。因為常用於齋飯時敲擊,所以也稱為“飯梆”。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清幽古雅的崇善寺,現在是山西省佛協所在地,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傳承法系屬淨土宗。六百多年來,寂然坐落於塵俗之外,是一座五彩斑斕的文化藝術寶藏。

人間寶剎行:太原崇善寺


注:文中圖23來自網絡,其餘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兩次前往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